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700集中出水点灌浆封堵方法

700集中出水点灌浆封堵方法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上述原因,经四方讨论后在引12+656、引12+710断面布置了两环孔深为15m的截水帷幕孔,以期将地下水约束在此范围内,强制地下水沿隧洞环向发展,保证后续混凝土衬砌施工的顺利进行。

700集中出水点灌浆封堵方法

6.5.5.1 地质情况

12+670~+700段岩体较完整,局部完整性较差,主要发育N80°W,NE∠80°~85°溶蚀裂隙,结构面起伏粗糙,张开10~20cm,局部达70cm,充填泥质、铁锰质。其中在引(1)12+682~+692南侧边墙壁沿结构面线股状流水,水量约5L/s。洞段引(1)12+682~+692北侧拱肩沿结构面应力坍塌,深度约10~30cm,属Ⅲ类围岩。

6.5.5.2 施工概况

2010年4月启动东端1号引水隧洞桩号引(1)12+700集中出水点临建施工;2010年4月完成了6个勘探孔的钻孔勘察;2010年7月启动浅层灌浆施工;2010年11月启动分流孔的堵水灌浆施工。至2011年3月12日完成主出水孔封堵施工,历时11个月,共计完成各类钻孔6197.4m,灌入水泥6534.3t,堵水灌浆专用液186.4t。

总体上,1号区和3号区灌前涌水量不是很大,占总出水量的32%,而水泥注入量却占总量的51%;4号区和5号区灌前涌水量较大,占总出水量的61%,而水泥注入量仅占总量的32%;说明在1号区和3号区地下水封堵过程中,各种浆材逐步将地下水推至4号区、5号区乃至深层岩层,并将地下通道充填。从以上分析来看,也进一步说明了该洞段地下水存在一定的连通性,通过1号和3号区的成功封堵,为4号区和5号区地下水涌水的快速封堵创造了有利条件。

6.5.5.3 检查孔及防渗固结灌浆单元施工情况

1号区、3号区、散状出水区地下水封堵结束后,经与监理工程师协商后,在1号区布置5个检查孔,3号区布置2个检查孔,散状出水区布置1个检查孔,孔深为6~12m。仅有1号出水区的3号检查孔存在细微渗水,其余检查孔在12m内无出水,达到了很好的灌浆封堵效果。截至2011年4月7日,该部位12m深高压固结灌浆已施工完成,未出现大的涌水现象。(www.daowen.com)

2号区、4号区、5号区、底板区堵水于2011年3月12日施工完成后,通过业主、监理、设计等各方的协调,本着堵水与防渗灌浆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为满足4月10日完成该部位无盖重高压防渗固结灌浆施工计划,立即启动12+650~+765部位的无盖重防渗固结灌浆施工,将深层堵水与防渗固结灌浆施工相结合,未专门布置检查孔来检验堵水施工效果,但通过防渗固结灌浆12m孔深钻孔揭示,仅有个别灌浆孔存在很小渗水,未出现涌水现象。间接地证明了本次灌浆堵水施工达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在防渗固结灌浆施工完成后,对1~6区的深层堵水效果各布置了2个检查孔进行孔内电视检查,检查孔钻孔孔径76mm,孔深11.0m。全部检查孔均无渗漏水情况,从取芯情况以及孔内电视成果来看,仅有局部裂隙能够检测到水泥结石充填,分析其原因为双液浆液结石在短期内强度较低,在钻进过程中由于钻机扰动较大,将低强度水泥结石破坏,而无法取出水泥结石和难以通过孔内电视在钻孔孔壁表面检测到水泥结石。

6.5.5.4 截水帷幕的施工

在该部位堵水施工与无盖重防渗固结灌浆施工完成后,为防止内水压力升高,隧洞其他相对薄弱面有可能被击穿,地下水将从原涌水点上下游洞段渗透,形成新的涌水点。基于上述原因,经四方讨论后在引(1)12+656、引(1)12+710断面布置了两环孔深为15m的截水帷幕孔,以期将地下水约束在此范围内,强制地下水沿隧洞环向发展,保证后续混凝土衬砌施工的顺利进行。

6.5.5.5 结论

利用检查孔压水及综合物探方法(单孔波速、声波CT测试、钻孔电视)对引(1)12+700洞段集中涌水点灌浆处理后质量进行了检测检查,可得出如下结论:引(1)12+700洞段集中涌水点灌浆(入岩4.0~8.0m)达到设计指标要求,处理质量合格,该部位的堵水灌浆封堵是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