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河水量调度方案优化:解决实际问题

三河水量调度方案优化:解决实际问题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干流各河段水量控制以河段总耗水量和断面下泄流量两项指标进行控制;黄河水量实行年计划月调节的调度方式等。有效地规范了各地各类用水利益,保障了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的可操作性。1999年3月1日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开始,对黄河刘家峡水库至头道拐、三门峡水库至利津干流两个河段非汛期水量实行统一调度,3月11日利津站按计划恢复过流,至12月31日,全年利津站断面断流仅8天,比近几年同期平均断流时间减少118天。

三河水量调度方案优化:解决实际问题

一、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管理成效显著

(一)水资源利用现状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条大河,是华北和西北部地区的重要水源,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只有580亿m3,仅及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扣除冲沙入海水量后,可供利用的水量仅370亿m3,但却担负着本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黄河流域人均水量和亩均水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数的1/4和1/6。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并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需水要求。而实际上,黄河供水范围和供水人口已经超过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198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见表8-1。

目前,沿黄各省(自治区)黄河水资源的耗用量与表8-1国务院分配方案中的分配指标相比,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耗水量已达到或超过分配指标,其他省、自治区略有剩余。

表8-1 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

(二)黄河断流及危害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mm,是全国平均降水量的69%,宁蒙河套平原仅20mm,黄河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少决定了黄河水资源贫乏。而且,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又不均匀,增加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和供需矛盾。而与水资源贫乏相对的却是用水量需求持续大幅度增加。新中国成立时全流域河川径流耗水量仅70亿m3,20世纪80年代增加到270亿m3,90年代达到300亿m3(1989年达到334亿m3),已接近黄河可供水量。从水资源季节分配看,由于黄河来水较少的3~6月份恰是用水较多的季节,上中下游用水高峰季节都在这段时期。加之,近年来黄河承担的向外流域调水的任务较重,如2000年海河流域引黄河水39.0亿m3,淮河流域引黄河水16.0亿m3,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5.7亿m3,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m3

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国民经济需水急剧增加,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是造成黄河缺水断流的根本原因。黄河下游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断流,在1972~2001年的30年间有22年黄河下游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断流历时不断增长,断流时间不断提前,从70~80年代的5~6月份提前到现在每年的2~3月份,断流范围不断扩大,1995年断流河段长达680km,断流天数达122天,1996年断流河段长达579km,天数长达136天。1997年2月7日黄河开始断流,6月份全月断流,7月份断流17天,是历年断流最多的;山东省境内全线断流27天,是历年最严重的;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780km的开封附近的黑岗口,黄河利津站累计断流226天,实属历史罕见。

黄河断流使输沙用水难以保证,主河槽淤积加重,排洪能力下降,增加了防洪难度和洪水威胁,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益明显。与20世纪70年代初相比,黄河三角洲萎缩将近一半,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原来黄河每年在入海口造地3万~4万亩,断流后,海水步步紧逼,1972年至今,海水回逼10多km,等于减少100多km2的土地。黄河断流给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70、80年代,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下游年均4亿元的地方工农业直接经济损失,90年代则已经年均超过40亿元。

黄河断流严重威胁着约1.44亿人口的安全饮水,这些生活在沿黄50多座大中城市和农村的人们,黄河水是他们的活命水。

(三)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成效显著

为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黄河下游日趋严重的断流局面,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划委员会、水利部联合颁发了《关于颁布实施〈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的通知》,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

黄河水量调度依据国务院《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报告》(国阅[1997]149号)批准的沿黄各省、自治区的水量分配方案,按照《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对黄河正常来水年的370亿m3可供水量进行了年内分配,将各地的可供水量分配到月,大大提高了供水方案的可执行性。《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规定,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总量控制、以供定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并对调度原则、调度审批、用水申报、用水审批、特殊情况下的水量调度、用水监督等作了规定,使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有章可循。在调度原则中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用水量实行按比例丰增枯减的原则,即根据年度黄河来水量,依据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可供水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占比重进行分配,枯水年同比例压缩;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干流各河段用水量按断面进行控制……;黄河干流各河段水量控制以河段总耗水量和断面下泄流量两项指标进行控制;黄河水量实行年计划月调节的调度方式等。有效地规范了各地各类用水利益,保障了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的可操作性。

