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男子因骑射民族的生活习惯,一般都穿靴子。满族人们身处关外之时,因地处北方,冬季寒冷,多穿带靿的皮靰鞡鞋。民间将“人参、貂皮、靰鞡草”称作关东三件宝。靰鞡草是莎草科薹草属植物,主要生长于中国东北长白山脉以及外兴安岭以南。其叶细长柔软,纤维坚韧,不易折断,经过加工后松软易保暖,常用来填充在靰鞡鞋中,是当时常用的御寒用品。《建州图录》中记载“足纳鹿皮靰鞡鞋,或黄色或黑色”。
清军入关后,满族人居住地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经济条件有所提升。人们根据季节变换进行调节,逐渐摒弃了笨拙厚重的皮靰鞡鞋,改用布料或夹棉制作鞋靴。清朝宫廷规定入朝官员允许穿方头靴,民间男子一律穿尖头靴。因贫富差距,鞋靴的样式、面料不同。富者春秋季节穿素缎靴,冬季穿青建绒靴,贫者穿青布靴。清代妇女多穿木底鞋,源于满族“削木为履”的习惯,因满族女子从小学习骑射不裹脚,当时汉族女性为缠足弓履,满族妇女为自然天足。满族妇女习惯穿一种高跟木底鞋,后称之为“旗鞋”,因形似“马蹄”被称为马蹄鞋(图46~图48),马蹄鞋兴起于清代中期,因鞋底高,故起到隔凉保暖的作用,适合东北的寒冷气候。还可增加身高,走路步态婀娜。同时配合当时流行的比较高的官家座椅,不必欠脚即可入座;并与旗妆中的两把头、旗袍配套穿戴[8]。
图46 红缎地刺绣花卉纹马蹄鞋
图47 黑缎地刺绣花卉纹马蹄鞋
图48 蓝缎地刺绣花卉纹马蹄鞋(www.daowen.com)
清朝建立初期,社会对汉族缠足小脚(图49)的推崇已经风靡,为警示满族统治者有可能被汉民族悠久的文化所折服,清顺治元年,孝庄太后颁谕旨“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当时有记录“华风纤巧束双缠,妙舞争夸贴地莲。何似珠宫垂厉禁,防微早在入关年。”[9]清末民初,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女子学堂的兴办,汉族女性也开始不缠足,满族女性因高底鞋的不舒适逐渐改穿平底鞋。图50为辽宁省博物馆藏刺绣花蝶纹旗鞋。这双鞋的鞋帮上刺绣蝴蝶和花卉图案,民间俗称“蝶恋花”,寓意男女之间的爱情。大红色地,往往是结婚时用的喜庆颜色,加上精致的刺绣手法,猜测这应是为新婚准备的婚鞋。
图49 黑缎地刺绣花卉纹弓鞋
图50 红地刺绣蝶恋花女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