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震源与震中解析:探究地震的发生和影响

震源与震中解析:探究地震的发生和影响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将震源深度在70 km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70~300 km的称为中源地震,300 km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绝大部分的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多集中于5~20 km,中源地震比较少,而深源地震为数更少。震中距在1 000 km以内的地震,通常称为近震,大于1 000 km的称为远震。围绕震中的一定面积的地区,称为震中区,它表示一次地震时震害最严重的地区。强烈地震的震中区往往又称为极震区。图5.1震源、震中、等震线图5.2云南通海地震的等震线图

震源与震中解析:探究地震的发生和影响

地壳或地幔中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earthquake focuse)。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earthquake center)。震中可以看作地面上震动的中心,震中附近地面震动最大,远离震中地面震动减弱。如台湾省集集大地震,震中位置在北纬23.86°,东经120.84°,位于台湾中部日月潭西南12.5 km的南投县集集镇(故定名为921集集地震)。

震源与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图5.1.1)。通常将震源深度在70 km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70~300 km的称为中源地震,300 km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目前出现的最深的地震是720 km。绝大部分的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多集中于5~20 km,中源地震比较少,而深源地震为数更少。同样大小的地震,当震源较浅时,波及范围较小,破坏性较大;当震源深度较大时,波及范围虽较大,但破坏性相对较小,多数破坏性地震都是浅震,如台湾省集集大地震,震源深度8 km。深度超过100 km的地震,在地面上不会引起灾害。

地面上某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该点的震中距(epicentral distance)(图5.1)。震中距在1 000 km以内的地震,通常称为近震,大于1 000 km的称为远震。引起灾害的一般都是近震。围绕震中的一定面积的地区,称为震中区,它表示一次地震时震害最严重的地区。强烈地震的震中区往往又称为极震区。

在同一次地震影响下,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为等震线。绘有等震线的平面图,称为等震线图(图5.2)。等震线图在地震工作中用途很多。根据它可确定宏观震中的位置。根据震中区等震线的形状,可以推断产生地震的断层(发震断层)的走向。图5.2为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的等震线图,最里边的等震线的长轴方向是NW—SE向,与曲江大断裂的方向是一致的。(www.daowen.com)

图5.1 震源、震中、等震线

图5.2 云南通海地震的等震线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