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指可溶性岩层,如碳酸盐类岩(石灰岩、白云岩)、硫酸盐类岩层(石膏)和卤素类岩层(岩盐)等受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产生的沟槽、裂隙和空洞,以及由于空洞顶板塌落使地表产生陷穴、洼地等特殊的地貌形态和水文地质现象作用的总称。岩溶是不断流动着的地表水、地下水与可溶岩相互作用的产物。可溶岩被水溶蚀、迁移、沉积的全过程称“岩溶作用”过程。而由岩溶作用过程所产生的一切地质现象称“岩溶现象”。例如,可溶岩表面上的溶沟、溶槽和奇特的孤峰、石林、坡立谷、天生桥、漏斗、落水洞、竖井以及地下的溶洞、暗河、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等皆是岩溶现象(见图5.32)。“岩溶”这一术语是概括性的,是岩溶作用和岩溶现象的总称。喀斯特一语源于南斯拉夫,为一“岩石高原”石头之原意。喀斯特高原,缺水荒芜,表面坑坑洼洼。喀斯特高原的景象概况地反映了可溶岩被水溶蚀作用后的全貌。因此,便采用“喀斯特”一语作为岩溶作用和岩溶现象的学术代号,至今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喀斯特”一语在我国文献中也曾长期被采用过。由于它是外国语译音,又不能从字面上确切反应可溶岩与水相互作用过程的实质,故在1966年第二次全国岩溶会议上正式决定用“岩溶”一词取而代之。这对岩溶问题研究的普及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岩溶作用的结果,使可溶性岩体的结构发生变化,岩石的强度大为降低,岩石的透水性明显增大,并富含地下水,因此岩溶对工程建筑兴建及使用往往造成不利的条件。对水工建筑的坝基稳定及坝库渗漏带来严重威胁。在世界建筑史上,有许多建筑在岩溶化岩层上的建筑物,由于没有掌握岩溶的发育规律和进行适当处理,以致造成严重事故。
在岩溶地区修建铁路,也会给铁路带来许多危害。溶洞顶板的突然塌陷或掉块引起建筑物的破坏或影响施工的进展,严重者迫使铁路局部改线。如西南隧道,沿茅口灰岩与峨眉山玄武岩交界处的隧道仅600余m长,碰到大小洞穴80余处,洞大部分被充填。施工中,洞穴充填物大量坍塌,总塌方量超过10 000 m3,12处塌到地表,岩溶水的突然涌水也威胁着施工安全或建筑物的稳定。例如西南隧道,在开挖过程中遇到岩溶水的突然袭击,风钻打到溶洞,水就立刻向外喷射。射程达18 m,水量为2 800 m3/h,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可见,岩溶与工程建设事业关系非常密切,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正常使用条件、施工方法及修建工期和造价等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以工程地质观点研究岩溶地区的岩体稳定、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论证岩溶地区建设的可能性,提出合理的建设方案、工程位置及防治措施,对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图5.32 岩溶岩层剖面示意图
1—石牙、石林;2—塌陷洼地;3—漏斗;4—落水洞;5—溶沟、溶槽;6—溶洞;7—暗河;8—溶蚀裂隙;9—钟乳石
1)岩溶发育的条件
①具有可溶性岩层;
②具有溶解能力(含CO2)和足够流量的水;
③地表水有下渗、地下水有流动的途径。
2)岩溶发育的规律
①岩溶与岩性的关系:岩石成分、成层条件和组织结构等直接影响岩溶的发育程度和速度。一般地说,硫酸盐岩层、卤素类岩层岩溶发育速度较快;碳酸盐类岩层则发育速度较慢。质纯层厚的岩层,岩溶发育强烈,且形态齐全、规模较大;含泥质或其他杂质的岩层,岩溶发育较弱。结晶颗粒粗大的岩石岩溶较为发育,结晶颗粒细小的岩石,岩溶发育较弱。
②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a.节理裂隙:裂隙的发育程度和延伸方向,通常决定岩溶的发育程度和发展方向。在节理裂隙的交叉处或密集带,岩溶最易发育。
b.断层:沿断裂带是岩溶显著发育地段。沿断裂带常分布有漏斗、竖井、落水洞、溶洞、暗河等。一般情况下,正断层处岩溶较发育,逆断层处较差。
c.褶皱:褶皱轴部一般岩溶较发育。单斜地层,岩溶一般顺层面发育。在不对称褶曲中,陡的一翼较缓发育。
d.岩层产状:产状倾斜或陡倾斜的岩层,一般岩溶发育较强烈,水平或缓倾斜的岩层,上覆或下伏非可溶岩层,岩溶发育较弱。
e.岩溶往往沿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带发育。
③岩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地壳强烈上升地区,岩溶以垂直方向发育为主;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岩溶以水平发育为主;地壳下降地区,既有水平发育又有垂直发育,岩溶较为复杂。
