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圳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究

深圳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究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是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行政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进一步理顺水的管理体制,加速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已成必然。

深圳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究

截止2002年3月31日,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9个单位成立水务局或由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统一管理(名称未改成水务局)。

全国成立水务局744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单元总数的31%,其中正省级1个,上海市;副省级4个,分别为深圳市、武汉市、哈尔滨市和大连市;地级86个,县级653个;还有由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单位265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单元总数的11%,分别为地级1个,县级264个。仅在2002年1~3月,各地就批准成立水务局111个,其中地级27个,县级84个。

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黑龙江省、上海市已经实现辖区内城乡水务统一管理;陕西省、河北省和山东省完成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0%以上;安徽省以地方机构改革为契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进展迅速,仅2001年10月至2002年2月,全省就有包括省会合肥市在内的34个市、县成立水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现水务管理体制实现重大突破,乌鲁木齐市水务局4月16日正式挂牌。随着县级机构改革的开展,还将有一大批市、县成立水务局或实施城乡水务统一管理。

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是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行政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深圳市是我国实行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最早的城市,他们改革的缘由、做法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以下是深圳市水务局局长的分析文章。

深圳市水务局于1993年7月组建,主要负责全市的水源规划、建设、防洪排涝、水土保持城市制配水等工作,对全市水务系统进行行业管理。水务局成立以来,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城市供水与城市防洪排涝保障体系,基本改变了深圳严重缺水和“逢雨必涝”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由农田水利向现代化城市水务的转轨变型,为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实践证明,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是成功的,它适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深圳的实际。

一、深圳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沿革

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宝安县建制,成立深圳市。原宝安县水电局随之升格为深圳市水电局,主要负责组织编制市区防洪工程规划及“三防”工作。为精简机构,1982年4月,深圳市撤销了水电局。

随着深圳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加快水利事业发展、有效改善水环境的任务越来越迫切,1990年8月,市政府又恢复成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水源建设和防洪排涝工作。

由于深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1993年7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香港水务管理的成功经验,组建了深圳市水务局,主管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防洪排涝、水土保持和城市供水、用水。1995年,各区相继成立水务局(农林水务局、办),各镇相继成立了水务所,形成了市、区、镇三级水务管理体制,建立了城乡一体,条块结合,“一条龙”的城市水务管理新体制,真正实现了对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自来水的统一管理。为加强自来水的行业管理,提高全社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1998年底,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的决定,在市自来水公司设立了市政府特派市自来水集团公司监事会,对供水企业社会服务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解决了公益性、垄断性企业政企分开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统一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水务管理体制。

二、深圳城市水务管理体制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

深圳市水务局的设立是深圳水情的必需,也是城市高度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一)深圳缺水易涝的水情是深圳城市水务管理体制确立的基本点

深圳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5。1991年,全市因缺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亿元。同时,深圳又是一个台风暴雨极为频繁的易灾地区,台风暴雨85%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份。由于雨量集中,强度大,加上水库调蓄能力和河道排泄能力有限,1993年,全市两次大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亿元。

缺水和易涝这两大问题制约着深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这种状况,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的城市供水和城市防洪排涝两大保障体系。深圳的缺水和易涝往往交错出现,使得缺水和易涝成为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协调解决矛盾,除需政府加大投入、实施水务倾斜政策外,客观上还需确立具有较高权威性的政府水务管理职能部门,来组织开源节流,防洪排涝,协调各方利益,统揽全局,对建立和完善两个保障体系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二)深圳经济和社会的超常发展是深圳城市水务管理体制确立的动力

经济特区建立前,深圳是一个边陲小镇,市区人口不到3万人,日供水能力仅为1.8万m3,防洪排涝主要依靠原有的农田灌溉水利设施来完成。1980年8月创办经济特区后,深圳经济和社会得到了超常发展,昔日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迅速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迅速增长的供水的需求,使得原有薄弱的供水设施与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结果导致1991年的深圳“水荒”。快速发展的城市规模使得原有农田水利排涝能力与城市防洪提出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结果1993年深圳“水灾”。

深圳的“水荒”和“水灾”是深圳经济和社会超常发展与深圳基本水情严重不相适应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进一步理顺水的管理体制,加速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已成必然。

(三)多“龙”管水体制与深圳基本水情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是深圳城市水务管理体制确立的突破口

深圳特区成立之初,机构改革时撤销了原有的市水电局,使得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一度滞后,深圳基本水情随着深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恶化。为了解决严重缺水和洪涝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于1990年又恢复成立了水利局,主管全市水源建设和防洪排涝工作,但同时,供水的规划工作仍由规划部门负责,供水设施的建设由建设部门负责,供水企业由城管部门进行行业管理,四个政府职能部门同时管水,其结果是既削弱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同时又影响水资源的统一开发和调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规划难协调、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的建设难同步、水源调度和供水调度难统一、利益难协调、责任分不清的现象。深圳的“水荒”和“水灾”极大地警示了人们,使社会各界形成共识:条块分割、“多龙”管水的体制与深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水提出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深圳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只有改革“多龙”管水的旧体制,确立深圳城市水务管理的新体制,加快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深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保驾护航。

三、深圳城市水务管理体制的特点及优势(www.daowen.com)

(一)深圳城市水务管理体制的特点

1.服务对象的不同

随着深圳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所占比重已不足2%。水利的服务功能也相应发生变化,由过去单纯服务农业,转变为直接为深圳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建设的模式不同

城市水务建设由于不受农业生产周期的限制,所以不具有季节的突击性,经常性的任务就是要认真地搞好规划、立项等前期工作,抓好工程管理,进行机械化常年施工。

3.建设的标准不同

要求有更高、更完善的水务设施建设标准。城市供水保证率不同于季节性农田水利灌溉,城市缺水将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防洪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城市寸土寸金,一场洪涝灾害,带来高于过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经济损失,所以城市水务建设必须有更高的设计标准和更高的施工质量要求,对水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更高。

4.存在的环境不同

传统的农田水利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在转轨变型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应变能力差,而深圳城市水务从一起步就处在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管理体制高效,市场适应能力强,对管理者的要求也更高。

5.追求的目的不同

农田水利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而深圳城市水务是在与现代化城市同步发展的,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管理方面,确立“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对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着力改善水环境,保障深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深圳城市水务管理体制的优势

1.有利于对水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一龙”管水的体制使水务局从水源到城市供水设施的开发建设有了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从而实现了水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水源工程和制配水工程同步建设,促进了水工程体系建设的完善协调和快速发展。

2.有利于节约用水科学利用水资源

由于水务局对全市的供水企业实现行业管理,可以根据全市水资源总量和规模,制订用水计划,进行统一调度,采取节水措施,使水资源的利用更加科学。

3.有利于水利自身的协调发展

水务部门统一考虑原水价格、自来水价格的制订,报市物价部门批准后执行,可以兼顾水管部门的利益。在基层水管单位,实现建、管、供一体化,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水利投入、建设管理和供水经营脱节的问题,壮大了基层水管单位的经济实力,推进了水务产业的迅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