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不同灌浆压力下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不同灌浆压力下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岩变形量出现反弹,由0.192mm降至0.088mm,随着灌浆压力的传递,围岩变形呈现上升趋势,围岩等级为主要控制因素。即在灌浆终压一定情况下,灌浆孔附近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次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灌浆阶段和灌浆结束围岩变形均没有显著变化。不存在围岩变形延迟现象。灌浆孔孔口管长度有效阻隔灌浆压力对围岩传递,减小围岩变形量。

不同灌浆压力下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1)灌浆终压为4MPa时对围岩变形规律。灌浆终压为4MPa情况下,在灌浆孔周边布置的20号点进行围岩变形监测,灌浆1h内,由于浆液不断在地层中进行扩散、充填。围岩变形量出现反弹,由0.192mm降至0.088mm,随着灌浆压力的传递,围岩变形呈现上升趋势,围岩等级为主要控制因素。围岩等级为Ⅲ,即围岩完整性好,无破碎岩体时,孔口管长度为0m时围岩变形量较小,灌浆过程中围岩最大变形量为0.194mm,灌浆结束后稳定变形量为0.40mm。围岩等级为Ⅳ,孔口管长度为4m时围岩变形量相比其他两种工况均较大,在灌浆阶段围岩变形上升较快,达到0.652mm,灌浆结束后围岩变形继续上升,具有一定的变形延迟。将近12h后围岩变形达到1.55mm稳定状态。即在灌浆终压一定情况下,灌浆孔附近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次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在灌浆过程中可以采用超前地质预报进行围岩等级划分,根据围岩情况适当增加孔口管长度控制围岩变形(图8.2.2-1)。

图8.2.2-1 灌浆终压4MPa时20号监测点变形曲线

分析灌浆终压为4MPa时,11号和15号监测点变形曲线,围岩等级为Ⅲ,孔口管长度为0时,变形量较小,其中11号监测点最大变形量0.51mm,比15号监测点小0.41mm。灌浆阶段和灌浆结束围岩变形均没有显著变化。随着围岩等级的提高,灌浆过程中围岩变形在显著上升,灌浆结束4h后,围岩变形趋于稳定。15号监测点围岩变形明显高于11号监测点,围岩稳定变形量在4.20mm。灌浆过程中压力的传递在不断增加围岩变形。灌浆结束后围岩变形基本稳定,没有出现较大范围内的上升或下降。不存在围岩变形延迟现象。即在灌浆终压一定的情况下,远离灌浆孔周边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次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在围岩完整性较差、破碎严重情况下,远离灌浆孔周边时,需要合理控制围岩变形,保证围岩变形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宜考虑进行浅层灌浆加固(图8.2.2-2、图8.2.2-3)。

图8.2.2-2 灌浆终压4MPa时11号监测点变形曲线

图8.2.2-3 灌浆终压4MPa时15号监测点变形曲线

16号监测点位于顶板处,并且在涌水区域内。灌浆过程中围岩变形出现反弹,随着灌浆压力的传递和浆液的扩散。涌水区域内,浆液和水发生驱替、沉积、凝固。当围岩等级为Ⅳ,孔口管长度为4m时,灌浆过程中围岩变形急剧下降,由24mm降至8.0mm,灌浆过程中在封堵过水通道的同时,也在加固地层,根据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可知,灌浆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在提高,围岩有效应力在不断下降,围岩变形量也在相应下降。围岩等级为Ⅴ情况下,灌浆结束后围岩变形稳定在9.67mm。在围岩等级较好的情况下,围岩变形最终的稳定状态仍在5mm以上。故在涌水区域内,必须考虑围岩变形,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在灌浆终压一定情况下,涌水区域内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其次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图8.2.2-4)。灌浆结束后围岩具有一定的变形延迟,灌浆终压一定的情况下,围岩变形量最大的主要是顶板和底板。围岩条件好的情况下,不需要考虑孔口管长度,就可以控制围岩变形。围岩条件极差,如围岩为Ⅴ级,孔口管长度为8m时(图8.2.2-5),顶板变形量很严重,最大变形量达到10.86mm,底板变形量最大达到4.15mm。

灌浆终压为4MPa时,灌浆孔周边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次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在远离灌浆孔周边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次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灌浆时应优先考虑围岩等级,选用合适的孔口管长度。围岩为Ⅲ级时,可不需要考虑套管,以节约生产成本,围岩等级在Ⅲ级以下时,需要考虑灌浆钻孔孔口管长度。

