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水资源配置的理论与实践

水资源配置的理论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中应考虑地区结构,以揭示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区间在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诸目标的差异。对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不同的开发利用策略将直接导致同一地区内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指标的不同变化。

我国水资源配置理论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水资源特性和规律逐步认识的历史过程。我国水资源配置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体系。

3.5.3.1 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理论

该理论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以经济效益最优为唯一目标的配置方式。该理论通过过去或目前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资料预测未来的经济规模,根据该经济规模预测相应的需水量,并以此得到的需求水量进行供水工程规划。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模式将各水平年的需水量及过程均作定值处理,从而忽视了影响需水的诸多因素间的动态制约关系,而且这种理论强调需水要求,强调通过修建水电工程的方法从大自然索取水资源,结果必然导致河道断流,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以需定供,没有体现出水资源的价值,造成水资源浪费,只能使本来就紧张的水资源更加紧缺,不可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3.5.3.2 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理论

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思想认为水资源的供给量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以水资源的供给可能性进行生产力布局,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这样虽然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但忽略了水资源的可供能力是与经济发展相依托的一个动态变化量,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的。因此,水资源的可供应量不能独立于经济之外去分析。

3.5.3.3 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理论

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考虑需求和供给平衡的配置理论。

经济效益一直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追求,水资源配置不同,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就不一样。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分析,从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规模分析入手,研究如何实现水资源在经济层面上的合理分配,使水资源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只有获得较多水量配置的部门才能充分发挥本部门的生产潜能,产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传统的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可以认为是以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注重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对生态配水的要求则涉及很少,对水资源的价值、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投资并未进行分析,这不但忽视了水资源的价值,也忽视了对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3.5.3.4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水资源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更是保护和维系生态环境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在水资源短缺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社会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已严重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在这种情形下,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理论即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遵循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以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用水,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为目标,将人工生态和天然生态共同囊括于配水对象中,实现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中的全方面配置,使配置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全面化。这种配置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模型结构及模型建立与实际应用等方面都还有待深入研究,但它必然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的发展方向。(www.daowen.com)

3.5.3.5 优化配置目标的度量与识别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标准有:

(1)区域内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了度量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程度,通常需要在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中设置相应的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以考察其目标之间的竞争性及协调发展程度。

(2)近期与远期的协调发展。为了考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对区域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在近期和远期的不同影响,要将上述目标分期考察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对区域发展的综合影响。

(3)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中应考虑地区结构,以揭示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区间在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诸目标的差异。分地区设置目标函数,有助于揭示不同配置方案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4)发展效益或资源利用效益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公平分配。要求在目标函数中尽可能地采用人均指标,以进行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人均指标的对比。对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不同的开发利用策略将直接导致同一地区内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指标的不同变化。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描述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可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水资源利用净效益。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中采用生化需氧量 (BOD)或化学需氧量 (COD)作为区域发展的环境目标是合理的。粮食人均占有量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反映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生产布局及用水效率,因而是一个社会与经济综合的综合发展目标。人均收入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它可以反映项目效益总量的大小。这四个目标是基本的,一般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取舍。

上述各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竞争性。特别是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已经成为经济、环境、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焦点。在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时,各目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极为复杂,一个目标的变化将直接与间接地影响到其他各个目标的变化,即一个目标值的增加往往要以其他目标值的下降为代价,称为目标间的交换比或权衡率。研究复杂系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时,目标间的交换比对加深问题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