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主要工程处理建议与结论

主要工程处理建议与结论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4.3.2工程处理建议对于已衬砌段且前期施工过程中已揭示有溶洞的洞段[重点是K8+763~(3+下)洞段]应进行全面复查,确保对已发现的溶洞及溶蚀宽缝能按设计方案进行认真处理,并切实做好回填灌浆和固结灌浆。

主要工程处理建议与结论

9.4.3.1 主要结论

(1)通过引水隧洞补充出水点调查,共统计集中出水点及渗水点111处,其中奥陶系、二叠系可溶岩洞段100处,其余志留系砂页岩11处,为下步防渗处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结合前期勘察资料及补充勘察成果分析认为,引水隧洞区产生大量内水外渗的原因主要为内水压力击穿洞周围岩范围内的岩溶空腔,从而使高压内水直接贯入马洛依结沟岩溶管道系统中,并从该管道系统的现代及早期管道出口涌出。

(2)补充勘察洞段(K7+300~K13+806)按其地层岩性特点及岩溶发育特征,将其分为2段。其中,K7+300~K9+446桩号段主要为阳新灰岩分布洞段,其可能的渗漏型式为岩溶裂隙性、岩溶管道性渗漏,对于岩溶裂隙性渗漏以加强固结灌浆为主,对于岩溶管道性渗漏,必须对岩溶空腔进行可靠处理后再进行回填及固结灌浆处理;K9+446~K13+806桩号段主要为志留系及奥陶系灰岩洞段,断层发育洞段,该洞段灰岩岩溶发育相对较弱,岩溶形态以溶蚀裂隙及溶蚀宽缝为主,其可能的渗漏型式为岩溶裂隙或断层带构造裂隙性渗漏,需结合围岩类别进行固结灌浆处理。

(3)经地质调查,此洞段内主要的较集中的出水点分布在K7+470~K9+380洞段,该洞段为阳新组灰岩分布洞段,地下水活动总体较强,其地下水出流方式有浸水、渗水、滴水、线状滴水、流水、线状流水、股状流水等。单点出水量0.1~5L/s不等。同时,从引水隧洞8+853溶洞底部发育地下暗河,水流声音较大,推测其流量大于50L/s。

(4)从现场调查看,引水隧洞区支护变形破坏类型主要包括网状裂纹、细长裂缝、混凝土麻面、喷混凝土被击穿、混凝土开裂、混凝土衬砌破坏、钢筋外露、底板开裂、底板错台等,其中,变形破坏相对较严重的洞段集中在K8+000~+860洞段,该洞段的衬砌破坏与该洞段岩溶发育有密切关系。

(5)补勘在K7+440~K12+785引水洞段围岩内共完成压水试验220段,其中,围岩透水率小于3Lu的试段约占总试段的35%,3~10Lu的试段约占总试段的26%,10~100Lu的试段约占总试段的31%,大于100Lu的试段约占总试段的8%,围岩呈中等透水至强透水的试段近一半,可见该洞段围岩总体透水率较高。

(6)雷达检测洞段共发现明显异常233个,其中较大的异常有116个,主要异常类型包括:溶蚀破碎带、层间挤压破碎带、裂隙密集带、溶蚀宽缝、溶洞等几种情况。在这些异常中,疑似发育溶缝和溶洞的有24处,其中有13处是底板及左右测线上地质雷达影像均有异常反映。

从这些异常区域的分布来看,均主要分布在K7+360~K8+900桩号段相对较纯的阳新灰岩地层洞段,K9+000桩号下游除K9+546~+560右边及左底揭露两处疑似溶缝和溶洞异常外,多为层间挤压或局部溶蚀情况,未发现有较大规模的溶蚀破碎带或溶洞。(www.daowen.com)

9.4.3.2 工程处理建议

(1)对于已衬砌段且前期施工过程中已揭示有溶洞的洞段[重点是K8+763~(3+下)洞段]应进行全面复查,确保对已发现的溶洞及溶蚀宽缝能按设计方案进行认真处理,并切实做好回填灌浆和固结灌浆。

(2)对于地质雷达探测发现的异常区进行加强处理。其中,对于溶蚀宽缝和溶洞异常区,应有针对性的布孔并加深,进行回填灌浆,对吸浆量大的孔,灌注水泥砂浆,确保溶蚀宽缝、溶洞及周边溶隙灌浆密实,局部溶洞部位,可回填混凝土或采用模袋灌浆封堵;对于溶蚀裂隙、层间溶蚀破碎带或裂隙密集带等异常区,可根据其发育部位及深度有针对性的布孔,作固结灌浆处理。

(3)对于引水隧洞区富水段和流量大于0.05L/s的涌水点应先进行堵水,然后再进行系统固结灌浆处理。

(4)根据设计要求对充水后产生的各类裂缝,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处理,建议底板裂缝,顶拱开裂,边墙网状裂缝,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

(5)由于引水隧洞承受的最大内水压力达1.5MPa,建议对阳新灰岩段和F5~F8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洞段、Ⅳ类围岩洞段和富水洞段适当增加衬砌,并加强固结灌浆。

(6)对3+施工支洞外侧边坡考虑适应布置变形监测和流量监测,如有异常,须引起高度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