自1999年3月1日起,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实施黄河干流水量的统一调度,标志着黄河水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为实现黄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99年3月1日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开始,对黄河刘家峡水库至头道拐、三门峡水库至利津干流两个河段非汛期水量实行统一调度,3月11日利津站按计划恢复过流,至12月31日,全年利津站断面断流仅8天,比近几年同期平均断流时间减少118天。

2000年,入春后黄河流域降雨稀少,3月份以来沿黄地县降雨量较同期多年平均值偏少8~9成,黄河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只有196亿m3,是近50年来第二个枯水年。在“精心预测、精心调度、精心协调、精心监督”的总体要求下,加大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力度,其一是协调、协商,统一调度上下游水库,适时加大水库泄量;其二是加强实时调度,准时发布月、旬水量调度方案,及时下调度指令,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其三是加大督察力度,为保证严格执行调度水量的实施,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调局多次派出工作组,到上下游两个调度河段进行巡回检查,严控超计划用水。这些措施的实施,在来水枯、降雨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形势下,基本保证了沿黄省、自治区分配水量的供给,在旱情最为严重的6月份,仍以日均几十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流过利津站。从而保障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

2001年,在花园口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62%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保证了全年不断流。

2002年,据水文报讯资料统计,2001年7月至2002年6月,黄河流域主要来水区来水量140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7%,属特枯水年份。与此同时,黄河流域曾经一度出现了少有的暖冬和春旱,4月1日,河南郑州地面气温达到30℃,山东省大部分地区2、3月份几乎滴雨未见,旱情十分严峻。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调部门及时召开协商、协调会,决定在用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小浪底水库集中下泄的调度方式,尽最大努力满足一次农业关键期用水,小浪底水库3月份平均下泄流量加大到950m3/s,使下游豫鲁两省大部分小麦浇了一遍返春水;5月份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几次降水,可为确保全年不断流,及时调整了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为后期储备抗旱水源;当下游沿黄地区陆续进入夏种以后,根据河南、山东两省的用水情况及水库蓄水情况,黄河水调部门及时做出了加大泄量的方案,为黄河下游地区的灌溉提供了水源。

为加强黄河下游引黄供水计划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自2002年1月起,黄河下游河段全面推行了订单调水。为配合订单调水管理办法的实施,加强黄河下游水量调度管理工作正规划、规范化建设,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颁布实施了《黄河下游水量调度工作责任制》,同时,为保障《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有效实施,促进水量调度工作顺利开展,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了《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办法》。

在近年连续干旱年的情况下,在大力严格执行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措施的同时,还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水价调整经济管理办法,工农业节水管理技术措施,以及加强水量水质动态监测管理等,保证了黄河断流天数大为减少,2000年、2001年不断流,2002年可望实现不断流的显著成效,有力保障了国民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需水要求。

