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两种冷却循环
8.1.1 一级节流中间完全冷却单机双级循环
图1为一级节流中间完全冷却单机双级循环系统图,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蒸气在低压级气缸中被压缩到中间压力,进入中间冷却器中,被其中的液态制冷剂冷却到中间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即从过热蒸气等压冷却成干饱和蒸气,再进入高压级气缸继续压缩到冷凝压力,然后进入冷凝器中冷凝成液体。由冷凝器流出的液体经过冷器过冷后分为两路:主要的一路流经中间冷却器盘管并受到中间冷却器中蒸发的液体冷却,然后经节流阀进入蒸发器中;另一路经节流阀节流到中间压力进入中间冷却器中。后一部分液体在中间冷却器中蒸发,它除了用来冷却低压级排气外还用来冷却盘管中的高压液体,中间冷却器中蒸发出来的蒸气(中间压力下的饱和蒸气)随同冷却后的低压级排气一同进入高压级。
图1
8.1.2 一级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单机双级循环
图2为一级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单机双级循环系统图。这种循环与中间完全冷却循环的主要区别是:低压级的排气不在中间冷却器中冷却,而是与中间冷却器中产生的饱和蒸气在管路中混合后进入高压级气缸中去,因此高压级气缸吸入的不是中间压力下的饱和蒸气,而是过热蒸气。
图2
8.2 一般规定
8.2.1 试验系统应做真空试验。抽真空后的绝对压力在1.3kPa以下。系统内的不凝性气体应排除。
8.2.2 系统内应有足够的符合有关标准的制冷剂,在压缩机的排气管道中应装置有效的油分离器。
8.2.3 系统中液体制冷剂内的循环油量应不超过2%(以质量计),含油量测量方法按GB/T 5773附录A(补充件)的规定。
8.2.4 压缩机吸、排气口的压力与温度在同一部位测量,该测点应在吸、排气截止阀外至少0.3m的直管段处。
8.2.5 试验系统装置的周围不应有异常的空气流动。
8.2.6 试验系统内的容器和管道,其外表面温度低于环境露点温度时,则应进行隔热。
8.3 试验规定
8.3.1 压缩机性能试验包括主要试验和校核试验,两者应同时进行测量。
8.3.2 校核试验和主要试验的试验结果之间的偏差应在±4%以内,并以主要试验的测量结果为计算依据。
8.3.3 压缩机试验时,系统应建立热平衡状态,试验时间一般不少于1.5h。测量数据的记录应在试验工况稳定0.5h后,每隔20min测量一次,直至连续四次的测量参数符合表13和8.3.2的规定为止。
第一次到第四次测量记录的时间称为试验周期。在该周期内允许对压力、温度、流量和液面作微小的调节。
表13
8.3.4 主要试验和校核试验可按下述两种组合方法之一(在型式检验或抽查检验中的非性能试验时,允许采用任一种试验方法):
a)制冷剂气体流量计法(主要试验)+压缩机排气管道量热器法(校核试验);
b)第二制冷剂量热器法(主要试验)+压缩机吸气管道气体流量计法(校核试验)。
8.4 试验参数规定
8.4.1 试验时允许试验参数偏差的范围按表13的规定。
8.4.2 量热器冷却或加热介质的进、出口温差在标定或试验时应不小于6℃。
8.5 测量仪表的规定
8.5.1 试验用仪表应在有效使用期内,并应有近期经有关部门检定的合格证。
8.5.2 温度测量仪表和测量方法
8.5.2.1 仪表:玻璃水银温度计、热电偶、电阻温度计、半导体温度计和温差计等。
8.5.2.2 分度值应在下列限度内:
a)量热器的加热或冷却介质和制冷剂的进、出口温度:±0.1℃;
b)干、湿球温度:±0.2℃;
c)压缩机吸气温度、流量节流装置前温度:±0.1℃。
8.5.2.3 温度测量的规定:
a)温度计套管采用薄壁钢管或不锈钢薄壁管,垂直插入流体,管径较小时可斜插逆流,插入深度至少为1/3管直径,套管内注冷冻机油,读数时不应拔出温度计;
b)测量量热器加热或冷却介质和制冷剂进、出口温差时,在每次读数后,交换进、出口温度计进行测量,以提高测量精确度;
c)量热器环境温度的测量,为距离量热器外表面0.5m、高度为量热器中心位置处四个方向测量的温度平均值。
8.5.3 压力测量仪表和测量方法