图8.2.2-4 灌浆终压4MPa时16号监测点变形曲线

图8.2.2-5 灌浆终压4MPa时围岩周边变形曲线

(2)灌浆终压为6MPa时对围岩变形规律。灌浆终压为6MPa情况下,围岩等级为Ⅴ,孔口管长度为0m时,围岩变形量较大,灌浆4h后,围岩变形量达到6.72mm,相比于其他两种工况,围岩变形量很小。围岩变形量均在0.5mm以下。灌浆结束后,由于浆液在地层中有一定的沉积和凝固阶段,围岩变形出现突跳现象,即在灌浆结束的1h,围岩变形量由6.72mm升至9.50mm,灌浆结束的15h,围岩变形趋于稳定达到15.56mm。相比其他两种工况下,围岩变形量不大,灌浆结束后的8h,变形量稳定在0.25mm。围岩为Ⅳ级时,孔口管长度为8m,围压变形量控制在0.74mm,在灌浆孔浅层部位,孔口管有效阻隔灌浆压力向周边围岩的传递,减小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灌浆终压为6MPa时,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次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灌浆过程中在地层围岩等级确定后,必须根据灌浆压力的需要选用一定深度的孔口管(图8.2.2-6)。

远离灌浆孔周边,设置11号和15号进行围岩变形监测,其中15号监测点位于底板位置,在灌浆终压为6MPa下,底板变形量最大。未进行灌浆时底板初始变形量为38.07mm,围岩等级差情况下,底板底臌现象严重,灌浆过程中围岩变形突跳至39.58mm,随着灌浆压力增加,围岩变形量持续上升,在灌浆4h后,变形量达到41.42mm,围岩变形达到警戒值,需要进行底板加固处理。在灌浆结束后,变形量仍在上升,在灌浆结束10h达到稳定值,变形量为44.11mm。相对于11号监测点,围岩变形量较小,在灌浆开始时,围岩变形急剧上升,由初始值的10.49mm,迅速升至16.67mm。灌浆4h后,围岩变形趋于稳定,变形量为20.43mm。相比于Ⅲ级和Ⅳ级围岩,孔口管长度均在4m以上,围岩变形量达到稳定值为1.50mm以下(图8.2.2-7、图8.2.2-8)。

图8.2.2-6 灌浆终压6MPa时20号监测点变形曲线

图8.2.2-7 灌浆终压6MPa时11号监测点变形曲线

图8.2.2-8 灌浆终压6MPa时15号监测点变形曲线(www.daowen.com)

基本不会造成围岩大变形和破坏。灌浆孔孔口管长度有效阻隔灌浆压力对围岩传递,减小围岩变形量。灌浆终压为6MPa时,远离灌浆孔周边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次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灌浆压力的提高,孔口管长度在4m以上情况下,围岩等级Ⅲ和Ⅳ时,变形量较小,处于一个安全控制范围之内。围岩等级为Ⅴ时,孔口管长度为0m,底板围岩变形达到最大44.11mm,造成底板严重破坏,需要在灌浆时选用适当深度的孔口管,围岩等级为Ⅴ时,底板位置必须加固。

灌浆终压6MPa时,16号监测点对于顶板,由于浆液封堵过水通道,随着浆液不断地充填裂隙和孔隙,驱替地层中的水,改变地层的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灌浆过程中围岩变形在出现反弹,并且围岩等级为Ⅴ,孔口管长度为0,变形量由初始的32.85mm降至18.41mm,有效改善围岩强度。灌浆结束后,围岩变形仍在降低,在监测16h时达到基本稳定,变形量为10.33mm。相比于其它两种工况,围岩等级Ⅲ,孔口管长度为4m时,围岩变形大于围岩等级为Ⅴ情况。围岩等级为Ⅳ,孔口管长度为8m,围岩变形最小,且在灌浆结束后变形趋于稳定在6.95mm,孔口管长度对阻隔灌浆压力起到关键作用。对围岩周边进行变形分析,灌浆终压6MPa,围岩等级为Ⅴ,孔口管长度为0时,变形明显,底板围岩变形远远高于顶板及其他位置处的变形。底板达到最大变形量为45.30mm,相对于围岩等级为Ⅲ和Ⅳ,孔口管长度分别为4m和8m时,围岩变形最大位置在顶板处,且最大变形量为14.22mm(图8.2.2-9、图8.2.2-10)。即灌浆终压为6MPa情况下,远离灌浆孔周边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次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地层围岩为Ⅴ级时,孔口管长度必须大于8m,保证围岩变形处在一个安全控制范围之内。且在底板位置需要进行加固,否则灌浆会严重破坏底板围岩。

图8.2.2-9 灌浆终压6MPa时16号监测点变形曲线

灌浆终压为6MPa情况下,灌浆孔周边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次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围岩等级为Ⅴ时,必须考虑孔口管长度,在围岩等级为Ⅳ级以上时,孔口管长度控制在8m之内。远离灌浆孔周边位置,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次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孔口管长度在4m以上时,围岩等级为Ⅲ和Ⅳ时,变形量均在安全控制范围内,围岩等级较差时,孔口管长度不低于8m。

