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前期地质勘察的成果展现

前期地质勘察的成果展现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隧洞全长13574.4m,开挖断面城门洞型5.0m×4.8m,衬砌后断面4.1m×3.8m。揭露桩号为9+987.6~12+142。

前期地质勘察的成果展现

9.3.1.1 地形地貌

联补水电站引水系统位于西溪河右岸,沿线地形以斜坡为主,其中4号施工支洞至厂房段线路穿越河弯地块分水岭,属中山区,地面高程1800~2600m。隧洞全长13574.4m(从进洞口至调压室中心),开挖断面城门洞型5.0m×4.8m,衬砌后断面4.1m×3.8m。西溪河右岸边坡沟谷较发育,展布方向以NNE向为主,多常年流水。切割较深的冲沟有索觉沟、扯木机乃沟、基只沟和马洛依结沟,隧洞过沟段最小埋深约100m,沟谷第四系覆盖层发育,最大厚度可达50m左右(基只沟)。

9.3.1.2 地层岩性

联补水电站引水隧洞沿线分布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地层。地层岩性特征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寒武系—奥陶系。娄山关组(∈l)为一套灰色、黄灰色中厚层状粉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底部发育灰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分布于引水线路出口(厂址)一带,为组成哈乌背斜核部地层。与下伏西王庙组(∈2x)整合接触。地层厚度267.77m。

(2)奥陶系。

1)红石崖组(O1h):下部以紫红色、灰绿色含粉砂质水云母黏土岩为主,夹灰色薄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紫红色、灰色薄层状长石石英粉砂岩夹灰绿色水云母黏土岩、浅紫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顶部为黑灰色粉砂质页岩与浅灰色中厚层状微粒石英砂岩互层。分布于哈离渡村厂房后山坡及威洛波俄一带,平行不整合于娄山关组之上。地层厚度206m。

2)巧家组(O2q):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粉晶含泥砂质灰岩;上部以紫红色厚层状粉晶生物碎屑灰岩、紫红色薄—中厚层状含生物碎屑灰质泥岩为主,具泥裂构造。间夹紫红色含铁质鲕粒粉晶灰岩。沿哈离渡村至西侧圆包山一线分布,整合于红石崖组之上。地层厚度46.5m。

3)宝塔组(O3b):下部为浅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粉晶灰岩;中部见深灰色薄—厚层状泥晶灰岩与深灰色水云母黏土岩互层。分布于哈离渡村以北及捏列依子一带。与下伏巧家组整合接触,地层厚度57.5m。

(3)奥陶系—志留系。龙马溪组(S1s):下部为深灰色薄层状钙泥质页岩、钙质水云母黏土岩;中、上部以灰色、深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泥质岩为主,夹少量薄层灰岩。沿吞都村小学及北东侧沟谷一带产出,分布于吞都断裂带东西两侧,与下伏宝塔组整合接触。地层厚度204.2m。

(4)志留系。

1)黄葛溪组(S1h):下部为灰色、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泥粉晶灰岩、瘤状构造生物碎屑灰岩和粉晶白云岩等;上部为灰色、浅灰色厚层状粉晶白云岩、含白云质灰岩。沿吞都小学西侧—吞都村—小尼觉姑一带呈北东—南西向分布。整合于龙马溪组之上。地层厚度128.6m。揭露桩号为9+987.6~12+142。

2)嘶凤崖组(S1s):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上部为灰色、黄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粉晶白云岩、泥晶灰岩。沿黄葛溪组西侧、北西侧分布,并整合于黄葛溪组之上。地层厚度33.5m。

3)大路寨组(S2d):底部以灰绿色、紫红色薄层状页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灰色、灰绿色、浅肉红色薄—厚层状灰岩;下部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灰岩、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和灰绿色粉—细晶白云岩;中部以灰绿色、黄绿色薄层状泥页岩、粉砂岩为主,夹深灰色、灰色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深灰色、灰色厚层—巨厚层状灰岩、瘤状灰岩、生物介壳灰岩等,夹少量灰绿色钙质粉砂岩、黏土岩。分布于马日加站—扭比洛一带,整合于嘶风崖组之上。地层厚度291.2m。

