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的关系分析

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Ekman将基本情感与相关联的基本面部表情对应起来,定义了六种基本情绪:恐惧、愤怒、悲哀、高兴、厌恶和惊奇。3)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我控制:情绪经验的产生,虽然与个体的认知有关,但在情绪状态下,伴随产生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反应,当事人是无法控制的。此时的情绪能促动个体的行为活动,称为情绪性行为。

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的关系分析

1.正向情绪与负向情绪

1)Gomi等在其研究中提出八种工情绪的元素,其中将生理知觉(饥饿)也包含在其情绪元素中。这八种情绪元素是:恐惧(Fear)、好奇(Curiosity)、寻求关爱(Affection-seeking)、饥饿(Hunger)、愉悦(Joy)、恼怒(Irritation)、愤怒(Anger)和平静(Peace)。

2)Kort等在其研究中发现,许多理论中最常见的四种情绪是:恐惧(Fear)、愤怒(Anger)、悲伤(Sadness)、愉悦(Joy)。

3)Picard等人的研究则提出较为复杂的八种基本情绪状态:无情绪(No Emotion)、愤怒(Anger)、憎恨(Hate)、悲痛(Grief)、柏拉图式的爱(Platonic Love)、罗曼蒂克的爱(Romantic Love)、愉悦(Joy)、敬畏(Reverence)。

4)Ekman将基本情感与相关联的基本面部表情对应起来,定义了六种基本情绪:恐惧、愤怒、悲哀、高兴、厌恶和惊奇。

5)Johnson-Laird和Oatley通过分析情感语句而给出基本情绪,就是用590个英语术语来描述各种情绪,并因此给出了五种基本情绪:恐惧、愤怒、悲哀、高兴和厌恶。

6)除了定义基本情绪外,也有通过定义情绪的n维取值来描述不同的情绪(Schlos-berg,1954年;Lang,1995年)。比如最常见的二维取值是程度(平静的/兴奋的)和取向(负的/正的)。Lang认为,根据n维取值比根据离散的分类更可信(Lang,1984年)。

也可以把情绪的离散分类看作是连续空间的一个区域。这样就很难认定两种不同方法的优劣。由于原始的情绪的分类涉及许多学术领域,范围相当广泛,例如人格发展学、心理学生理学,甚至生物学等,都对情绪有许多相关研究,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基本情绪的分类仍然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结论。

2.情绪的性质和情绪反应的特点

(1)情绪的性质 在现代心理学中,认为“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情绪状态的发生,虽然可以被个体所体验,但对于它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却不能被个体本身所控制,因此对个体的生活具有影响作用。这个定义包涵了四层含义:

1)情绪是由刺激引起的:引起情绪的刺激多半是外在的,但也有内在的;有时是具体可见的,但有时也是隐藏不明显的。

2)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由刺激所引起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经验,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体验得到。

3)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我控制:情绪经验的产生,虽然与个体的认知有关,但在情绪状态下,伴随产生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反应,当事人是无法控制的。

4)情绪与动机有连带关系:情绪与动机的连带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情绪是伴随着动机性行为而产生的。因为一般行为的产生,均由动机所激发的,故而一般称为动机性行为。由动机所激发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寻求动机的满足;其二,在某些情形下,情绪本身即可视为动机。此时的情绪能促动个体的行为活动,称为情绪性行为。

(2)情绪反应的特点

1)反应的衰减:情绪反应随时间的增加而衰减,除非有新的激励。

2)重复的打击:对一种情绪的快速、重复的激励会导致对这种刺激的感知强度的增加。但是,当超过某一感知强度时,该刺激信号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弱。

3)气质和个性:影响对同一激励的情绪反应。

4)激励:产生情绪反应的条件是外界激励必须超过一定的感知强度,即超过某一感知阈值

5)容纳量:情绪反应本身有上、下界,而与外界激励的强度、频率无关。

6)认知的和物理的反馈:情绪的反应可以由认知过程或物理过程激活。

(3)情绪的成分和表达 强烈的情绪包括一些共同的成分:

1)情绪的主观经验:和情绪有关的情感状态和感受;

2)内在身体反应:特别是涉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

3)和情绪及有关情境的认知:随情绪而来的思考和信念的集合;

