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情感变化多端,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及心率、血压等生理特征,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人类情感的波动[25]。这些信息虽然在表达方式、可信度、侧重点上不尽相同,但它们表现的是同一情感的有关信息,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通过融合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并依据一定准则对其加以分析、优化、评估,就可以得到比单一途径更优越的辨识性能。在机器人实验系统中,可以模仿人类对感情辨识手段,利用语音、图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查颜观色”,通过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完成多分类器的决策融合,以达到更可靠的识别效果。
图8-24 愤怒和悲伤两组生理信号
D-S证据理论提出基本概率分配(BPA)、信任函数(Bel)和似然函数(Pl)的概念,用[Bel,Pl]区间描述不确定信息,继而能够区分“不知道”与“不确定”。与主观Bayes方法相比,D-S证据理论不需要先验信息,并且可以处理由不知道或知识不确定而引起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目标识别领域的各种推理算法中,D-S证据理论具有独特的优势。
D-S证据理论用“识别框架Θ”表示所感兴趣的命题集,识别框架为待识别对象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所构成的空间,并把Θ中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记作2Θ,对于2Θ中任何假设集合A有m(A)∈[0,1],并记作m:2Θ→[0,1]。它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称m为识别框架Θ上的基本可信度分配;假如有A属于识别框架Θ,则m(A)称为A的基本可信数,基本可信数反映了对A本身的可信度大小。
对于任何命题集,D-S证据理论还提出了信度函数的概率,如下式所示:
即A的信度函数为A中每个子集的信度值之和。
关于一个命题A有信任,单用信度函数来描述是不够的,因为Bel(A)不能反映出怀疑A的程度,为此须引入一个怀疑A的程度的量。
对于A⊂Θ,定义:
则称Dou为Bel的怀疑函数,pl为Bel的似真度函数;Dou(A)为A的怀疑度,pl(A)为A的似真度。(www.daowen.com)
根据式(8-9)和式(8-10),可以用Bel对应的m来重新表示pl:
实际上,[Bel(A),pl(A)]表示命题A的不确定区间;[0,Bel(A)]表示命题A完全可信的区间;而[0,pl(A)]则表示对命题“A为真”的不怀疑区间。
有关信度的合成,Dempster提出了如下的合成法则:
如果将命题看作识别框架Θ上的元素,对于∨m(A)>0,称A为信度函数Bel的焦元。设Bel1/Bel2是同一识别框架Θ上的两个信度函数,m1、m2分别是其对应的基本可信度分配,设Ai和Bj为焦元,在Bel1和Bel2的联合作用下,m1(Ai)m2(Bj)被分配到AiIBj上。给定A⊂Θ,若有Ai∩Bj=A,那么m1(Ai)m2(Bj)就是确切地分配到A上的部分信度,而分到A上的总信度为:,但是当A=Φ时,按这种理解,将有部分信度分到空集上,这显然不合理,为此可在每一信度上乘以一个系数:使总信度满足1的要求。至此,可以得到两个信度的合成法则,如下式所示:
对于多个信度的合成(融合),令m1-mn表示n个信息的信度分配,如果它们是由独立的信息推得的,则融合后的信度函数如下式所示:
在机器人平台中,采用传声器、摄像头、传感器作为信息输入通道,通过分析语音、脸部表情及辅助动作来判断用户情感的变化。基于D-S证据理论的情感信息识别系统框架如图8-25所示。
各模态信息分别得到各自的目标分类排序,并形成命题证据区间后,依据一定的准则将满足条件的目标作为目标假设集,再根据D-S合成规则计算融合的基本概率分配(BPA)、信任函数(Bel)和似然函数(Pl)的值,最后按照决策规则输出识别结果。D-S证据理论通常需要知识库的支持,为了使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学习、自适应机制,需要对知识库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图8-25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情感信息识别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