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淬火回火工艺对零件硬度的影响及推荐层深度

淬火回火工艺对零件硬度的影响及推荐层深度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渗碳后淬火回火或碳氮共渗后淬火回火的界限硬度值是恒定的,通常取550HV1,标注时一般可省略。推荐的渗碳后淬火回火或碳氮共渗后淬火回火零件有效硬化层深度及上偏差见表7。

淬火回火工艺对零件硬度的影响及推荐层深度

6.1 一般技术要求

渗碳后淬火回火和碳氮共渗后淬火回火零件标注的主要技术要求是表面硬度、心部硬度和有效硬化层深度。其他技术要求(如渗层金相组织、渗层碳浓度或硬度分布、心部力学性能等)按3.3的规定执行。

6.2 表面硬度

渗碳后淬火回火和碳氮共渗后淬火回火零件的表面硬度要求,通常以维氏硬度或洛氏硬度表示,对应的最小有效硬化层深度和试验力与表面淬火零件相同。

6.3 心部硬度

对渗碳后淬火回火或碳氮共渗后淬火回火零件的心部硬度有要求时,应予标注。

6.4 渗层的有效硬化层深度

渗碳后淬火回火或碳氮共渗后淬火回火零件的有效硬化层深度(DC)在图样上的表示方法,与表面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DS基本相同。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见6.5。(www.daowen.com)

渗碳后淬火回火或碳氮共渗后淬火回火的界限硬度值是恒定的,通常取550HV1,标注时一般可省略。特殊情况下可以不采用550HV1作界限硬度值,此时DC后必须注明商定的界限硬度值和试验力。

推荐的渗碳后淬火回火或碳氮共渗后淬火回火零件有效硬化层深度(DC)及上偏差见表7。

表7 推荐的渗碳后淬火回火或碳氮共渗淬火回火零件有效硬化层深度及上偏差 单位:mm

6.5 标注示例

示例:图5所示为局部渗碳标注方法,对零件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要求,要求渗碳后淬火回火部位用粗点画线框出;有的部位允许同时渗碳淬硬也可以不渗碳淬硬,视工艺上是否有利而定,用虚线表示;未标出部位,即不允许渗氮也不允许淬硬。

图5 局部渗碳标注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