8.5.3.1 仪表:弹簧管式压力表、液柱压力计、水银柱气压计、膜盒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等。
8.5.3.2 精确度应在下列限度内:
a)压缩机吸、排气压力、中间压力、量热器制冷剂进、出口和节流装置前压力:0.4级;
b)其它压力:1级;
c)液柱压力计、水银气压计:2.5级。
8.5.3.3 压力测量的规定:
a)用水银柱气压计测量大气压时,读数应作温度修正,大气压也可向当地气象部门询问;
b)液柱压力计的玻璃管内径应不小于6mm。
8.5.4 流量测量仪表和测量方法
8.5.4.1 仪表:液体计量容器、流量节流装置和液体流量计等。
8.5.4.2 精确度应在下列限度内:
a)用于量热器加热或冷却介质、制冷剂液体的流量时,为被测流量值的±1%;
b)制冷剂气体流量为被测流量的±2%。
8.5.4.3 流量测量规定:
a)流量节流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与计算应按GB/T2624的规定。
b)流量节流装置的压差读数应不小于250mm液柱高度。
8.5.5 电工测量仪表和测量方法
8.5.5.1 仪表:功率表(包括指示式和积算式)、电流表、电压表、功率因数表、频率表和互感器。
8.5.5.2 精度应在下列限度以内:
a)功率表:指示式为0.5级;积算式为1级;(www.daowen.com)
b)电流表、电压表、功率因数表和频率表:0.5级;
c)互感器:0.5级。
8.5.5.3 电工测量规定:功率表测量值应在满量程的1/3以上。用“两功率表”法或“三功率表”法测量三相交流电动机功率时,指示的电流和电压值应不低于功率表额定电压和电流值的60%。
8.5.6 压缩机功率测量仪表和测量方法
8.5.6.1 仪表:转矩转速仪、天平式测功计、标准电动机和其它测功仪表等。
8.5.6.2 精确度应在被测轴功率的±1.5%以内。
8.5.6.3 测量规定:
a)测量三相交流电动机输入功率用“两功率表”法或“三功率表”法。
b)传动效率为:直联传动:1.0;三角带传动:0.965。
8.5.7 转速测量仪表
8.5.7.1 仪表:转速计数器、转速表和闪光测频仪等。
8.5.7.2 精确度为被测转速的±1%。
8.5.8 时间测量
a)采用秒表测量;
b)精确度为被测时间的±0.5%。
8.5.9 质量测量
a)采用各类台秤、天平和磅秤;
b)精确度为被测质量的±0.2%。
8.6 试验数据整理和试验报告
8.6.1 试验数据整理
8.6.1.1 计算用制冷剂热物理性质的图和表应采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制冷工质热物理性质表和图(ST制)》。
8.6.1.2 压缩机吸气压力及其它有关压力应按试验时的当地大气压值修正。
8.6.1.3 所有测量值应按试验周期内连续四次测得的平均值为计算依据。
8.6.1.4 压缩机的制冷量、轴功率应用轴转速修正。
8.6.2 试验报告
8.6.2.1 一般数据:
a)试验日期、启动时间、结束时间和测试时间、测试地点;
b)压缩机型号;
c)压缩机的主要结构参数(气缸直径、行程及缸数)及高、低压缸数比;
d)压缩机理论排气量;
e)压缩机额定转速;
f)冷却循环类型;
g)设计中间压力;
h)制冷剂;
i)电动机标牌额定值(供电参数)。
8.6.2.2 试验工况:
a)蒸发温度;
b)冷凝温度;
c)压缩机高、低压级吸气温度;
d)液体温度。
8.6.2.3 试验方法:
a)主要试验方法;
b)校核试验方法。
8.6.2.4 试验测量值的平均值:
a)环境温度、大气压;
b)压缩机高、低压级吸气压力、温度;
c)压缩机高、低压级排气压力、温度;
d)压缩机转速;
e)压缩机润滑油压力、温度;
f)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和流量;
g)电源电压、频率、输入功率;
h)其它数据。
8.6.2.5 试验结果:
a)压缩机低压级吸入的制冷剂质量流量;
b)有关的制冷剂比焓和比焓差;
c)压缩机制冷量;
d)压缩机的轴功率;
e)单位轴功率制冷量;
f)校核试验和主要试验的偏差。
8.6.2.6 试验操作人员姓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