二、黑河水量统一高度,谱写了一曲绿色颂歌

(一)黑河流域概况及水事问题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区,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条主要的内陆河。河流全长821km,流域面积14.3万km2。以甘肃省境内的莺落峡与正义峡为界分为上中下游,其上游位于祁连山区;中游为有“金张掖”美誉的甘肃省张掖地区,含张掖市、临泽县与高台县。地处古丝绸之路与今欧亚大陆桥要冲,农牧自古繁盛;下游包括甘肃省酒泉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其中额济纳旗有507km的边界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黑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量28.1亿m3,多年平均年可供水量16.3亿m3,流域实际多年平均年需水量20.4亿m3,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超过了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10几年,黑河下泄水量剧减。中下游分界处的狼心山河段年平均径流量从5.34亿m3减为3.05亿m3,全年河道断流期超过200天。西、东居延海在50年代分别为267km2和35 km2,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枯竭。随之,下游大小湖泊泉水竭泽,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林草植被严重退化,取而代之是荒漠化、沙漠化,沙进人退。据观测,60年代至今,居延地区消失水域面积370万亩,每年有4万亩胡杨、沙枣、红柳林枯死,草场植物由200多种减少为30多种;沿河人畜饮水筒井中,65%干枯或发生水量不足,水质恶化。另据航片TM影响资料判读,80年代到1994年,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林地面积减少了288万亩,年均减少约21万亩。下游额济纳旗植被覆盖率小于10%的戈壁、沙漠面积从60年代到80年代则增加了462km2,年均增长2.1 km2。与此同时,由于水域、植被和沙化等下垫面环境条件的劣变,也逐渐引发气候演变,少雨、高温、多沙天气逐年增多。而近年来更是水量锐减,水环境恶化,致使水事纠纷呈增长趋势。

历史上黑河流域水事纠纷就多。而近年来由于水量锐减,水环境恶化,更使水事纠纷呈增长趋势。在1993年到1999年间,仅张掖市、临泽县、高台县就发生水事纠纷150起、水事案件123起,其中多起是因抢水而破坏水利工程恶性案件。

(二)黑河流域水资源环境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黑河水问题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超越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产、生活挤占生态水,生态系统就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走向恶化。实践证明,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因势利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永续发展;相反,违背自然规律,妄加改变自然规律,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最终都要受到自然的惩罚。胡昌支、马加将黑河水资源环境问题归纳为如下五方面。

(1)气候干旱,资源性缺水严重。黑河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极强大陆型气候。流域中下游多年平均降雨量由西南部的140mm逐渐向东北递减至47mm,多年平均蒸发能力则由西南部的1407mm递增至2249mm,干旱指数最高达82。资源性缺水由来已久。

(2)经济社会发展未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生产、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用水。黑河中游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人口55万、灌溉面积103万亩,而现有人口121万、灌溉面积334万亩;下游额济纳旗人口亦由0.23万增加至1.62万。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全流域经济社会用水量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亿m3增长为目前的26.2亿m3,其中中游达24.5亿m3,加上国防科研基地用水以及沿途损失,实际进入额济纳旗的水量仅有3亿~5亿m3。牺牲生态用水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恶化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们自身的水资源危机。据测算,中下游地区现有人均水资源量已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严重缺水警戒线。

(3)水利工程建设布局不合理,干流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中游地区引水口门、平原水库过多,工程配套差,渠系渗漏严重,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低,蒸发损失量大。黑河干流现有引水口门66个、平原水库40座,水库蒸发、渗漏损失占总蓄水量的30%~40%。而整个下游地区则基本依靠天然河道输水。中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转换频繁,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埋深只有2~4m,利用条件虽好,但目前机电井成井规模小,配套不全,地下水开采利用程度较低,潜水蒸发损失很大。

(4)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用水效率很低。2000年黑河流域管理局成立之前,流域管理一直处于真空状态。一边是用水紧张,纠纷不断,林草消亡,土地沙化;一边是农田灌溉毛定额平均高达1036m3/亩,用水方式粗放,大水漫灌随处可见。目前虽有了流域管理机构,但管理体制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5)过度开采、滥垦滥牧现象严重。下游额济纳旗的牲畜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万头增至现在的16.6万头。中游张掖地区冬春放牧超载达20%~30%,而20世纪90年代的林草面积与80年代相比却减少了62%。

这就是黑河的勉力承载,她不堪如此重负——无论是从可供水量、区域人口数量,还是从支持经济增长的限度来衡量,都远远超出了自身承载能力。

(三)黑河分水成功

1996年4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黑河流域管理筹备组,1999年得到国务院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复。2000年1月26日,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在兰州市挂牌办公。5月22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召开2000年度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工作协调会议,按1992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水利部对黑河干流(含梨园河)水利规划报告审查意见中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在近期,当莺落峡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5.8亿m3时,正义峡下泄水量9.5亿m3”,针对2000年具体情况,黑河流域管理局最终建议方案为“当莺落峡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8亿m3时,正义峡下泄水量8.0亿m3”,该建议方案得到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一致同意。