4)脸部表情:例如感到厌恶时通常会皱眉,然后张大嘴巴等;

5)情绪反应:例如负面情绪会使人对世界感到灰暗;

6)行为倾向:人们经历某种情绪时所表现的一组行为倾向。

以上这些成分可以组合产生某一种特定的情绪,而且每种成分之间互相影响。

心理学认为:所谓情绪表达,是指个体将其情绪经验,经由行为活动表露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并借以达到与外界沟通的目的。情绪表达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下面分别介绍如下:

(4)情绪表达的心理学研究 在心理学上,对情绪表达的研究,集中在对三个问题的探讨:

1)情绪经验的双向特征:情绪经验不只单向的表达,情绪表达时多半是有沟通对象的,情绪表达主体与对象,必须对情绪表达方式具有共同的认识,然后才能达到表达沟通的目的。

2)非语言的情绪表达:语言所表达的情绪比较间接,而且受到文化教育的影响,个体间的差异较大,不容易发现情绪心理的原则。

3)情绪经验的形成:喜怒哀乐的情绪不但人类都具有,而且有些动物也会表达情绪。

(5)面部表情 情绪的表达以外部表情为主,面部表情一方面表示情绪表达者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交互者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因此面部表情具有沟通能力。

某些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的意义。Ekman研究发现,美国等五个国家的人们观看了显示快乐、悲伤、厌恶、害怕和惊讶的面部表情图片,确认表情传达的情绪上均无困难。甚至未接触西方文化偏远部落的成员,也能正确判断西方文化人类的面部表情。事实上,仅以眉毛和嘴唇的动作变化,便可以表现出相当多样化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与情绪的对照关系如图3-5所示。

978-7-111-57267-1-Chapter03-9.jpg

图3-5 面部表情与情绪对照

3.情绪、情感与感情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与情感都是对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映,是属于同一类而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概念。(www.daowen.com)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如在饥饿时有食物吃就会很高兴,这是一种情绪反应,而不能说他产生了热爱食物的情感。情绪是原始的,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则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如民族自豪感是与对本民族的爱相伴而生的社会性情感。

2)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婴儿最初的表情反应具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而情感则是社会接触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不断受到母亲爱抚、关怀的过程中产生出愉快的情绪体验而逐渐培养起来的。

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情绪是反应性、活动性的过程,会随着情境的改变以及需要满足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是构成个性心理品质中稳定的成分。

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情绪表现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特征,面部表情是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情感多以内在感受、体验的形式存在。人们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咬牙切齿,这些都是情绪的外部表现,而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虽不轻易表露但对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虽然它们所表达的主观体验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往往在强烈的情绪反应中也有稳定的主观体验,而情感也多通过情绪反应表现出来。情绪和情感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这表现在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固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情感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情绪发生过程中往往深含着情感因素。

而对于感情这个概念,从有关情绪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学者们一般把区别于认识活动、有特定主观体验和外显表情、同人的特定需要(自然的或社会的)相联系的感性反映统称为感情。所以,感情是标示这一感性反映的普遍的、一般的概念。它一般地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既有情绪的含义,也有情感的含义。因此可以肯定,无论情绪、情感还是感情,指的都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

(3)情绪的主要成分 人类情绪不仅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还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反应,即生理激活,三者共同组成了情绪这美好而奇特的事物。

1)主观体验:主观体验是情绪最主要的特点,它是指个体对不同情绪的自我感受,与外部反应有着固定关系。每种具体情绪的主观体验的色调是不同的,它们分别代表着人们不同的感受。例如,当你考试获得好成绩或在工作上取得巨大进步时,你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对自己之前的付出感到满足,对自己也更加自信;当你工作受挫,你很可能会感到十分沮丧,情绪低沉;而当你将要面临一场灾难,如地震火灾时,你一定会感到恐惧万分等,这些都是人们对情绪的主观体验。正是由于这个世界包含了这么丰富而多姿多彩的情绪体验,才会如此生动可爱。

