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控机床发展趋势分析

数控机床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控机床随着科技,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日本在发展数控机床的过程中,狠抓关键,突出发展数控系统。该公司现有职工3674人,科研人员超过600人,月产能力7000套,销售额在世界市场上占50%,在国内约占70%,对加速日本和世界数控机床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当前,世界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超高速加工特别是超高速铣削与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特别是高速加工中心的开发应用紧密相关。

数控机床发展趋势分析

数控机床随着科技,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美、德、日三国是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因其社会条件不同而各有特点。

美国政府重视机床工业,美国国防部等部门不断提出机床的发展方向、科研任务,并提供充足的经费,且网罗世界人才,特别讲究“效率”和“创新”,注重基础科研。因而在机床技术上不断创新,如1952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1958年研制出加工中心、20世纪70年代初研制成FMS(柔性制造系统)、1987年首创开放式数控系统等。由于美国首先结合汽车轴承生产需求,充分发展了大批量生产自动化所需的自动线,而且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因此,其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及数控系统基础扎实,且一贯重视科研和创新,故其高性能数控机床技术在世界上也一直领先。

当今美国不仅生产宇航等行业使用的高性能数控机床,也为中小企业生产廉价实用的数控机床(如Haas、Fadal公司等)。其存在的教训是,偏重于基础科研,忽视应用技术,且在20世纪80年代政府一度放松了引导,致使数控机床产量增加缓慢,于1982年被后进的日本超过,并大量进口。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政府纠正过去偏向,数控机床在技术上转向实用,产量又逐渐上升。

德国政府一贯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方面大力扶植。特别讲究“实际”与“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师徒相传,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在发展大批量生产自动化的基础上,于1956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一直坚持实事求是,讲求科学精神,不断稳步前进。

德国特别注重科学试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企业与大学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对用户产品、加工工艺、机床布局结构、数控机床的共性和特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德国数控机床的质量及性能良好、先进实用、货真价实,出口遍及世界,尤其是大型、重型、精密数控机床。德国特别重视数控机床主机及配套件的先进实用,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数控系统和各种功能部件,在质量、性能上居世界前列。如西门子公司的数控系统和Heidenhain公司的精密光栅均世界闻名,各地竞相采用。

日本政府对机床工业的发展异常重视,通过规划、法规(如“机振法”、“机电法”、“机信法”等)引导发展。在重视人才及机床元部件配套上学习德国,在质量管理及数控机床技术上学习美国,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日本也和美、德两国相似,充分发展大批量生产自动化,继而全力发展中小批量柔性生产自动化的数控机床。自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1978年产量(7342台)超过美国(5688台),至今产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1年产量46604台,出口27409台,占59%)。在战略上,一开始就生产量大而面广的中档数控机床,大量出口,占去世界广大市场。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一步加强科研,向高性能数控机床发展。在策略上,首先通过学习美国全面质量管理(TQC)变为职工自觉群体活动,保证产品质量,进而加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前列,为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数控机床开道。日本在发展数控机床的过程中,狠抓关键,突出发展数控系统。

日本FANUC公司战略正确,仿、创结合,针对性地发展市场所需的各种低、中、高档数控系统,在技术上领先,在产量上居世界第一。该公司现有职工3674人,科研人员超过600人,月产能力7000套,销售额在世界市场上占50%,在国内约占70%,对加速日本和世界数控机床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

当前,世界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

要提高加工效率,必须首先提高切削和进给速度,同时,还要缩短加工时间。要确保加工质量,必须提高机床部件运动轨迹的精度,而可靠性则是上述目标的基本保证。为此,必须要有高性能的数控装置作保证。

(1)高速、高效

机床向高速化方向发展,可充分发挥现代刀具材料的性能,不但可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还可提高零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和精度。超高速加工技术对制造业实现高效、优质、低成本生产有广泛的适用性。

新一代数控机床(含加工中心)只有通过高速化大幅度缩短切削工时才可能进一步提高其生产率。超高速加工特别是超高速铣削与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特别是高速加工中心的开发应用紧密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美国、日本争相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加快机床高速化发展步伐。高速主轴单元电主轴,转速15000~100000r/min)、高速且高加/减速度的进给运动部件(快移速度60~120m/min,切削进给速度高达60m/min)、高性能数控和伺服系统以及数控工具系统都出现了新的突破,达到了新的技术水平。随着超高速切削机理、超硬耐磨长寿命刀具材料和磨料磨具,大功率高速电主轴、高加/减速度直线电动机驱动进给部件以及高性能控制系统(含监控系统)和防护装置等一系列技术领域中关键技术的解决,应不失时机地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