6月1日,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率队考察黑河中下游地区,向两省区传达朱镕基总理有关加强黑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批示精神,并强调指出,实施黑河分水的关键在甘肃。按照水利部布署,黑河流域管理局于2000年6月17日在兰州集结人马,赶赴张掖黑河水量调度现场开展工作,黑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实时调度的序幕全面拉开。

黑河流域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坚持原则、深入调研、科学调度、公正协调、强化监督”,制定了一套符合现阶段实际、客观公正、合理可行的技术路线,一套初步得到两省区共同遵守,在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一组由月旬分水计划和工程管理措施组成的首月调度方案。从6月19日到10月20日,黑河流域管理局召开了5次调度工作会议,制定了4组月调度方案,实施了难以计数的协调与监督检查工作。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两省(自治区)及地方政府和业务部门的配合下,黑河干流从8月21日起成功实施了5次“全线闭口、集中下泄”,使黑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00年10月3日18时许,黑河水沿东河抵达额济纳旗首府达来库布镇,时值额济纳旗10月4日“金秋胡杨节”开幕前夕,当地干部群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狼心山以下,西河过水30km,东河过水180km,灌溉林草均逾2万亩。

2000年10月中旬以后,莺落峡来水量较历年出现明显偏丰,由于黑河干流没有较大调节工程,加之余留期短,调整余地小,又值冬灌高峰期,给黑河分水任务的完成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为此,11月9日,黑河中游张掖市、临泽县、高台县开始实施第5次“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黑河流域管理局派出3个督察组分赴3县市现场督察。张掖地区采取紧急调度措施,开启高台县的白家明塘、天城湖和后头湖3座水库,通过黑河河道向正义峡送水。截至11月19日,正义峡总共下泄水量为6.5亿m3,达到该调度年莺落峡来水14.62亿m3的对应分水量,至此,黑河2000年分水任务圆满完成!

2002年是实施黑河“分水指标三年到位”的第二年,按照水利部批准的《黑河干流2001~2002年度实时水量调度方案》,本调度年(2001年11月11日至2002年11月10日)当莺落峡来水15.8亿m3时,正义峡相应下泄水量为9.0亿m3。2002年6月30日,莺落峡断面实际来水6.23亿m3,比历年同期平均来水偏多0.43亿m3,同期正义峡下泄水量4.28亿m3,加上上年度正义峡多泄水量,正义峡已下泄水量5.33亿m3,达到预期条件下的分水措施;到2002年7月17日17时许,黑河水终于流归干涸10年之久的东居延河,黑河分水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

作为历史上第一次省际分水,黑河分水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这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但从长远看,要保持黑河分水方案得到稳定、持久的执行,实现科学治水、科学管水,还必须加大流域管理力度,加强工程措施,并强化法制手段、经济手段、科技手段。(www.daowen.com)

黑河水资源的管理,历史上一直沿用“均水制”,没有设立专管机构。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为解决地区间用水矛盾,由酒泉、武威两专署邀请驻河西解放军,于1951年1月设立了黑河流域水利管理委员会,1952年交由张掖县管理,后因行政区划变更等原因,历经7次撤并分合,目前,黑河流域管理仍为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体制。眼下,虽然负责全流域管理的黑河局已经成立,但由于黑河纵贯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上中下游在经济结构、用水习惯等方面差异较大,用水矛盾尖锐,利益高度复杂,流域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很难解决。因此,必须建立起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国务院已经同意建立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委、省(自治区)及黄河水利委员会组成流域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

