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性效果分析:纳米黏土插层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实现

改性效果分析:纳米黏土插层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实现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19GF/EP与SiO2纳米粒子界面化学反应4.4.2.2红外光谱测试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测试纳米黏土改性前后环氧树脂基体,分析对应分子内部振动能量的变化。400~4000cm-1范围内,改性基体的特征峰明显强于原基体。图4-21不同质量分数纳米黏土改性复合材料XRD图谱4.4.2.4透射电镜观察应用JEM-2100Plus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黏土在环氧树脂中分散情况。

改性效果分析:纳米黏土插层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实现

为研究3DOWC纤维/基体界面纳米黏土改性效果,将纳米黏土均匀分散于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混合胶液中,改变基体的结构特性,在基体与增强体之间起“桥梁”的作用,有利于玻璃纤维与树脂更好地结合。

4.4.2.1 改性机理

纳米黏土改性环氧树脂属于聚合物基体改性,目的是提高纤维与聚合物基体的黏结力。纤维在树脂中分布的截面图如图4-18所示,在加入纳米黏土之前,被树脂包覆的纤维均匀排列于复合材料中。树脂中加入纳米黏土后,应用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纳米黏土会黏附在纤维上或者呈不规则排布在树脂基体中,不仅能改善单一织物在增强复合材料时的不足,而且能增加增强相与基体相界面的粗糙度,得到高性能的复合材料。

纳米黏土插层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实现。

(1)通过高速机械搅拌和超声波震荡工艺,聚合物大分子链均匀分散,初步进入黏土片层间,并扩大了黏土的层间距,这是纳米蒙脱土进行插层的前提。

图4-18 纳米黏土改性复合材料过程

(2)向聚合物体系中加入固化剂开始固化,片状黏土之间的聚合物单体也发生固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进一步扩张了有机蒙脱土的层间间距,并完成纳米黏土在聚合物中的插层。

纳米黏土改性环氧树脂和玻璃纤维表面的反应过程如图4-19所示。纳米黏土的主要成分是SiO2,它与环氧树脂中的羟基发生水解反应,脱去两分子水,接枝成功;另一端与玻璃纤维中的甲基发生水解反应,形成共价键,从而产生强烈的界面粘连和有效的应力传递。最终,纳米二氧化硅均匀覆盖于无机材料表面。纳米黏土作为环氧树脂/玻璃纤维(EP/GF)之间的桥梁,将提高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界面黏结性。

图4-19 GF/EP与SiO2纳米粒子界面化学反应

4.4.2.2 红外光谱测试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测试纳米黏土改性前后环氧树脂基体,分析对应分子内部振动能量的变化。红外线波长介于0.75~1000 μm,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和许多无机化合物的化学键振动都落在2.5~15.4μm,由公式(4-3)可知,2.5~15.4μm波长范围对应4000~650cm-1,所以本实验设计测试范围为400~4000cm-1

式中:ν——红外波数,cm-1

λ——红外光波波长,μm。

测试材料为固化后的基体,所以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制备试样,步骤如下。

(1)KBr使用前用玛瑙研钵研磨至200目以下,在100℃的烤箱中干燥,然后放在干燥容器中以备后用。

(2)取200mgKBr,1~2mg样品,按照20:1的质量比在玛瑙研钵中沿同一方向均匀研细,研磨时间为1~2min。

(3)取模具,用酒精擦拭干净,用药品匙将研细的KBr和样品均匀放在光面向上的内模块上,中间可略高于四周,上端压住。

(4)用压模器对其施加1.5t的力大约20s,即可获得透明的测试样品。

基体与改性基体的FTIR光谱如图4-20所示。由于纳米黏土易吸收水分,所以,在3412cm-1处的O—H属于纳米黏土与环氧树脂中的自由水发生水氢结合;特征峰2922cm-1位于伸缩振动区,与C—H键拉伸振动有关;在2900~2100cm-1和1800~1500cm-1没有明显的峰值变化,是由于环氧树脂与纳米黏土之间的相互作用,纳米黏土在环氧材料的振动峰发生了向低波数的偏移,在改性基体光谱中观察到的2063cm-1附近的弱带可归属于环氧树脂。此外,光谱中出现的五个特征峰分别表示C—H键对称(1477cm-1)、—CH2—剪切振动(1261cm-1)、Si—O—Si拉伸(1072cm-1)、AlMg—OH弯曲(827cm-1)、Si—O—Al弯曲(551cm-1),从宽峰变成了肩峰。400~4000cm-1范围内,改性基体的特征峰明显强于原基体。这些结果说明,纳米黏土加入环氧树脂中,与环氧树脂的某些基团发生了反应。

