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岳山隧道出口右洞YK329+270段处于嘉陵江组二段灰岩中,岩溶强发育,主要以岩溶管道及岩溶裂隙形式存在。红椿槽槽谷是其重要的补给区,岩层倾角大约在50°左右,有较大的汇水面积且地表降水易顺层而下,渗入隧道,从而使隧道成为新的地下水排泄口。从涌水特征看,涌水量主要取决于红椿槽槽谷汇集雨水的顺层灌入式补给,具有明显的降雨影响特征。
物理探测采用物探地质雷达法,由于含水裂隙严重干扰了雷达探测信号的精确性,所以采用雷达点测方法进行,实行雷达网络节点法进行裂隙的精确把握(图6.6.2-1)。
图6.6.2-1 雷达网络节点法探测示意图
为了彻底查明该区域溶管裂隙过水通道的分布情况对该区域底板进行了全面的雷达探测,探明主要富水区域、主要的裂隙位置,探明主要过水通道如图6.6.2-2、图6.6.2-3所示。将该处底板涌水情形描述为:底板浅层岩层(1m以上部分)岩石性脆、易裂,并且发育有面状分布的裂隙和部分竖向节理,水源为单一水源,过水路径为复合路径。
图6.6.2-2 地质雷达探测出水裂隙
(www.daowen.com)
图6.6.2-3 雷达探测图像
同时针对雷达的探测结果,对该区域进行打孔验证,以便精确的把握裂隙的分布边界,确定裂隙的宽度,确定作为阻水岩盘上覆岩层厚度和岩石强度,以便制定合理的灌浆堵水施工方案。钻孔涌水如图6.6.2-4所示。
图6.6.2-4 钻孔涌水
在灌浆过程中,观测到路基涌水点发生了三次间歇泉现象。同时通过泉点调查,并且走访当地居民结合雷达探测和钻孔验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YK329+270段岩溶水形成原因和裂隙的空间展布。
在综合物探,地质钻孔,设计资料,并且结合地表泉眼出露情况,推测得出该处岩溶过水裂隙的间歇泉现象,如图6.6.2-5所示。
图6.6.2-5 裂隙空间分布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