对于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工作,我国总体上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前除个别流域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开展了以发电和供水为主的局部河段的水量调度工作,水利建设主要以工程配置为主,仅在局部地区出现过调水工程,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水资源调度,如黄河流域,由于上游和中游分别修建了刘家峡水利枢纽和三门峡水利枢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天然径流的时空分配,对于上游河段的供水和下游河段的防洪、防凌等带来影响,因而其水量调度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9年成立的黄河上中游水量调度委员会负责包括刘家峡、青铜峡等水库在内的黄河上游水量调度,黄河上游主要以发电和灌溉供水为主的兴利调度。黄河防办负责三门峡水库调度,黄河下游主要以除害为主的防洪、防凌调度,这期间黄河上、下游形成相对独立的调度体系。第二阶段是1986年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后,国家有关部门重新调整了原有的黄河上中游水量调度委员,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任主任委员,这标志着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介入了全流域的水量调度。第三阶段是从1989年开始,为确保黄河防凌安全,由黄河防总在 “保证防凌安全的前提下,兼顾发电调度刘家峡水库的下泄流量”,至此在黄河凌汛期实现了全河水量统一调度。
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水资源调度工作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90年代,以水利工程的兴利调度和跨流域调水为主,较少从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考虑,北方河流的水资源调度不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造成江河断流、尾闾湖泊干涸;2000年以来,逐步重视河流自身的生态用水,统筹兼顾,综合协调,1999年开始了黄河流域的全河水量调度、2000年以后陆续开展了黑河、塔里木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及扎龙湿地补水、珠江流域压咸补淡、引江济太等跨流域、远距离的水量统一调度,我国水资源调度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调度内涵不断丰富、调度理念不断发展,调度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从应急调度发展到常年调度,从单纯的水量调度到水量与水质的统筹考虑,从单纯服务于生产生活到生态环境调水。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逐步形成了相对成功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的经验和做法。(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