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方形结构下,优化袖窿处理:系带 VS 不缝

方形结构下,优化袖窿处理:系带 VS 不缝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苗族贯首衣衣身与袖子的连接处,始终保持着不破坏布料完整性的方形结构特征。图38卡罗苗族贯首衣“袖窿”处理方式示意图与现代服装设计中“挖袖窿”的方法不同,方形结构中的“袖窿”并非挖去,而是用局部“不缝合”的方式来对贯首衣的腋下部位进行处理。图40乌当苗族贯首衣“袖窿”处理方式示意图

方形结构下,优化袖窿处理:系带 VS 不缝

对应人体腋窝处的袖窿,是连接衣与袖、涉及前胸和后背平衡的主要部位,其结构与人体手臂的活动特点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手臂活动能否方便自如,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能否保持原有的服饰造型和良好仪态等问题。苗族贯首衣衣身与袖子的连接处,始终保持着不破坏布料完整性的方形结构特征。虽然其形状、尺寸不与人体臂根围完全吻合,但同样能够带来舒适的穿着体验和立体的造型。

贵州花溪、息烽的苗族贯首衣为例,由于此类贯首衣通常可在无袖的状态下进行穿着,其衣身两侧完全不予缝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袖窿。但在穿着时,宽大的方形衣片在腰带的缠裹和系带的交叉之下,生成了袖窿的概念(图37)——两个通过扎系而非挖剪出的“窟窿”,穿着时可满足手臂所需的活动空间和立体廓型,展开后仍旧是一块完整的方形布料,是合体、美观与零浪费的同步实现。

图37 花溪、息烽苗族贯首衣“袖窿”的处理方式示意图

借助绳带,苗族妇女可在方形结构的无袖贯首衣上系出“袖窿”,也可在有袖的贯首衣上制造出新的“袖窿”。卡罗苗族贯首衣的袖子是较为窄长的长方形,其袖根处与衣身完全缝合,并在袖根往下约5cm处,用绳带连接前后衣片(图38)。较大的领部开口,导致宽松的衣身在穿着时会向左右两侧自然下滑,原本的“袖窿”位置顺移落在了大臂上,与下滑的肩部一起成为实际穿着时的袖身。此时,真正发挥着“袖窿”作用的,则是那两根因由衣身左右下滑,而上移至腋窝的绳带。两根绳带起到了固定和支撑的作用,既为衣袖留出了足够的用于活动和造型的量,又束紧了前后衣片,使其更加贴合身体,防止掉落。

图38 卡罗苗族贯首衣“袖窿”处理方式示意图(www.daowen.com)

与现代服装设计中“挖袖窿”的方法不同,方形结构中的“袖窿”并非挖去,而是用局部“不缝合”的方式来对贯首衣的腋下部位进行处理。以中堡苗族贯首衣为代表,这种贯首衣袖身较宽,组装时,仅将袖根上半部分与衣身缝合(图39),没有完全缝合的袖根和两侧分离的前后衣片,为手臂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隆林苗族贯首衣、贵州平塘县油岜乡的苗族贯首衣的腋下处理方式都属此类。

图39 中堡苗族贯首衣“袖窿”处理方式示意图

而在将袖根的上半部分与衣身进行缝合的同时,加在袖身下部的一块略长的方形布料(图40),更是为乌当苗族贯首衣营造出了一种不缝合的袖裆结构,在确保活动机能的同时,多出的一小截布料也起到了适当的遮挡作用。

图40 乌当苗族贯首衣“袖窿”处理方式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