2)表情行为:表情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广义表情,在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是指面部肌肉的变化所组成的模式,它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面部表情是由眼睛、嘴唇、眼睑和眉毛按照不同的位置组合而成的。托尔斯泰就曾描写过85种不同的眼神和97种不同的微笑,用以揭示人的情绪状态。姿态表情是指身体各部分的姿态变化,如激动时振臂欢呼,高兴时捧腹大笑,悔恨时捶胸顿足,愤怒时摩拳擦掌。语调表情是指言语的声调、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如喜悦时语调高昂,语速较快,悲伤时则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外部表现与主观体验是共生的,并有着固定的联系,有什么样的主观体验就必然伴随着相应的行为模式,如喜悦时放声大笑,悲伤时痛哭流涕,忧郁时紧锁眉头,恐惧时尖声大叫。表情其实就像是情绪的镜像,可以折射出各种情绪的状态。

3)生理激活:生理激活是指情绪产生的脑基础和生理反应,与多个脑结构有关。情绪发生在一定的生理激活水平上,且需要一定的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人体生理功能的激活,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外周血管的舒张与收缩、神经内分泌的变化等。这些器官活动的增强能保证机体活动时所需的能量供应。

不同的情绪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例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恐惧时尿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排出量都有增加;焦虑、抑郁可抑制胃肠道和消化液的分泌,导致食欲减退。

(4)情绪的维度与极性 情绪具有多维度结构,维度是情绪的一种特性。维度论认为,几个维度组成的空间包括了人类所有的情绪。维度论把不同情绪看作是逐渐的、平稳的转变,不同情绪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根据彼此在维度空间中的距离来显示的。情绪的维度主要是指情绪的快感度、激动性、紧张度和强度等方面。而在每种维度上,情绪都表现出互相对立的两极性。这种两极性是情绪的主要特征之一。

1)情绪的快感度有愉快与不愉快两极。这种体验与主体需要满足的程度相联系。一般地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而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则会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当情绪由积极向消极转化时,就伴随着愉快和不愉快两种对立的反映,如快乐和悲哀,敬仰和轻蔑、热爱与憎恨等。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个体的机能状态,激动和平静两极反应过度兴奋和抑制状态。激动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极度恐惧等。平静是一种稳定安静的情绪状态,是人们平时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情绪状态。情绪的激动性对情绪的快感度有一定的影响,如愉快的情绪在激动时是狂喜,在平静时是恬淡的欣喜。

3)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紧张的程度既决定于当前事件的紧迫性,也取决于人的心理准备状态以及应变能力。在事件处于十分紧急的状态、个体心理准备不足且应变能力差时,人们一般都会有高度紧张感。而如果情况不太紧张,个体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应变能力强时,人们则会感觉轻松。轻松是一种情绪松弛状态。有实验表明,紧张程度中等时,人的操作行为效果最佳,过度紧张或松弛都会降低操作效率

4)情绪的强度有强和弱两极。情绪体验在强度上可以有不同等级的变化,人们常用情绪表现的强弱作为划分情绪的标准。例如,喜由弱到强划分为:适意、愉快、欢乐、大喜和狂喜;怒由弱到强划分为:不满、微愠、愤怒、大怒和暴怒;哀由弱到强划分为:伤感、难过、悲伤、哀痛和惨痛。

正是由于情绪具有维度与极性,而两极间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情绪的表现是复杂而多样的。情绪的这四个维度的两极间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性,如“乐极生悲”、“破涕为笑”、“喜极而泣”等成语,都反映了这种变化。

(5)情绪的功能 情绪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这些面部表情。这强烈揭示,和基本的躯体性感情一样,这些表情以及与其相联系的情感也是构成我们生物学本性的一部分。

一些学者反对基本情绪论,他们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管一些实验证明了情绪的泛文化模式,但是研究中也发现了情绪的某些跨文化差异。

2)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发现,基本情绪词汇的含义在不同语言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3)基本情绪论来自于内省法,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各基本情绪具有各自不同的神经生理机制。

