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基础是光电效应,根据作用原理,光电效应又分为外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和光生伏打效应。
(1)外光电效应
外光电效应指的是在光照作用下,物体内的电子从物体表面逸出的现象,也称为光电子发射效应。外光电效应的实质是能量形式的转变,即光辐射能转换为电磁能。
金属中一般都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它们在金属内部作无规则的自由运动,不能离开金属表面。当自由电子获取外界能量且该能量大于或等于电子逸出功时,自由电子便能离开金属表面。为了使电子在逸出时具有一定的速度,就必须给电子大于逸出功的能量。当光辐射通量照到金属表面时,其中一部分被吸收,被吸收的能量一部分使金属温度增高,另一部分被电子吸收,使其受激发而逸出金属表面。
由物理学可知,光具有波粒二重性,光在传播时体现出波动性,而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体现出粒子性。根据爱因斯坦的假设,一个光子的能量只给一个电子,因此,如果要使一个电子从物质表面逸出,光子具有的能量必须大于该物质表面的逸出功A0,此时,逸出表面的电子就具有动能Ek,大小为:
即
式中 m——电子质量;
——电子逸出时的初速度;
h——普朗克常数,h=6.626×10-34J·s;
v——光的频率。
式(3.55)被称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式,它阐明了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由该式可知:
①光电子逸出时所具有的初始动能Ek与光的频率有关,光的频率越高,初始动能越大。由于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逸出功。因此,对某种材料而言,都存在一个频率限,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此频率时,无论光强多大,也不能激发出电子;反之,当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此频率时,即使光很微弱,也会有光电子发射出来,这个频率限被称为某种光电器件或光电阴极的“红限频率”,对应于此频率的波长λ0称为“红限”,其大小为
式中 c——光速,c=3×108m·s-1。(www.daowen.com)
②当入射光频率成分不变时,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与入射光光强成正比,光越强,入射光子数目越大,逸出的光电子数也越多。
③对于外光电效应器件来说,只要光照射在器件阴极上,即使阴极电压为零,也会产生光电流,这是因为光电子逸出时具有初始动能。要使光电流为零,必须使光电子逸出物体表面时初速度为零。为此,需要在阳极加以反向截止电压Ua,使外加电场对光电子所做的功等于光电子逸出时的动能,即
式中 e——电子电荷,e=1.602×10-19C。
典型的外光电效应器件有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
(2)内光电效应
内光电效应是指在光照作用下,物体的导电性能如电阻率发生改变的现象,也称光导效应。内光电效应的物理过程如下:光照射在半导体材料上时,价带(价电子所占能带)中的电子受到能量大于或等于禁带(不存在电子所占能带)宽度的光子轰击,使其由价带越过禁带而跃入导带(自由电子所占能带),使材料中导带内的电子和价带内的空穴浓度增大,从而使电导率增大。
内光电效应与外光电效应不同,外光电效应产生于物体表面层,在光辐射作用下,物体内部的自由电子逸出到物体外部,而内光电效应则不发生电子逸出。
内光电效应器件主要有光敏电阻以及由光敏电阻制成的光导管。
(3)光生伏打效应
光生伏打效应是指在光线照射下物体产生一定方向的电动势的现象。光生伏打效应又分为势垒效应(结光电效应)和侧向光电效应。势垒效应的机理是在金属和半导体的接触区(或在PN结)中,电子受光子的激发脱离势垒(或禁带)的束缚而产生电子空穴对,在阻挡层内电场的作用下电子移向N区外侧,空穴移向P区外侧,形成光生电动势。侧向光电效应是当光电器件敏感面受照射不均匀时,受光激发而产生的电子空穴对的浓度也不均匀,电子向未被照射部分扩散,引起光照部分带正电、未被光照部分带负电的现象。
基于势垒效应的光电器件有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和光电池等;基于侧向光电效应的光电器件有半导体位置敏感器件(反转光电二极管)传感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