(5)二叠系。

1)梁山组(P1l):底部为灰色、浅灰色细—中粒含砾石英砂岩;下部以灰色、灰黄色、浅灰色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数层深灰色、黑灰色炭质页岩、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灰黑色炭质页岩、煤线与深灰色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互层。沿马日加站西—扯比—马洛依结一带分布,平行不整合于妙高组之上,区内表现为超覆于志留系之上,其间缺失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厚度34.5m。

2)阳新组(P1y):主要由浅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块状粉晶生物碎屑灰岩、含砾屑生物碎屑灰岩夹泥质条带组成。分布于波粒子—扯比北西—马洛依结以西一带,整合于梁山组之上。地层厚度302m。

3)峨眉山玄武岩组(P2e):总体为一套大陆喷发的玄武岩,实测厚度852.3m。峨眉山玄武岩组主要分布于娘嘎兽—哈步黑容东—阿子依觉东和紫觉—撒洛泽一带,与下伏阳新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4)宣威组(P2x):为紫褐色、灰绿色、浅紫红色铁质黏土岩、粉砂岩、黄灰色、灰色含铁黏土岩、铝质黏土岩等。顶部以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与上覆东川碎屑岩分界。沿哈步黑容—阿子依觉东一带和颜交罗波至联补小学南等地分布,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厚度21.9m。

(6)三叠系。

1)东川组(T1dc):下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细—中粒岩屑砂岩与紫红色薄—中厚层泥岩、粉砂岩不等厚韵律互层;上部为紫红色薄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紫红色砾岩、砂岩、泥岩互层。分布于颠皮罗波—阿子依觉等地和扯木机乃北沟—联补小学一带,与下伏宣威组整合接触。地层厚度193.5m。

2)铜街子组(T1t):为紫红色中厚层状含砾岩屑砂岩、紫色、灰绿色薄层状含粉砂岩、泥页岩。沿波黑波果东侧一线和扯木机乃沟—吉木家—联补小学东一带分布,整合于东川组之上,地层厚度55.3m。

3)雷口坡组(T2l):岩性主要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夹灰色、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泥页岩。中上部见数层紫红色、绿灰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粉砂质黏土岩,紫色层厚一般10~40cm不等。分布于波黑波果、尔布嘎铁等地和扯木机乃至联补进水口一带,整合于铜街子组之上。地层厚度291.7m。

(7)第四系(Q)。引水隧洞沿线第四系堆积层有残坡积(Qel+dl)壤土夹碎石、冲积(Qal)砂卵砾石、洪冲积(Qal+pl)漂砾石、崩积(Qcol)碎块石,另有滑坡堆积(Qdel)、泥石流堆积的块碎石与砂土混杂堆积,厚度数米至数十米不等。

9.3.1.3 地质构造

引水系统沿线受区域南北向构造控制地质构造发育,主要表现为南北向的褶皱和断裂构造,总体上前段位于西溪河向斜南端,后段为哈乌背斜(区域扭枯背斜北端之次级褶皱)的西翼,尾段位于其核部,引水系统区内发育断层10条,其中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有吞都断层(F7)、主沟断层(F6)、土沟断层(F13)。

(1)褶皱。

1)西溪河向斜:位于工程区西北部,总体呈南北向延伸,向斜轴在南部近南北向展布,往北至阿结觉姑一带向北东偏转,再向北西偏转,呈一反S形,长约45km,宽约6~9km,核部由上三叠统的须家河组地层组成,仅联补对岸阿结觉姑一带可见少量自流井组地层零星分布,两翼由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组成。两翼地层倾角20°~70°。由两翼向核部呈现缓—陡—缓有规律的挠折变化,向斜内剪节理与小断层发育,但断距不大,向斜整体保存较完整。

