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讨基本地质条件的重要性

探讨基本地质条件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翼为T2b、T2q、T1yn地层,核部为T1f、P2c地层。隧洞区主要断层特征详见表1.4.1-1。

探讨基本地质条件的重要性

1.4.1.1 地形地貌

天生桥二级(坝索)水电站位于云贵高原东南斜坡上,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原期夷平面高程为1500~1600m。高程1100~1140m为峰林期。南盘江从高程1100m附近下切,形成峡谷期地形地貌。

隧洞区为一个向北东凸出的半岛状河湾地块,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北面、西北面为以碳酸盐岩为主构成的中高山,高程为1100~1500m,地表岩溶洼地、溶沟溶槽及落水洞甚为发育;南面、东南面为砂页岩形成的剥蚀、侵蚀地形,高程为1000m以下。

隧洞线大致平行近东西向尼拉背斜轴线展布,该背斜构成隧洞区的地表、地下分水岭。分水岭地带由峰林及洼地构成,高程为1250~1400m。分水岭以北,高程向河床递减,组成1250m、1100m、900m等多个较为清晰的层状台地面。分水岭里面有小湾、生基湾、桠杈沟洼地相连的沟谷,其高程为600~870m。

1.4.1.2 地层岩性

工程区位于贵州省中三叠统S形相变带上,此相变带由东北至西南经过马场坪、青岩、安顺、镇宁、坝索、桠杈等地;隧洞线在桠杈一带穿过该相变线;隧洞通过区总体上位于相变带地层上,为台地边缘及台地斜坡沉积物,岩性岩相较为复杂;总体上,三条引水隧洞在8+400桩号左右以上洞段为由三叠系T2b~T1yn灰岩、白云岩构成的可溶岩地层区(北相区),8+400桩号左右以下洞段为以T2j砂页岩为主构成的碎屑岩地层区(南相区)。

南北相区在上二叠世及下三叠世为统一沉积层;至中三叠世则以相变线为界,分为南北两大相区。隧洞区地层及岩性如下:

(1)二叠纪长兴组(P2c)厚层及中厚层灰岩,富含燧石结核,厚度大于50m,分布在尼拉背斜核部,在尼拉两岸出露。

(2)三叠纪下统飞仙关组(T1f)紫红色、灰绿色泥页岩,厚30~90m,分布在尼拉背斜两翼,地表仅在尼拉两岸出露;隧洞开挖后局部洞段有揭露。

(3)三叠纪下统永宁镇组(T1yn)厚层至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厚270~280m,分布在尼拉背斜两翼,是隧洞穿越的主要地层之一。

(4)三叠纪中统。

南相区:江洞沟组(T2j)中厚层、薄层砂岩、泥页岩,夹少量厚层状灰岩,厚度大于700m,主要分布隧洞下游洞段。

北相区:青岩组(T2q)巨厚层至厚层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厚度大于400m,是隧洞上游洞段主要穿越的地层之一。

边阳组(T2b)厚层块状灰岩、角砾状灰岩,厚度大于400m,是隧洞穿越的主要地层之一。

(5)紫红色T2j复杂岩系。该类岩性较为复杂,类型有紫红色混杂角砾岩、紫红色极薄层片状灰岩、角砾状灰岩、角砾状白云岩、网裂状灰岩等。其中以混杂角砾岩及极薄层片状灰岩较为典型,与该类地层常伴生发育有溶洞。而角砾状灰岩、角砾状白云岩、网裂状灰岩多分布在T2b地层中,岩体碎裂,但方解石胶结较好,一般必然伴生有溶洞发育。本节重点介绍前两种岩性。(www.daowen.com)

紫红色混杂角砾岩:为灰岩、白云岩、紫红色砂岩、泥岩杂乱组合在一起,胶结程度不一,好坏兼有。多呈带状、囊状、透镜状分布;分布范围数米至数百米。沿此种岩石多伴生有溶蚀现象或溶洞,隧洞区几个大型溶洞(如2+010、2+860)的洞周均分布有该类岩石。

紫红色极薄层片状岩:呈紫红色薄片状,岩性主要为灰岩,层面多为紫红色铁膜覆盖层或浸染。呈带状、囊状或透镜状分布,分布范围数米至数十米。常沿此种岩石发生溶蚀现象,并形成溶洞。

该类岩石是在贵州省中三叠纪特殊的相变环境下沉积的含石膏地层,现代水文网的形成与演化,改变了膏盐层的埋藏条件后形成“膏溶层”。随着岩溶水文网的演化,该类地层中的石膏发生溶解、膨胀、白云石化反应,其结果是使围岩破碎、孔穴增加和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去白云石化,从而形成一套贵州省内普遍分布的独具特色的溶坍角砾岩、次生灰岩和“假角砾岩”;形成的空洞对岩溶的发育、扩大极为有利,故在地下水渗流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常伴生形成大型、特大型溶洞。该类地层的存在,对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的岩溶发育的特征及规模影响极大。

1.4.1.3 构造

该区地处南岭东西向构造的西延部分,自三叠系沉积以后,燕山运动以来,该区受南北向挤压应力的强烈作用,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褶皱及NE、NW向平移断层及次级小断层;隧洞区主要构造为尼拉背斜及F2、F4、F6等断层。

(1)尼拉背斜。背斜轴线在平面上呈反S形态,尼拉至周家洞一段,轴线走向N70°~80°W,周家洞至朱家洞急转为N50°E向。背斜轴部宽缓,产状平缓。北翼倾角13°~18°,南翼倾角30°~50°。两翼为T2b、T2q、T1yn地层,核部为T1f、P2c地层。

(2)断层。隧洞区主要断层为F2、F4、F6。隧洞区主要断层特征详见表1.4.1-1。

表1.4.1-1 隧洞区主要断层特征

续表

(3)裂隙。灰岩、白云岩洞段裂隙延伸较长,常分带集中发育,多数洞段裂隙稀少、短小。隧洞区可溶岩洞段主要发育的裂隙统计如下:

N10°~20°E/SE∠75°~85°,裂隙较粗糙,长度一般10余米,宽度0.1~0.2cm。

N60°~75°W/NE(SW)∠60°~85°,裂面平直、粗糙,延伸较长,一般5~10m,宽度0.05~0.1cm;常成群平行出现。

N70°~80°E/SE∠70°~80°,裂隙面平直较粗糙,长度一般5~10m,宽度0.08~0.2c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