图8.2.2-10 灌浆终压6MPa时围岩周边变形曲线

(3)灌浆终压为8MPa时对围岩变形规律。灌浆终压为8MPa时,20号监测点处于灌浆孔周边。在灌浆初期,围岩变形均处于恒定值,随着灌浆压力的提高,围岩等级为Ⅴ,孔口管长度为4m时,围岩变形开始上升,灌浆4h,变形达到0.86mm。灌浆结束后,围岩变形仍在持续上升,20h后围岩变形达到2.25mm,相比于围岩等级为Ⅲ和Ⅳ,孔口管长度分别为8m和0m时,灌浆结束围岩变形在12h达到稳定变形值,变形量分别为0.22mm和0.89mm(图8.2.2-11)。灌浆终压为8MPa,围岩变形在灌浆孔周边时,主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次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围岩较差情况下,孔口管长度对围岩变形起到关键作用。

图8.2.2-11 灌浆终压8 MPa时20号监测点变形曲线

灌浆终压为8MPa,远离灌浆孔周边,设置11号和15号进行围岩变形监测。在灌浆过程中,围岩等级为Ⅴ,孔口管长度4m时,围岩变形相比于其他两个工况都较大,11号监测点中灌浆4h围岩变形3.61mm,灌浆结束后12h,围岩变形达到稳定值,变形量为3.91mm。然而在15号监测点中灌浆4h围岩变形5.95mm,相比于11号监测点位移变形增加了2.34mm,在灌浆结束12h,围岩变形趋于定值,变形量为6.40mm。比11号监测点变形增加了2.49mm。在围岩等级为Ⅲ和Ⅳ,孔口管长度分别为8m和0m情况下,围岩变形中围岩等级起到主要作用。其中围岩等级较好的Ⅲ级,围岩变形最终达到的稳定值不超过1mm,对于围岩等级较差的Ⅳ级,围岩变形最大值为1.2mm,随着围岩等级的提高,围岩完整性差,破坏程度高,围岩变形会相应增加。在围岩等级为Ⅴ级,围岩变形最大达到6.62mm(图8.2.2-12、图8.2.2-13)。灌浆终压为8MPa情况下,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次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特别在地层为Ⅴ级围岩条件下,需要考虑孔口管长度对围岩变形影响。同时在远离灌浆孔周边需要进行浅层加固。

图8.2.2-12 灌浆终压8 MPa时11号监测点变形曲线

图8.2.2-13 灌浆终压8 MPa时15号监测点变形曲线

16号监测点位于顶板处,对于灌浆终压为8MPa情况下,围岩等级为Ⅳ,孔口管长度0m时,围岩变形最明显。顶板处于涌水区域,灌浆压力在不断克服浆液阻力向周围地层进行扩散时,浆液驱替地下水,在沉积、凝固,封堵地下水过水通道。地层中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围岩变形出现反弹,变形量在下降。未灌浆条件下,围岩初始变形量为39.78mm,灌浆过程中围岩变形量降至17.51mm,并且在灌浆结束后较短时间内达到17.32mm稳定值。相比于其他两个工况,围岩等级为Ⅲ和Ⅳ,孔口管长度分别为8m和0m情况下,由未灌浆时变形初始值分别为14.87mm和21.06mm,在灌浆结束后围岩变形达到稳定值分别为6.48mm和9.06mm。分析围岩周边变形曲线,变形量较大的位置分别为顶板和底板。且围岩等级Ⅳ,孔口管长度为0m时,围岩变形量最大,其中顶板变形量达到20.46mm,底板变形量达到2.08mm。相比于其他两种工况下,在孔口管长度为4m和8m时,围岩变形均较小(图8.2.2-14、图8.2.2-15)。灌浆终压为8MPa时,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次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在灌浆压力高于孔隙水压力2倍,孔口管长度起到关键作用,在灌浆过程中,孔口管有效阻隔灌浆压力向周边围岩应力的传递。可降低周边围岩的变形。在围岩等级好或差情况下,均考虑孔口管长度。可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设置不同孔口管长度。

图8.2.2-14 灌浆终压8MPa时16号监测点变形曲线

图8.2.2-15 灌浆终压8MPa时围岩周边变形曲线

灌浆终压8MPa,在灌浆孔周边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次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围岩等级为Ⅴ时,对围岩变形量影响明显,需要增加孔口管长度,控制围岩变形量。远离灌浆孔周边时,围岩变形主要控制因素为孔口管长度,次要控制因素为围岩等级,在围岩较差,破碎严重的地层中,需要考虑浅层加固,在顶板处需要配合支护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