2)哈乌背斜:位于工程区东南部。系区域扭枯背斜北端之次级褶皱,该背斜南起扭枯,于哈乌南延伸入本区,向北至勒核德一带延伸出图外,长约6km,宽约3km,区内仅出露其近轴部之北段及倾伏端。背斜轴向在南部为北15°~20°东,往北在苦竹坝以西一带渐转至南北向,北部偏向北西,区内总体呈一S形。背斜核部由寒武系中统西王庙组地层组成,两翼地层由上寒武统—下二叠统组成,两翼不对称,西翼倾角15°~25°,东翼倾角50°~90°。近轴部发育两条与背斜轴向大体一致的压性断层即吞都断层和土沟断层。该背斜受区域近东西向构造影响,在机乃一带呈现横跨向斜。但该向斜仅限于吞都断层和主沟断层之间,并为断层破坏。

(2)断层。

1)吞都断层(F7):吞都断层位于哈乌背斜西翼近轴部,南起依比扎铁,往北至吞都村、扭比洛以东一带,在北部一带近西溪河大拐弯处消失。区内长度约4.5km,向南延伸出图外。断层近南北走向,向东倾斜,倾角约75°,断面波状起伏,在走向上表现尤其明显,断层经过处地貌上呈垭口或槽谷,露头多为第四系掩盖。断层破碎带宽约10~15m,断层上盘影响带在5m以上。断层两侧次级褶皱较发育。该断层位于引水隧洞线尾段,与隧洞线呈40°夹角斜交。

2)主沟断层(F6):位于工作区东部扭枯背斜东翼近轴部,南起主沟,往北至依比扎铁西溪河东岸一带沿出图外,大体沿西溪河床及东岸近河床处分布。区内长约6km,近南北走向,倾向西,倾角约70°,与吞都断层组合成背冲式逆断层组合。在引水系统的东侧出露,未切过引水隧洞线。

3)土沟断层(F13):位于吞都村北侧,南西起扯比以西一带,往北东延伸至西溪河南向大拐弯处出图,并为第四系掩盖,区内长约1km。断面平直,倾向南东,倾角70°~80°,属平移断层,破碎带宽5~15m。扯比以西一带断层北西盘为下二叠统阳新灰岩,南东盘为下二叠统梁山组,阳新组与梁山组界线沿断层被顺时针错开大约100m,并将哈乌背斜、主沟断层顺时针方向错移。

9.3.1.4 岩体风化(www.daowen.com)

引水隧洞沿线穿越地层岩性复杂,因岩性差异,且受地质构造影响,岩体风化程度差异较大。引水隧洞中部的峨眉山组玄武岩(P2e)和阳新组(P1y)灰岩,岩体抗风化能力较好,地表岩石为弱风化,弱风化带垂直厚度一般为50~100m,下部为微风化岩体;其余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灰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互层,抗风化能力较差,弱风化带垂直厚度一般为100~200m,地表分布强风化层。线路在基只沟附近为西溪河向斜南段核部,出口段为哈乌背斜近核部,岩体受褶皱构造影响,一般裂隙较发育,岩体风化较深,据调压井处钻孔LZK1揭露弱风化下限埋深超过242.45m。引水系统隧洞一般埋深大于150m,围岩以弱—微风化为主。

9.3.1.5 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区降水量丰富,据昭觉、布拖、金阳等县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799.0~1119.2mm。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夏半年(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6%~89%。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474.7~1805.2mm,多年平均气温10.1~10.5℃。

隧洞区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控制。本区自第四纪以来地壳呈间隙性抬升,以西溪河为主流的地表水系强烈下切,形成岸坡陡峻、河谷狭窄的地貌特征,地表径流条件良好,从而决定了本区岩体内的地下水具有水量不甚丰富、坡降大、埋藏较深的基本特征。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运动特征,将区内的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3种主要类型,与引水隧洞关系较为密切的为后两类。