4)面部表情识别的基础也许并不是基本情绪类型,而是面部表情在情绪体验的双极维度上的位置,或者是面部表情诱发的行为预备模式等。

心理学家们在对表情的识别和命名的研究中,提出了维量的分析方法。情绪维量的思想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的,情绪识别中的错误与表达出的各情绪之间的相似性呈平行性,而且这些相似性在多维空间内事实上是处于接近的地位。这样对情绪的识别转变成将情绪放人多维空间的事情,并且维量的概念已经引起了减化情绪空间维数目的研究。表情是否能够被维量减化的表示,取决于下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1)维量是否描述了构成表情基础的“有意义的”或“真实的”情绪的轮廓。

2)维量的数码是多少。

施洛伯格首先提出了情绪的三个维量模式,分别是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睡眠—紧张)。其后,奥斯古德通过对演员表情的研究,也提出了三个维量的结果,分别是愉快—不愉快维、“强度”维(相当于睡眠—紧张维)和“控制”维。近年来,普拉奇克提出一个情绪的复合维模式,他在一个倒立的锥体上列出八种情绪,分别是喜悦-悲伤、赞同-反感、预期的-出乎预料的、恼怒-恐惧。锥体从顶到底的核心标志是强度,锥体断面上分割的八种情绪按相似性和极性排列。他的维量分析为强度、相似性和极性三种。

上述这些心理学家们通过心理实验,对情绪的维量数目以及每一维的含义进行了研究。维量的研究在表情命名和识别中有重要影响,维的概念中隐含的简洁性在任何情绪分析中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心理学中,维量研究的难点在于分析维的含义和名称,不过在情感计算的研究中,维的名称并不重要,因为维是数学哲学的抽象物。维量的思想意味着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建立一个情感空间,每一个情感都可以看成该空间的一个向量,情感之间的变化就是向量的转换,从而实现计算机情感。

从人类情绪进化的角度看,这两种情绪结构基础的理论并没有互相排斥。基本情绪论和维度论也许并不是矛盾的,承认人类确实存在这种先天的非学习得到的基本情绪,并不代表着一定要否认正负情绪的分离。不过两者代表了情绪系统中的不同层次,维度位于情绪系统的基层,与机体生存有关的趋避活动密切相关,对于一切生物,情绪的原型形式也许只有两种,即快乐和不快乐。随着不断进化,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情感系统变得越来越细化。一直到人类,情绪高度分化。正情绪分化为快乐、喜欢、爱等;负情绪分化为厌恶、愤怒、恐惧和忧愁、悲伤、痛苦等。新生儿也许只有基本情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天环境和学习的影响,使得情绪变得更为系统化和复杂化,新的情绪类型不断增加,如羞耻和尴尬等。而这样的生物进化和个体发展过程与神经系统的不断进化和发育是分不开的,这就说明了情绪既不是先天基因,也不是后天环境单独决定的,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影响思维活动:情绪对人的思维活动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过于亲近和喜欢的容易偏听、偏信,过度兴奋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思维的进程和方向。“感时花溅泪,离别鸟惊心”是情绪影响思维的写照。

⑤情绪影响人的行为表现:愤怒往往使人冲动而不计行为的后果,畏惧往往令人退缩不前。

4)通信交流功能:情绪和语言一样,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两者也都有显著的、但却十分不同的外显形式。言语交际以语声(或书写)的形式来表达思想、陈述意见。而情绪的外显形式则是表情。

面部表情、声音表情和身体姿势都能显示主体的情绪状态。人们通过表情反映自己的意愿,也通过对他人表情的观察和体验来了解周围人的态度和意愿。如微笑通常表示满意、赞许或鼓励;厌恶、怒目圆睁表示否定的态度。喜、怒、哀、乐是人们交流彼此的思想、愿望、需要、态度以及观点的有效途径。

情绪的通信交流作用还表现在一些特定的感情连接上。母婴依恋是最初的,也是最突出、最重要的感情连接模型。半岁多的婴儿,在母亲离开他时,表现不安并哭闹,这是最初建立的同母亲亲近依恋关系的反映,称为“分离反抗”。婴儿在七八个月以后,在母亲经常接近和离开的不断重复中,学会预料母亲接近和离开的后果,形成同母亲依恋的安全感。具有这种依恋安全感的婴儿在情绪上会更加快乐,更容易同其他人接近并建立友好关系,更愿意认识和探索外界新鲜事物。这是儿童情绪健康和形成比较全面发展的人格的重要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