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苗族贯首衣方形结构的实例分析

苗族贯首衣方形结构的实例分析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息烽、花溪两种式样的苗族贯首衣为无袖款式;中堡、卡罗两种式样的苗族贯首衣为无领款式。表1民族服饰博物馆藏苗族贯首衣结构分解图续表这与笔者以往观念中服饰结构必须经过精密的计算、精准的裁剪、精细的缝制才能形成的概念截然不同。简单纯粹的方形布料又是如何塑造出苗族各支系间不同的贯首衣造型的?

苗族贯首衣方形结构的实例分析

贯首衣是新石器时代纺织品出现以后,在极广阔的地域内和较多的民族中通行的一种服饰。关于苗族先民着贯首衣的传统习俗,早在唐代就有关于五溪地区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而贯首”[3]的记载。明时,贵州龙里一带苗族“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锦,无襟,当幅中作孔,以首纳而服之。别作两袖,作事则去之”[4]“斑衣左衽,或无衿禬,窍以纳首,别作两袂,急则去之”[5]。清代,从康熙年间苗人“男子椎髻当前,髻缠锦帨,织布为衣,窍以纳首”[6],到乾隆时的“花苗,衣无衿,窍而纳诸首”[7];从《皇清职贡图》(图1)描绘的“花苗……有大头小花之称。衣以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去蜡,则花纹似锦,衣无襟衽,挈领自首以贯于身”,到“花苗……衣用败布缉条以织衣,无衿,窍而纳诸首;东苗……妇人衣花衣无袖,惟两幅遮前后”[8],再到《苗疆闻见录》中“苗人衣短衣,尚青色,其妇女所服皆小袖,无襟,下体围裙,无亵衣”[9],贯首衣在苗族社会中的悠久历史可见一斑(图2)。

图1 《皇清职贡图》中着贯首衣的花苗妇女形象

图2 清代彩绘苗族生活图中着贯首衣的花苗妇女形象

配文“花苗二种,有大头小花之别,其俗性皆同,衣无衽,窍提其首,领自首贯于身,以蜡花布为之”。

这种古老的服饰流传至今,演化为当今11种不同式样的苗族贯首衣[10]。结合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实物情况,笔者提取了其中7式进行实物分析。经初步观察,可确定几件苗族贯首衣均为“衣前短后长[11],无衿纽,窍其上而纳首焉”[12],前后衣片在肩部缝合固定,留出领口的形制。其中,息烽、花溪两种式样的苗族贯首衣为无袖款式;中堡、卡罗两种式样的苗族贯首衣为无领款式。而根据笔者测量后整理出的结构分解图中更可以看出,这几种贯首衣通身皆由一块块完整的方形布料组成,肩、袖、领等处的结构线也都为直线,且无一例外(表1)。(www.daowen.com)

表1 民族服饰博物馆藏苗族贯首衣结构分解图

续表

这与笔者以往观念中服饰结构必须经过精密的计算、精准的裁剪、精细的缝制才能形成的概念截然不同。因为即便是将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朴素的T恤衫进行拆解,也会发现其并非皆由方形组成,特别是在领窝、袖窿等需要符合人体形态、满足活动需求的部位,总是需要不可避免地裁成曲线。那么,作为典型方形结构的苗族贯首衣,如何能在少裁剪,甚至不裁剪布料的条件下,实现并同时满足服饰之于人体方便舒适的基本需求和合体美观的穿着效果?简单纯粹的方形布料又是如何塑造出苗族各支系间不同的贯首衣造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