黑河分水不仅仅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是流域内众多利益的调整。一些专家提出了用水权理论搞好以后黑河分水的构想:按《水法》规定,我国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确定上中下游水权分配,据此黑河分水可以引进市场机制包括水权的有偿转让,从而减少行政干预,增加分水动力,同时也有利于节水。这无疑是为今后实施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水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三、塔里木河调水是塔里木河生态治理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塔里木河概况及生态环境问题

塔里木河,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是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总面积102万km2(国内99.6万km2)。流域内拥有新疆5个地、市(自治州)的42个县(市)和生产建设兵团的4个师(局)55个团场,1998年总人口825.7万人,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到85%。塔里木河流域虽然拥有耕地2044万亩,但人均GDP仅4000多元,使得这一地区拥有一个国家级贫困地级区和15个国家级贫困县。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被新疆人民誉为“母亲河”。“丝绸之路”、“楼兰古城”、“龟兹文化”等,这些令后世叹为观止的古代“绿洲文明”现象,说明历史上塔里木河曾造就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绵延千里的大沙漠“绿色走廊”,更是塔里木河留给人类的一笔巨大财富,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

历史上,塔里木河是由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孔雀河)、迪那河、渭干河、克里雅河和车尔臣河等流域内九大源流水系的144条河流组成,来水主要以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冰川融雪为主。由于历代战乱、气候变化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车尔臣河、克里雅河、迪那河、喀什噶尔河、开都河(孔雀河)、渭干河等六大源流早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就与塔里木河干流失去了地表水联系;目前与塔里木河有地表水联系的只有阿克苏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而后两者与塔河干流的联系又仅发生在雨洪季节。

塔里木河流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雨极少,蒸发强烈,水资源匮乏而不均。特别是塔里木干流地区,深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的交界地带,降雨量极其微少,本身不产生地表径流,仅仅是各路源流的汇流之地,这由此决定了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特性。

自然和历史留给塔里木河的积疴本已甚重。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产开发活动中一些不正常因素的影响,塔里木河退化的进程在加剧。因为在对塔里木河流域已经进行的经济开发中存在着认识不足、控制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了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存在着水量不平衡、水土不平衡、水沙不平衡、水盐不平衡和生态不平衡等几大问题。

水量不平衡是根源。在全长1321km的塔里木河干流上,上游495km(肖夹克至英巴扎)引水量占干流总引水量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30%增加到现在的50%以上;中游398km(英巴扎至恰拉)因为河道弯曲,淤积严重,加之引水口、抽水泵密布,灌溉季节引水无节制,雨洪季节大水漫堤溢坝,造成水量严重浪费,无效损失十分巨大;下游428km(恰拉至台特马湖)的恰拉断面径流量由50年代的平均14.6亿m3减少到现在的不到2.5亿m3,有径流河段不足100km。特别是塔里木河干流下游自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河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完全处于断流状态,断流里程距通常作为塔里木河干流末端的已干涸的台特马湖达363km,距历史上曾经作为塔里木河归宿的罗布泊则有千里之遥。

生态不平衡是最终的危害。塔里木干流下游中段的阿尔干地区地下水位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3~5m下降到地面下11~13m,大大低于作为沙漠生态标志的胡杨林的最低生存线。加之各种原因造成的过度砍伐,仅塔里木河下游段的胡杨林带就由20世纪50年代的81万亩减少到1995年的不到11万亩,而且残剩的林带林木也极其稀疏。相反的是沙漠化面积几十年来却快速增加了将近20万亩。由于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当地气候环境也在加速恶化。据统计,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大风的天数2000年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多,达到30多天。

几十年了,塔里木河一直忍受着痛苦与煎熬,甚至是陷入了垂死挣扎的边缘。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塔里木河——这条中国内陆最大的巨龙,终于听到了西部大开发的鼓号声,终于迎来了两次“塔里木河输水”,盼来了“塔里木河治理”——这场将伴随着新世纪脚步开始的重大战役。