(1)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由第四系冲洪积、崩坡积及滑坡堆积物等组成。冲、洪积物主要分布于西溪河河床、漫滩、阶地及各冲沟内,由砂卵砾石夹块石及砂土组成,具有较强的透水含水性能。崩坡积物和滑坡堆积物主要由块石夹黏土或黏土夹块石组成,亦具有较好的透水含水性能,在一些较大的崩塌体的前缘地带,有泉水出露。松散岩类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取决于组成物质的成分、结构、厚度和分布面积,以孔隙潜水为主,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岸坡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浅,向各溪沟内排泄,并最终汇于西溪河。其动态变化受大气降水的季节性变化影响大。

(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基岩裂隙和规模不等的断层带中,按含水层岩性可分为碎屑岩裂隙水和玄武岩裂隙水。

1)碎屑岩裂隙水:分布于古生代、中生代砂岩、泥页岩夹泥灰岩地层中,富水性受岩性及构造控制,在以砂岩为主的地层分布区,由于砂岩中的构造裂隙比较发育,具有较强的透水含水性能,其埋藏深度较大,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于冲沟内。在地层较平缓的以页岩或泥岩为主夹砂岩或在砂岩与泥岩呈互层状的地区,则形成局部层状裂隙含水层,表现为弱透水,一般水量较小,泥岩页岩厚度较大时,即成为相对隔水层。本区梁山组、宣威组、东川组、铜街子组多属此类,野外地表地质调查表明,泉水流量一般为0.5L/s左右。

2)玄武岩裂隙水:玄武岩裂隙水分布在二叠系玄武岩地层中,引水线路中段峨眉山玄武岩组(P2e)玄武岩地层受褶皱构造和外营力影响,NW—SE和NE—SW走向的两组剪裂隙、近EW走向的一组张裂隙以及岩层层间错动形成的层面裂隙都十分发育,加之玄武岩成岩时形成的柱状节理,都为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峨眉山玄武岩裂隙含水层中出露的泉水,流量一般在1L/s左右,其动态较稳定,常年有水。其补给源主要是大气降水、高山融雪水和浅部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其水温随泉水的出露高程升高而降低,水温变化缓慢,显示地下水埋藏较深,接受补给源的裂隙较为均匀,赋水构造较大,能调节流量使流量较稳定等特点。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和HCO3-Ca·Mg型。

据野外地质调查,引水隧洞区流量最大的泉水出露于峨眉山玄武岩,泉水点位于基只乡迟尔各则村南西1000m处。泉水出露高程2400m。该泉为一泉群,分布于山谷谷顶一带,泉群近东西向分布长约15m,宽约10m,集中的出水点有两处,位于东西两端,东端出水量较大,流量约150L/s,西端流量较小,约为80L/s。泉水沿玄武岩层面裂隙涌出。该泉水温低,为11.2℃。该泉点东西两侧都有溪流通过,从泉水水量和水温推测,该泉水有地表水渗透补给。

以上大泉出露表明,在适宜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构造位置,峨眉山玄武岩可形成富水带。

(3)岩溶及岩溶水。

1)岩溶形态及分布。野外调查,引水线路区地表发育的岩溶形态主要为溶洞、溶槽、溶隙、溶孔和岩溶泉等。阳新组顶部灰岩发现有溶洞(编号R2、R3、R2为溶洞进口,R3为出口)。溶洞进口高程1830m,出口高程为1770m,洞长约900m,该溶洞进口位于吞都乡马洛依结村NW约1000m马洛依结支流沟谷的陡壁上,高于西溪河约400m。洞口高约2m,宽约3m,洞内宽大,溶洞延伸方向N10°E,指向R3,大致与岩层倾向相同(岩层产状N85°W,NE∠25°),也与当时西溪河支流马洛依结沟谷的方向相同,表明该溶洞的形成受当时支流的控制。

