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岩溶辅助洞东端涌水灌浆封堵方案

岩溶辅助洞东端涌水灌浆封堵方案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AK13+520处出现大涌水后,水流主要从A洞排走,对B洞的施工未造成大的影响。结合锦屏二级水电站的地下洞室布置和施工安排,AK13+520的地下水处理方案应先达到可控状态,采用“分流导洞方案”。为减小引水隧洞的施工难度,AK13+520出水点前期以可控排放为主,根据引水隧洞施工情况确定永久封堵时间。图6.4.3-3AK13+520集中岩溶涌水处理方案示意图分流导洞施工完成后将AK13+494集中涌水引流,排至A洞下游侧,对AK13+520~+407地板欠挖进行处理。

岩溶辅助洞东端涌水灌浆封堵方案

6.4.3.1 涌水情况

2006年7月18日19:00爆破后,在掌子面右上侧出现岩溶涌水,涌水水质浑浊,泥沙含量较重,涌水流量1.26m3/s。出水后,附近洞段及B洞内对应洞段各出水点流量明显减小,且变浑浊;大水沟排水洞位置实测流量为6.74m3/s。

AK13+520处出现大涌水后,水流主要从A洞排走,对B洞的施工未造成大的影响。

2006年11月7日16:00,A洞反向开挖掘进到AK13+487.5掌子面时,施工单位进行超前钻孔施工时,在掌子面右侧靠起拱位置的钻孔钻进到2.4m时,出现有压水呈微浑浊状,喷距约30m,当右侧直墙孔钻进到约3m时,从孔内喷水,喷距大约6m,水呈浑浊状。如图6.4.3-1所示。

图6.4.3-1 AK13+520集中岩溶涌水点

2007年1月26日,施工单位在进行AK13+520~+489.4高压富水洞段正反向贯通开挖过程中突遇大流量涌水,涌水情况如下:

该洞段反向开挖掘进至AK13+494掌子面于17:20出完渣后,准备进行钻孔作业,17:30,掌子面靠底部发出“嘭”的一声巨响,接着右下角夹带着大量泥沙的水喷涌而出,涌水为浑浊状,有微臭味,现场估计流量约2.8m3/s。在出现涌水前,掌子面围岩完好,所有出水点压力均不大,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AK13+494掌子面处出水后,周边涌水明显减小。如图6.4.3-2所示。后经实测,本次最大涌水流量达4m3/s以上,东端辅助洞地下水总量在7.6m3/s左右。

图6.4.3-2 AK13+494集中岩溶涌水点

6.4.3.2 辅助洞东端AK13+520集中出水点设计永久处理方案

(1)方案拟定原则。地下水处理方案应保证辅助洞顺利通车,以“择机封堵、堵排结合”为地下水处理原则。结合锦屏二级水电站的地下洞室布置和施工安排,AK13+520的地下水处理方案应先达到可控状态,采用“分流导洞方案”。为减小引水隧洞的施工难度,AK13+520出水点前期以可控排放为主,根据引水隧洞施工情况确定永久封堵时间。

(2)处理方案。集中涌水的分流通过分流导洞(进口设置在7号横通道加宽带)、辅助洞底板排水沟、横向排水通道实现。分流后对AK13+520~+407段底板欠挖处理,并进行分流导洞二期开挖。然后根据出水口地形、地质条件采用模袋混凝土围堰临时封堵出水口,导洞压力钢管引流,排入施工排水洞内。并对出水带进行局部封堵和高压固结灌浆处理。如图6.4.3-3所示。

(3)分流导洞布置。受施工条件的限制且AK13+520~+407段底板欠挖0.2~3m。结合A、B线辅助洞和施工排水洞的布置和现场地质条件,在7号横通道加宽带处增开分流导洞,终点桩号为AK14+494。分流导洞总长为126.80m,断面为3.5m×3.5m。为保证分流导洞施工安全,分流导洞纵坡为0.2%。

图6.4.3-3 AK13+520集中岩溶涌水处理方案示意图

分流导洞施工完成后将AK13+494集中涌水引流,排至A洞下游侧,对AK13+520~+407地板欠挖进行处理。

分流导洞一期开挖在AK13+494处高程为1574.149m,与A线辅助洞混凝土路面高差约为2.183m。结合AK13+494出水点永久封堵设计要求,分流导洞需进行二期扩挖。

AK13+520~+407段底板欠挖处理完成后,在A洞底板开挖排水沟,将集中涌水通过底板排水沟从7号横通道和横向排水通道,排入施工排水洞内。再进行分流导洞二期开挖。扩挖后分流导洞底板与辅助洞混凝土路面高差为3.983m。

(4)导流钢管引流。根据揭露的出水口地形、地质条件,采用模袋混凝土围堰临时封堵出水口,安装导洞压力钢管(DN1000低压钢管、DN400低压及高压钢管)及阀门(DN1000低压蝶阀、DN400高压闸阀),集中引流地下涌水。