图4-20 基体与改性基体的FTIR光谱图

4.4.2.3 X射线衍射测试

应用Rigaku Ultima IV X射线衍射仪,采用单色晶体Cu靶Ka辐射进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测试。由于X射线可穿透固体,从而观测其内部结构,因此,得出体相结构信息,多以定性物相分析为主。对于X射线衍射仪来说,最常用的衍射公式是布拉格方程式,如式(4-4)所示。

2dsinθ=nλ(www.daowen.com)

(4-4)

式中:d——反射晶面的间距;

θ——入射光和平面之间的角度,也称作衍射的布拉格角;

n——衍射级数(n=1,2,3,……);

λ——入射波长。

参照标准GB/T 30904—2014《无机化工产品 晶型结构分析 X射线衍射法》制备试样并设置参数。用玛瑙研钵器将原复合材料和加入不同质量分数(1%、2%、3%、4%)的粉末样品进行研磨,使样品晶粒尽可能小,并用试验筛进行筛分,研磨过程特别注意避免样品受污染;将筛分后的粉末装填在凹槽玻璃试料板内,以填满试料板为准。在45 kV/200 mA条件下,设置扫描模式为连续扫描,扫描速度30°/min,测试范围5°﹤2θ﹤90°,用Jade 5.0 XRD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图4-21为复合材料原样和经过不同质量分数(1%、2%、3%、4%)纳米黏土改性处理的复合材料试样的XRD图谱。通过原始复合材料XRD衍射图可以看出,其在23°处有一个明显的非晶包络峰,结合布拉格方程式(4-4)确定纳米黏土层的间距d为3.8 nm。对比加入不同质量分数(1%、2%、3%、4%)纳米黏土之后的复合材料XRD图谱,非晶包络峰的位置以及峰面积等均未发生明显的改变,说明加入纳米黏土不会影响原有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接枝时间距d的轻微变化可能是由于接枝的聚合物链扰乱了SiO2的非晶结构。

图4-21 不同质量分数(0,1%,2%,3%,4%)纳米黏土改性复合材料XRD图谱

4.4.2.4 透射电镜观察

应用JEM-2100Plus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观察纳米黏土在环氧树脂中分散情况。参数设置为:加速电压200 kV,点分辨率0.19 nm。制样步骤如下所示。

(1)取少许粉末试样,置于酒精或其他溶剂中,超声分散10~15min。

(2)用移液枪滴于支持膜上,将制好的试样放在100℃以上的烘箱中加热30min,干燥后在TEM中观察。

纳米黏土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情况如图4-22所示,分别在不同放大倍数下(0.5 μm、200 nm、20 nm)观察分散效果。图4-22(a)显示,当纳米黏土分散不均匀时会出现“团聚”现象,“团聚”会导致复合材料发生应力集中,影响其性能,这也是颗粒改性复合材料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图4-22(b)显示为单个纳米粒子被环氧树脂包覆,浅灰色区域为环氧树脂,黑色部分为纳米黏土,两者之间的深灰色区域为纳米黏土与环氧树脂发生交联反应;从图4-22(c)中可以看出环氧树脂在纳米黏土片层之间渗透,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纳米黏土片层的取向和结构发生了变化,说明得到的夹层纳米复合材料是插层结构。此外,从微观角度说明在机械搅拌和超声处理的辅助下,纳米黏土在环氧树脂中得到了相对均匀的分布。

图4-22 纳米黏土改性环氧树脂的TEM图像

4.4.2.5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GF/EP)接触角

应用JC2000DM测试玻璃纤维/环氧树脂(GF/EP)之间的接触角,接触角分辨率为0.01°,测量范围为0~180°,额定电压AC220V,额定频率50 Hz。接触角测试可以反映玻璃纤维与树脂或纳米黏土与树脂间的润湿性。

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有两种润湿方式。首先是液体完全润湿了固体表面,即液相—气相(l—g)界面与固相—液相(s—l)界面之间的接触角是0°;第二种是液体部分润湿固体表面,即液体在固体表面形成液滴,接触角不为0°,如图4-23所示,三相之间的界面张力符合杨氏(Young’s)方程:

式中:γ——界面张力,l, g和s分别代表液相、气相和固相;

θ——接触角。

图4-23 固体表面的液滴

采用座滴法将树脂滴入纤维表面,如图4-24所示,应用量角法测量纤维/树脂间的接触角。在JC2000DM型接触角测量仪上测量并计算纯树脂/纤维之间的接触角为67.86°,在树脂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1%、2%、3%、4%)纳米黏土之后,接触角从70.53°分别增加到74.48°、76.43°和78.36°。将纳米黏土加入环氧树脂中增加了溶液的黏度,与纯树脂接触角相比,纤维与不同质量分数纳米黏土改性树脂间接触角比较,变化较明显,纳米黏土对GF/EP间的接触角产生了影响。

图4-24 纤维与加纳米黏土前后树脂间的接触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