(二)尊重自然规律是科学治水的客观要求

塔里木河的治理毕竟是一件极其复杂性的事情,它既是历史教育人民的一面镜子,又是现实提供给人们改造世界、改善生态和环境的一个舞台,对这样一条积疴深重的河流到底能不能治、能治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治,需要进行严谨的、求实的科学探索和思考。

1999年10月底,一个由近10名院士、专家组成的塔里木河考察组来到了塔里木河岸边。考察组为首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水利专家钱正英,此外还有张洽、张宗祜、张蔚榛、石玉麟、陈志恺、王礼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院士、专家。

对曾长期担任水利部长的钱正英副主席来说,这已不是第一次来到塔里木河,1981年她还在担任水利部长时,曾经带领有关专家全面踏勘过塔里木河。但18年后的这一次考察,耳闻目睹令她十分震惊。她在总结发言时讲过这么一段话:这次在塔里木河下游看到了非常触目惊心的现象,可以说从大西海子水库往下,越走植被越少,最后是草木不长的沙漠。如果沙漠继续扩大,甚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姆塔格沙漠要连接起来的话,无疑风沙将增多,对今后气候的不利影响,对整个周边绿洲的威胁将会加重……

对存在于当地干部、群众中的“塔里木河干流到底能不能治、能治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治”的问题,钱正英等院士是这样认为的:塔里木河应当被作为南疆生态系统的一个整体来看待;塔里木盆地周边有植被的荒漠应当看成是这个生态系统的安全屏障;在整个塔里木河流域中,水资源的配置应当考虑到绿洲、有植被的荒漠以及沙漠之间有相互制约关系的因素;塔里木河是南疆西部产水区把水输送到东部干旱无水地区的惟一通道,塔里木河有限的水量中一定要有一部分用于维持有植被的荒漠,这看起来没有经济价值,但它是绿洲生态的安全保障。如果这样来看待问题,实施流域的统一管理、综合治理,塔里木河流域还是十分有希望恢复其应有的生态面貌的。否则,如果盲目追求扩大“人工绿洲”,把有植被的荒漠给破坏了,最后只能使沙漠化扩大,人类自食“沙进人退”的恶果。

塔里木河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靠工程措施就能解决得了的,在抓紧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的同时,必须结合工程治理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农业开发、经济开发必须服从生态安全,局部经济利益必须服从整体生态利益,近期发展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生存的利益。依据塔里木河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如何使塔里木河下游的中下河段较快地得到地下水的补充,具备地表过流条件,最终使塔里木河水流恢复到台特马湖,这样可使塔里木河下游两岸的绿色植被逐渐地恢复起来。这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如何保证在必要的工程措施实施前,有一定的水量到下游来,维持或保护尚存的胡杨林带不消亡;二是如何下决心使塔里木河干流,首先是干流的中下游两岸实现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耕地与林草争水。

头一个前提是所谓的“时间差”的技术问题,这恰恰在2000年通过抓住机会实施“塔里木河输水”解决了。对后一个问题,钱正英说:这次考察塔里木河后感到,朱总理提出的“退耕还林还草”问题对塔里木河特别有现实性,从长远发展看,这是保护塔里木河绿色走廊生态安全的最现实有效的根本性措施。由于塔里木河来水减少,中下游的农业开发已经无以为继,兵团一些团场年年受灾,很难继续生存发展,是否可以考虑让这些团场转产,逐渐承担起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绿色走廊的任务……

(三)塔里木河治理方针及目标

水利部邀请来自20多个单位的80多位院士、专家和学者研制出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并根据此研究报告编制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简称《报告》)。《报告》紧密围绕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面临的紧迫形势,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署和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方针,以生态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核心,坚持源流与干流统筹安排、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配置,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等手段,全面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它特别强调近期的重点是源流的节水和干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提出塔里木河干流以河道整治为龙头,强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确保基本的生态需水量,逐步实现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提出的目标是:

