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水带岩土层按其透过和给出水的能力,可以划分为含水层(aquifer)和隔水层(aquiclude)。
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能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土层。隔水层则是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者透过和给出水的数量微不足道的岩土层。划分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标志并不在于岩土层是否含水。因为,自然界中完全不含水的岩土层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所含水的性质。空隙细小的岩土层(如致密黏土、裂隙闭合的页岩),含的几乎全是结合水,结合水在通常条件下是不能移动的,这类岩土层实际上起着阻隔水透过的作用,所以是隔水层。而空隙较大的岩土层(如沙砾层、发育溶穴的可溶岩),主要含有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能够透过和给出水,就构成了含水层。
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划分是相对的,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和绝对的定量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含水层和隔水层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例如,粗沙岩中的泥质粉沙夹层,由于粗沙的透水和给水能力比泥质粉沙强得多,相对来说,后者就可以视为隔水层。同样的泥质粉沙夹在黏土层中,由于其透水和给水能力均比黏土强,就应当作为含水层了。由此可见,同一岩土层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水文地质意义。(www.daowen.com)
含水层和隔水层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例如,致密黏土主要含有结合水,透水和给水能力均很弱,通常是隔水层。但在较大水头差作用下,部分结合水也能发生运动,也能透过和给出一定数量的水,在这种情况下再将其视为隔水层就不恰当了。实际上,黏土层往往在水力条件发生不大变化时,就可以由隔水层转化成含水层。
自然界岩土层的透水性往往还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即沿不同方向岩土层的透水性具有明显的差异。例如,薄层页岩和石灰岩互层的沉积岩,页岩中裂隙闭合,而灰岩中裂隙张开,因而具有顺层透水、垂直层面隔水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