依靠快速、准确的数字量传递技术对高性能的机床执行部件进行高精密度、高响应速度的实时处理,由于采用了新型刀具,车削和铣削的切削速度已达到5000~8000m/min以上;主轴转数在30000r/min(有的高达10万r/min)以上;工作台的移动速度(进给速度)在分辨率为1μm时为100m/min(有的到200m/min)以上,在分辨率为0.1μm时,为24m/min以上;自动换刀速度在1s以内;小线段插补进给速度达到12m/min。根据高效率、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和电子驱动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速直线电动机的推广应用,开发出一批高速、高效、高速响应的数控机床以满足汽车、农机等行业的需求。还由于新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加快,模具、航空军事等工业的加工零件不但复杂而且品种增多,也需要高效的数控机床实现优质、低成本的生产。

(2)高精度

从精密加工发展到超精密加工(特高精度加工)是世界各工业强国致力发展的方向。其精度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乃至纳米级(<10nm),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超精密加工主要包括超精密切削(车、铣)、超精密磨削、超精密研磨抛光以及超精密特种加工(激光束、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及微细电火花加工、微细电解加工和各种复合加工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超精密加工技术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材料及新零件的出现,更高精度要求的提出等都需要超精密加工工艺,发展新型超精密加工机床,完善现代超精密加工技术,以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

当前,机械加工高精度的要求如下:普通的加工精度提高了一倍,达到5μm;精密加工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超精密加工精度进入纳米级(0.001μm),主轴回转精度要求达到0.01~0.05μm,加工圆度为0.1μm,加工表面粗糙度Ra=0.003μm等。

精密化是为了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提高普通机电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减少其装配时的工作量,从而提高装配效率的需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对机电产品性能与质量要求的提高,机床用户对机床加工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近十多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

(3)高可靠性(www.daowen.com)

高可靠性是指数控系统的可靠性要高于被控设备的可靠性一个数量级以上,但也不是可靠性越高越好,仍然是适度可靠,因为是商品,受性能价格比的约束。对于每天工作两班的无人工厂而言,如果要求在16h内连续正常工作,无故障率Pt)=99%以上,则数控机床的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当产品的寿命服从指数分布时,其故障率的倒数就叫做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就必须大于3000h。MTBF大于3000h,对于由不同数量的数控机床构成的无人化工厂差别就大多了,只对一台数控机床而言,如主机与数控系统的失效率之比为10∶1(数控的可靠性比主机高一个数量级),则此时数控系统的MTBF就要大于33333.3h,而其中的数控装置、主轴及驱动等的MTBF就必须大于10万h。

当前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驱动装置达30000h以上。

2.模块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

(1)模块化

为了适应数控机床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机床结构模块化,数控功能专门化,机床性能价格比显著提高并加快优化。个性化是近几年来特别明显的发展趋势。

(2)智能化

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

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等。

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方面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动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

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

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3)柔性化和集成化

数控机床向柔性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是:从点(数控单机、加工中心和数控复合加工机床)、线(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生产线(FML)、专用机床或数控专用机床组成的柔性制造(FML))向面(工段车间独立制造岛、自动化工厂(FA))、体(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分布式网络集成制造系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向注重应用性和经济性方向发展。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制造业适应动态市场需求及产品迅速更新的主要手段,是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先进制造领域的基础技术。其重点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实用化为前提,以易于联网和集成为目标;注重加强单元技术的开拓、完善;CNC单机向高精度、高速度和高柔性方向发展;数控机床及其构成柔性制造系统能方便地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机床自动编程的编辑程序(CAMP)、信息系统(MIS)连接,向信息集成方向发展;网络系统向开放、集成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3.开放性

为适应数控进线、联网、普及型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化及数控迅速发展的要求,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是体系结构的开放性,设计生产开放式的数控系统,如美国、欧共体及日本发展开放式数控的计划等。

4.出现新一代数控加工工艺与装备

为适应制造自动化的发展,向FMC、FMS和CIMS提供基础设备,要求数字控制制造系统不仅能完成通常的加工功能,而且还要具备自动测量、自动上下料、自动换刀、自动更换主轴头(有时带坐标变换)、自动误差补偿、自动诊断、进线和联网等功能,广泛地应用机器人、物流系统。围绕数控技术、制造过程技术在快速成型、并联机构机床、机器人化机床、多功能机床等整机方面和高速电主轴、直线电动机、软件补偿精度等单元技术方面先后有所突破,并联杆系结构的新型数控机床实用化。这种虚拟轴数控机床用软件的复杂性代替传统机床机构的复杂性,开拓了数控机床发展的新领域。

以计算机辅助管理和工程数据库互联网等为主体的制造信息支持技术和智能化决策系统对机械加工中海量信息进行存储和实时处理。应用数字化网络技术使机械加工整个系统趋于资源合理支配并高效地应用。

由于采用了神经网络控制技术、模糊控制技术、数字化网络技术,机械加工向虚拟制造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