雷口坡组地层中发现有两个溶洞(R1和R4)。R1号溶洞出露于基只乡波黑波果南东600m支流沟谷左岸陡壁处。溶洞发育于雷口坡组底部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洞口高程2200m,相对支流高程约80m,溶洞大致沿地层走向南西方向延伸(地层产状N40°E,NW∠23°)。洞径大小不一,大处直径达3.2m,狭窄处仅0.5m,洞深56m处向下,向西各有一分支,该洞深度大于100m。洞内较干燥,仅局部地段有渗水,这与溶洞所处位置较高,又位于河谷岸坡有关,同时与岩层裂隙发育,透水性好有关。洞底坡度为-3°。洞口见钙质胶结的玄武岩砾石,砾石成分单一,磨圆度好,砾径3~5cm,砾石与支流河床砾石成分相同,表明该洞口很可能为当时暗河入口,补给水源为波黑波果支流。

R4号溶洞位于波木巴河床左岸陡壁,溶洞口高程1940m,高于波木巴河床5m。洞口呈裂隙状,宽约1m,高约0.5m,进洞后洞径突然变大,宽3.7m,高3.1m,溶洞向N50°W方向延伸,洞底坡度-6°,洞内较干燥,在洞深50m处,洞壁裂隙有滴水,流量约0.01L/s。该洞深度大于150m以上。

因区内沟谷地表径流较好,地下水通过横切沟谷排向西溪河,本区仅在基只乡尔不嘎铁村发现一个岩溶泉水,泉水流量约1.5L/s,出露于雷口坡组底部。

2)岩溶层组类型。工程区岩溶层组类型的划分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即某一地层单元中碳酸盐岩的累计厚度,各段碳酸盐岩的连续沉积厚度,以及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就本区可溶岩而言,岩性由不纯→纯,岩石沉积组合由夹层状→互层状→间层状→连续状,且连续沉积厚度越大,对岩溶发育越有利。

3)岩溶含水层组。引水线路沿线分布的雷口坡组(T2l)、阳新组(P1y)、黄葛溪组(S1h)、宝塔组(O3b)、娄山关组(∈l)等地层为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粉晶白云岩,以及大路寨组(S2d)、嘶凤崖组(S1s)这两组以砂岩、页岩为主地层间夹的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属可溶岩类,岩溶裂隙水分布其中。上述地层中从阳新组纯度较高灰岩至宝塔组、巧家组、雷口坡组粉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至黄葛溪组、娄山关组的白云岩,岩溶发育程度由强至弱,其富水性也由强至弱。

4)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从地表岩溶调查及分析可见,本区岩溶发育具有如下特征:①岩溶形态类型少,未见典型的岩溶洼地、岩溶漏斗、落水洞等岩溶形态;②较大溶洞均发育在阳新组和雷口坡组下段的纯—不纯岩溶层组内;③岩溶沿层面及构造发育为主;④阳新组和雷口坡组灰岩中发育了百米以上的溶洞,属层状岩溶系统,但主要分布在高程1770~2200m,与金沙江在该流域段的Ⅳ级剥夷面(高程1800~2200m)相当,其Ⅴ级剥夷面高程1200~1500m,与西溪河在引水线路区段的河床高程相当,说明本区的岩溶发育与区域地壳上升及河流下切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期密切相关,并与区域同步。联补水电站引水隧洞高程1660~1500m,阳新组灰岩和雷口坡组白云质灰岩在隧洞内分布于高程1550~1625m,处于Ⅳ~Ⅴ级剥夷面之间,即处于地壳快速上升和河流快速下切时期,该期间的岩溶发育以垂直方向为主,难以形成水平层状岩溶系统,但岩层产状较平缓,有利于岩溶发育,由此可见,隧洞区灰岩段岩溶有一定程度发育,但比高程1800~2200m带弱,预测岩溶形态以小溶洞、溶孔和溶蚀裂隙为主。本区岩溶泉不发育,仅在基只乡尔不嘎铁村发现一个泉水,泉水流量约1.5L/s,出露于雷口坡组底部,原因在于区内沟谷地表径流较好,地下水通过横切沟谷排向西溪河。

