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的自然属性是服饰本身的物质特性,它包括服饰的材质构成、染色成分等方面,是构成服装实体的基本物质性成分。瑶族坐落的村寨竹木叠翠、风景优美,其服饰自产生之时就深深打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烙印。在世代的生存活动中积淀了极为稳定而又丰富的服饰文化,形成了瑶族独特的审美理想和造物观念。
从面料选择上,瑶族先民服饰便多以棉麻为主要原料。瑶族所处的南方山区,土质疏松、水源充足,亚热带气候为种植棉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棉麻的舒适天然无刺激性也更加满足了瑶族对于服饰的功能性需要。另外,桑蚕丝也是织物的重要材料来源。绣制图案纹样的花线也大都是从瑶族人自己养殖的桑蚕中拉丝加工制作而成。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并不将桑蚕丝的固有黄色加工漂白,而是保存其天然本色,再配合浸染其他色彩,如白裤瑶的黄色桑蚕布。当下,化纤面料虽占据相当地位,但在重大的传统节日中,人们还是认同祖先传承下的面料,在他们看来,这是天然的馈赠,着其面料制成的服饰既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也是对自然的尊敬和感恩。其次,面料的染色也具有自然性。汉代,瑶族人就已经用植物染色,《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花瑶祖先“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10]瑶族服饰底色之黑色、深蓝色、青色多是由野生的蓝靛草染色而成。蓝靛因含有大量的蓝靛素而可以浸染织物,期间则需要通过浸泡蓝叶、混合搅拌汁液与石灰、阴干、汁水浸泡织物等一系列工序,控制染色遍数还可以得到不同明度的色彩。从医学上讲,蓝靛染料成分中具有清热消炎功效,因此,用蓝靛印染的瑶族衣服也被看作是“药物衣服”。另外,慈竹叶和芝麻秆烧成黑灰,再舂细可煮染银灰色、铁灰色布;煮山黄连的茎秆切片,用其汁水可染制黄色布;红蓝草的茎叶熬制浸染可形成红色布,这些也均有清热、杀菌等功能,更加满足了身处深山密林、瘴气弥漫、遭受毒虫叮咬的瑶族人对于健康的补给需要。服饰的染料采选于自然植物,其后序的制料印染加工工序对环境也未造成任何伤害。取之自然又服务生活,绿色环保又安全,服饰、人、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和谐的生态关系,展现了瑶族人的生存智慧。(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