④岩溶与地形的关系:地形陡峻、岩石裸露的斜坡上,岩溶多呈溶沟、溶槽、石芽等地表形态;地形平缓,岩溶多以漏斗、落水洞、竖井、塌陷洼地、溶洞等形态为主。
⑤地表水体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对岩溶发育的影响:层面反向水体或与水体斜交时,岩溶易于发育;层面顺向水体时,岩溶不易发育。
⑥岩溶与气候的关系:在大气降水丰富、气候潮湿地区,地下水能经常得到补给,水的来源充沛,岩溶易发育。
3)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地基处理措施
①地基稳定性评价
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a.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如有溶洞、暗河等,在附加荷载或振动作用下,溶洞顶板有可能坍塌,使地基突然下沉。
b.溶洞、溶槽、石芽、漏斗等岩溶形态造成基岩面起伏较大,或者有软土分布,使地基不均匀下沉。(www.daowen.com)
c.基础埋置在基岩上,其附近有溶沟、竖向岩溶裂隙、落水洞等,有可能使基础下岩层沿倾向上述临空面的软弱结构面产生滑动。
d.基岩和上覆土层内,由于岩溶地区较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易产生新的工程地质问题,造成地基恶化。
②地基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A.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一种经验比拟方法,仅适用于一般工程,其方法是:
a.根据已查明的地质条件,对影响溶洞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如溶洞大小、形状、顶板厚度、洞内填充情况、地下水活动等),并结合基底荷载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作出稳定性评价。各因素对地基稳定的有利与不利情况见表5.9。
b.根据经验,对三层和三层以下的民用建筑,或基底荷载不大且无特殊工艺要求的单层厂房,当地质条件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考虑溶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第一,溶洞被密实的沉积物填满,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性;
第二,基础尺寸大于溶洞的平面尺寸,且具有足够的支承长度;
第三,溶洞顶板岩石坚固完整,其厚度接近或大于洞跨。
表5.9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
续表
B.定量评价 目前主要是按经验公式对溶洞顶板的稳定性进行验算。例如:
a.当基础底面以下的覆盖土层厚度大于3倍独立基础底宽或大于6倍条形基础底宽,且在使用期间不具备形成土洞的条件时,不考虑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b.当顶板为中厚层、薄层、裂隙发育、易风化的软弱岩层,顶板有坍塌可能的溶洞。岩顶板厚度H大于塌落厚度B时,则地基是稳定的。所需顶板塌落厚度B可按下式求得,即
式中 H0——洞穴空间最大高度,m;
k——岩石松散(胀余)系数,石灰岩为1.2。
c.微风化的硬质岩石中,洞体顶板厚度等于或大于洞跨时,可不考虑溶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d.当洞穴不能自行填满或洞穴顶板下面脱空的其他情况时,应按梁、板、拱曲对顶板进行力学稳定验算。
③地基处理措施
岩溶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挖填、跨盖、灌注和排导等。
a.挖填:即挖除岩溶形态中的软弱充填物,回填碎石、灰土或素混凝土等,以增强地基的强度和完整性;或在压缩性地基上凿平局部突出的基岩,铺盖可压缩的垫层(褥垫),以调整地基的变形量。
b.跨盖:基础下有溶洞、溶槽、漏斗、小型溶洞等,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跨越,或用刚性大的平板基础覆盖,但支承点必须放在较完整的岩石上。也可用调整柱距的方法处理。
c.灌注:基础下的溶洞埋藏较深时,可通过钻孔向洞内灌注水泥砂浆、混凝土或沥青等,以堵填溶洞。
d.排导:对建筑物地基内或附近的地下水宜采用排水隧洞、排水管道等进行流排,以防止水流通道堵塞,造成场地和地基季节性淹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