(1)到2005年,满足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1941万亩天然植被生态用水的需要,下游天然植被生态恢复总面积达到101.6万亩,在多年平均来水情况下使源流汇入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水文站的水量达到42亿m3,开都河(孔雀河)向塔里木河干流输水3亿m3,恰拉断面水量达到8.8亿m3,下泄生态水量为3.5亿m3,其中大西海子水库断面下泄水量2.5亿m3,输水到阿尔干。

(2)到2010年,上中游天然植被改善面积达到1951万亩,下游生态系统得到合理恢复,大西海子以下天然植被恢复面积达到154.5万亩,在多年平均来水的情况下使阿拉尔站水量达到46.5亿m3,开都河(孔雀河)向干流输水3亿m3,恰拉断面水量达到9.4亿m3,下泄生态水量为4.5亿m3,大西海子断面下泄生态水量为3.5亿m3,水流到尾闾台特马湖。

根据《报告》方案,塔里木河治理将强化工程和非工程两方面措施,重点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调度,突出源流河灌区节水改造和干流河道整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方面,明确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事权划分;流域水利委员会统一分配水量,流域管理执行机构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负责用水总量控制和重要取水口、重要水库的统一调度,地(自治州)和兵团负责管辖范围内的用水配水。主要措施包括实行严格的取水许可制度,加强流域水量的统一、调节、调度和科学管理以及加强水事协调、严格用水管理。

在加强工程措施方面:源流河地区优化灌溉工程布局,进行灌区渠系防渗处理,到2010年渠道防渗率要由目前的30%提高到70%;推广田间节水新技术,到2010年完成田间节水配套工程面积409万亩,完成各种高新技术节水面积55万亩,通过灌区节水节约当地水量10.08亿m3;发展井渠双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到2010年共新增机电井3374眼,增开地下水5.06亿m3;结合山区控制性工程建设,兴建一些有控制和调蓄作用的山区水库,逐步合理地改造和废除干流的一些平原水库,计划到2010年共废除15座平原水库,改造13座,可减少平原水库面积蒸发水量损失4.27亿m3;疏浚叶尔羌河、和田河下游河道以恢复向干流输水的能力;干流区在搞好灌区节水的同时,以输水堤防建设为重点开展干流综合治理,主要包括在干流上中游两岸修筑输水堤防,对部分河段进行河道疏浚整治,建设拦河分水枢纽工程以及引水控制闸、生态闸,改造疏浚干流下游河道以保证下游生态用水。

在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生态工程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方面,2010年前干流两岸实现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达33万亩,实现封育荒漠林和草地改良工程面积384万亩。

(四)向塔里木河输水,拯救了恶化的生态环境

第一次输水自2000年5月14日至7月12日,从博斯腾湖调出生态水2.08亿m3,从大西海子水库向塔里木河下游泄水1.0亿m3。下输水头到达大西海子水库以下102km处。本次输水使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100余km河道周边地域地下水位有所回升,单侧地下水影响宽度400~500m,整个影响范围达80~100km2,对延缓下游植被衰竭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二次输水自2000年11月3日至2001年2月5日,从博斯腾湖输出生态水4.73亿m3,从大西海子水库向塔里木河下游泄水2.27亿m3,水头到达大西海子水库以下215.6km。河道过水后其周边地下水位最高回升4.5m以上,单侧地下水受影响最大宽度达500m,整个影响面积超过200 km2

