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服饰的社会属性主要指服饰的指示功能,这里的社会属性强调的是服饰信息在社会活动运行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协调作用。“每一个民族的服饰,既是一种符号,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16]瑶族服饰的指示性在规范社会秩序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首先,瑶族服饰可以指示支系类别。白裤瑶、青裤瑶、红瑶、花瑶、黑瑶、靛蓝瑶等是依据服饰色彩划分的;板瑶、顶板瑶、尖头瑶、角瑶、笠头瑶,均是以头饰样式来划分。不同地区的服饰也各不同,这便于他人根据自己的服饰信息作出准确判断,如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内部,“西边瑶”为了区别身份,成年男子在腰间常别上椭圆形状的、样式大小类似于现代女性的“小荷包”,即“过山带”,这样就可以和“东边瑶”划分界限,两支系内部也互不通婚。在“东边瑶”内部,营坑、大寮坑一带女子戴山字型高帽,游溪、必备一带妇女戴帆型高帽,东田片一带则戴帽角短及耳朵的僧帽型高帽,头饰极具地域性特征,外人依照服饰便可判断出来自哪个地区,以免混淆。其次,服饰区分标识着装者性别。瑶族男子头扎青布,女子则椎髻簪饰修饰;男子上身穿对襟短衣、下着长裤、束腰,女子却身着绣花服、衣缘缝以宽彩边、下穿镶边绣花百褶裙、系色彩艳丽的花腰带、脚穿绣花尖鞋。山子瑶的男孩帽子上不绣花,而绣垂直的波纹型图案,女孩子则绣葵花式图案,男女孩童的帽子不能随便换戴。瑶族服饰也携带年龄信息。男子五岁之前剃发,戴小爪帽,大一点之时便开始蓄发,十五六岁后便开始包头巾。而女子十五六岁之前戴小花帽,之后开始换帽为头帕,女子一旦包上头帕,意味着可以恋爱。越城岭猫儿山北麓的盘瑶女子多戴三角帽,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年龄:老年妇女为青色,中年妇女为蓝色,青年女子则为花色。广西金秀一带茶山瑶族女童的头饰是以三片刻有图案、呈三角锅灶形的银板置于头上,用红色织带捆绑的“锅灶头”;少女头饰是以三块平条形的银板并列排于头顶,再以一块白布为装饰物的“曼头”;成年女子、老年妇女的头饰则是用三块两头翘起、形似牛角的银板顶戴于头上的“高头”。这样,当年轻男女在寻求意中人之时便可依据服饰来辨别年龄。此外,瑶族新娘出嫁时,如果提前得知路上会遇到迎面而来的别的新娘,则会事先准备一些适用的围裙、衣布、手镯、银簪等,在与其相互道贺后取出作为礼物交换、以示友好,也会因为相信“手巾遮脸不宽心”的风俗而不用手帕,以防引起麻烦和矛盾。可见,服饰将瑶族直系内部的关系纳入了有序的生态轨道中。
瑶族人民“通过服饰,在与他族交际时自我认同瑶族身份,在族内交际时自我认同作数族群。”[17]但在重大节日或婚礼中,他们“穿着各自的服装,族群及其个体不会因服饰或语言差异而产生隔阂,大有‘天下瑶族是一家’的感觉。”[18]文化的差异性区分了瑶族各支系,文化的一致性却又将瑶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一张一翕”的动态关系中也形成了一个服饰文化生态发展系统。(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