在雷口坡组灰岩分布区,引水隧洞高程约1625m,该段处于向斜核部,具有发育垂直管道或顺层管道的条件,隧洞线在穿过雷口坡组灰岩分布区时,存在涌水的可能性,根据简易水均衡法估算稳定总涌水量约为50300m3/d。

在马洛依结一带阳新灰岩段,隧洞线高程约1550m,灰岩较纯,下伏有梁山组相对隔水层,存在垂直溶蚀管道以及在与梁山组接触界面附近有顺层溶蚀及富水的可能,根据简易水均衡法估算稳定总涌水量约为13600m3/d。

(4)水化学。为了系统、全面反映引水隧洞区水文地质特征,采集了水样进行化学分析,测定主要离子含量,测试结果较系统地反映了本区地下水的特征。地下水及地表水矿化度普遍较低,仅为18.163~38.819mg/L,矿化度大于200mg/L的仅一例,为采集于R4号溶洞中雷口坡组灰岩的裂隙渗出水,大于100mg/L的也仅有一例,采集于R1号溶洞中雷口坡组地层中泥质灰岩裂隙的渗出水。主要离子以和Ca2+为主,其次为Mg2+。主要离子之间-Ca2+-Mg2+呈正相关,表明本区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pH值偏碱性,变化范围6.3~8.3。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287—99)(附录G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评价)“环境水腐蚀判定标准”,本区地下水大多对混凝土无腐蚀性,仅有三组来自东川组(T1dc)和峨眉山组玄武岩(P2e)含水层的水样(S17、S23、S24)含量较低(≤0.70),对混凝土具有中等溶出型腐蚀性。

9.3.1.6 物理地质现象

联补水电站引水线路沿线物理地质现象较为发育,主要表现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崩塌主要发育在坡度大于45°的硬质岩分布地带。引水线路沿线崩塌现象较发育,尤以索觉沟—扯木机乃沟段及溜石坡一带较为典型,此段西溪河谷坡陡峻,表层岩体因风化剥蚀不断发生崩塌作用,在谷坡下部堆积大面积崩塌堆积层,其他斜坡地段也普遍分布有厚度不等的崩塌堆积层。

滑坡在引水隧洞区段发育规模相对较大的有3处,分别为坝下游的大劈山滑坡、扯木机乃滑坡、马洛依结滑坡,多表现为沿基岩层面滑动形成的顺层滑坡,少数则为谷坡下部崩坡堆积层因前缘被侵蚀失稳蠕滑拉裂发展形成土质滑坡。

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坝下游的扯木机乃沟和基只沟,两沟常年流水,沟中均堆积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体积在100万m3以上,据调查两沟历史上均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厂址下游0.7km的捏列依子沟纵坡降达40%,沟中及两侧松散堆积物深厚,沟口有较新泥石流堆积物,表明泥石流活动较为频繁。

9.3.1.7 岩石(体)物理力学性质

(1)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联补水电站引水隧洞长约14km,穿过多套时代不同、岩性差异大的地层。前期勘察对引水线路沿线多套地层取岩样进行了点荷载测试。

隧洞区微风化灰岩、砂岩、玄武岩抗压强度在100MPa以上,弱风化灰岩、砂岩抗压强度在49~68MPa,属较坚硬—坚硬岩,岩质条件较好;弱风化泥岩抗压强度在10~28MPa,平均值19MPa,属软岩。

(2)应力。勘察阶段在引水线路YZK1钻孔内进行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进行了7段主应力大小、3段主应力方向和5个原生裂隙张压力的测试。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在孔深91.50~187.00m测试深度域内,最小水平主应力σh值一般为5~7MPa,最大水平主应力σH值一般为7~10MPa,垂直应力σv与水平主应力σh之间的关系为σH>σh>σv,最大水平主压应力的方向为NWW—EW向,原生闭合裂隙的张开压力一般为5.0MPa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