第三次应急输水自2001年4月1日至11月,历时近8个月。其间7月上旬至9月上旬恰逢孔雀河灌区、塔里木垦区农业灌溉用水高峰期,暂停输水60余天,使得第三次输水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4月1日至7月6日,第二阶段2001年9月12日至11月中旬)。输水中断时间正是塔里木盆地气温最高的时期,第一阶段输入河道的水被大量蒸发无效损耗,使第三次输水原定从大西海子水库向下游泄水3亿m3的水量已不能保证输水至台特马湖目标的实现。为此,塔里木河管理局在第三次输水第二阶段工作开始前,又根据今年汛期和田河、叶尔羌河进入塔里木河水量较往年明显增加及阿克苏地区、兵团农一师用水情况,协调组织阿克苏地区、兵团农一师及干流上游沙雅、库车两县,通过调整灌溉计划、减少灌溉次数、减少引水量等办法,尽最大努力组织水量向塔里木河下游输送。由于源流和干流上中游的积极努力,以及塔里木河中游今年汛前完成的部分生态抢救工程发挥作用,第二阶段共从塔里木河组织调水0.7亿m3输往大西海子以下,大大提高了水源保证。第三次应急输水于2001年11月中旬胜利结束,累计从博斯腾湖输出生态水约7亿m3,从大西海子水库向塔里木河下游泄水近4亿m3,水头直到塔里木河尾闾——台特马湖,形成了10多km2的湖面景观。

第三次输水,使断流30年的下游河道恢复通水,成功地把水输到了塔里木河的尾闾——台特马湖。塔里木河下游沿岸的生态有了明显好转,半枯死的胡杨又发出了新枝,野兔、野猪等消失多年的野生动物又出现在塔里木河两岸。

2002年9月向塔里木河下游实施第四次生态应急输水,此次输水仍将从博斯腾湖调水,计划输水3.5亿m3,经过大西海子水库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近2.4亿m3的生态水,滋润塔里木河下游所有河道,使地下水位继续回升,滋养沿河两岸更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将有效地遏制沙尘天气的形成,并最终在台特马湖再度形成10 km2的湖面。

四、“三河”调水成功,一曲绿色颂歌

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成功,人民日报评论员给予了如下评论:

确实是个奇迹!大旱之年,我们完成了前人无法想象的伟业:黄河全年不断流,黑河分水成功,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输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意味着绿色;水,就是生命。由于受大气环流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我国北方地区持续干旱,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今天,面对严峻的缺水局面,中央决定实施统一调度,无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然而,跨省、自治区调水,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各方的关系和利益,困难的确不少。

难,首先体现在观念上。“水从门前过,谁引都没错”。千百年来,习惯于大水漫灌,对计划用水,一时难以接受;难,体现在利益兼顾上。有限的水资源,既要考虑灌溉,又得照顾防汛、防凌、发电;既要满足生活需要,又不能忽视生产;难,体现在部门协调上。现行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如何统一步骤协调行动?等等。但是,在正确的决策面前,上上下下齐心协力,转变观念,顾全大局,一个一个难题迎刃而解。大旱之年,滚滚黑河水直抵额济纳,黄河河口再现刀鱼回游、候鸟飞翔盛况,而塔里木河下游河段恢复过流长达145km。

三条河流调水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以优化配置为手段,实施流域性水量统一调度,可以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调水成功,中央的正确决策是前提,国家水利部门贯彻得力是保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是关键,群众无私奉献是基础。没有中央的高瞻远瞩和运筹帷幄,没有地方政府的全力配合,没有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龙江风格”,所有的成果,都无从谈起。明代杨慎在一首《临江仙》中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完全可以这么说:“滚滚江河畅流水,浪花歌颂英雄。”为调水做出奉献的人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可以说,调水成功,是党和政府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一种体现,也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一种体现——正是小浪底、刘家峡等水利枢纽的建成,跨季节、跨年度调水也才有了可能。确实,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科学、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才不至于在自然面前无所适从,才能集中精力办更多、更好的事情。干旱地区的百姓大旱之年看到了水,发自内心地感叹:这样的大事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办到,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办到。

当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2001年调水成功,并不意味着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已经解决。我国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我国又是水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产同样的粮食,比欧美国家多用一倍的水。农业用水真正被有效利用的,只占农业灌溉的1/3左右。工业上,我国万元产值的用水量是225m3,发达国家却仅有100多m3。专家认为,按照目前的利用水平,到21世纪中叶,全国用水需求将占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28%。在我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仍然是个要不断解决的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