(5)混凝土堵头浇筑。一期、二期混凝土堵头采用C25混凝土,堵头混凝土抗渗等级为W10。

(6)富水洞段支护参数选择。该处集中涌水的设计理念为“以堵为主、堵排结合”,通过高压管道对集中涌水进行引排,通过高压固结灌浆提高围岩变形模量和封堵部分溶蚀通道,利用围岩和钢筋混凝土透水衬砌共同承受关闭阀门后的外水压力。

在集中出水点影响带AK13+470~+570设置1.2m厚的C25钢筋混凝土衬砌;AK13+478~+535采用3φ25mm的锚筋束,间排距1.5m×1.5m,L=4.5m,入岩3.5m,外露1.0m;AK13+470~+478、AK13+536~+570设置φ25mm的系统锚杆,间排距1.0m×1.0m,L=4.5m,入岩3.5m,外露1.0m;通过锚杆和锚杆束减小围岩和混凝土衬砌间的相对滑移。(www.daowen.com)

(7)富水洞段灌浆设计。高压固结灌浆孔孔位夹角30°,每一环12个注浆孔,按环距2m布置,钻孔径向洞壁,灌浆孔深入围岩8m。高压固结灌浆按环间分Ⅰ、Ⅱ序,环内加密的原则进行施工,灌浆孔均分2段灌浆,最大灌浆压力8.0MPa。衬砌顶拱120°范围内固结灌浆孔兼做回填灌浆孔,回填灌浆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施工。灌浆时要求从低孔向高孔灌浆,为防止岩石面或混凝土面抬动,同一环内的灌浆孔可并联灌浆,孔数不多于3个,孔位保持对称。

为保证混凝土施工环境和质量,在混凝土浇注前可根据现场地质、水文情况对局部线状、股状淋水洞段进行局部封堵、引流处理。

(8)富水洞段排水系统设计。辅助洞为交通隧洞,在满足行车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有部分地下水外渗。为保证衬砌安全,富水洞段设置φ60mm系统排水孔,间排距3.0m,深入围岩0.2m,梅花形布置。

(9)集中涌水封堵程序及主要施工技术要求。其封堵程序及主要施工技术要求如下:

1)分流导洞一期开挖,使地下水通过分流导洞排入A洞。

2)处理A洞内底板欠挖。

3)施工底板排水沟、横向排水通道及临时围堰,将地下水通过A洞排水沟和横向排水通道排入施工排水洞。

4)分流导洞二期扩挖。

5)部分洞段局部封堵、引流处理;根据揭露的出水口地形、地质条件,安装导洞压力钢管(DN1000低压钢管、DN400低压及高压钢管)及阀门(DN1000低压蝶阀、DN400高压闸阀)。

6)浇筑出水口处模袋混凝土,迫使地下水归流到导流钢管中。

7)浇筑堵头一期混凝土。

8)浇注A洞衬砌段混凝土,并进行回填、固结灌浆,回填灌浆压力0.5MPa,固结灌浆终孔压力8.0MPa。

9)关闭DN400高压闸阀,封堵工程完工。本工序可根据引水隧洞施工需要关闭闸阀。

(10)结论:

1)AK13+520洞段所遇的大涌水带是一个相对独立水文地质单元(宽度约150m,近南北走向)。该水文单元具有两个特点:①与相邻水文单元的横向水力联系非常薄弱;②单元内部岩溶管道和导水裂隙在水平向和垂直向上均比较发育,即该洞段的围岩具有很强的水力联系。隧洞进入运营期,发生二次涌水时,这种水文特征非常有利于系统排水管发挥作用,减小二次涌水点的水压力。

2)AK13+520洞段的地下水处理采用“分流导洞方案”,先将集中水点的涌水归流到导流钢管并引排至施工排水洞,然后浇筑混凝土堵头和衬砌,最后灌浆封堵地下水。衬砌全断面系统布置排水管,是一种透水衬砌。

3)若灌浆效果无法保证,或遭遇二次涌水,透水衬砌可能会承受额外的水压力。目前,确定透水衬砌的外水压力尚无成熟的理论可遵循,分析该洞段水文地质信息和系统排水管并参照国外经验,认为遭遇二次涌水时,外水压力不会超过1.5MPa。

4)采用1.5MPa的外水压力和1.2m厚的衬砌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衬砌应力对围岩的弹性模量敏感。当围岩变形模量达到12GPa时,衬砌结构基本不会发生开裂。根据岩体力学分析,该洞段的围岩变形模量在6.80~21.68之间,灌浆后围岩变形模量普遍提高到12GPa以上。

5)底板回填的模袋混凝土的弹模稍低于C25混凝土,这种偏低的弹性模量对混凝土衬砌的受力影响很小。

6)系统锚筋束有利于衬砌和围岩共同承担外水压力。依据美国Harz公司的经验,系统布置锚筋1.2m后的衬砌绝大部分区域所受的拉应力不超过1MPa,结构在稳定的基础还额外留有一定的安全余度。

7)1.2m厚度的透水衬砌结构方案在应对突发二次涌水时,能够保持整体稳定性,不至于被高压水击垮。

总的来看,目前的结构方案可以应对突发事故造成的二次岩溶涌水,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执行设计意图,做好施工和监测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