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只有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才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当今实现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水及其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及洪涝灾害严重地威胁和制约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世界水资源研究所认为,全世界有26个国家约2.32亿人口已经面临缺水,另有4亿人口用水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速度,世界上约有1/5人口得不到符合卫生标准的淡水。世界银行认为,占世界40%的80多个国家在供应清洁水方面有困难。在世界上,水污染每年致死2500万人(其中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传播最广泛的疾病中的半数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水传播的。我国作为缺水国家之一,承受的缺水压力是巨大的,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常年面临着洪涝危害,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水使人难以忘却,损失破坏严重。摆在社会经济发展面前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要素。如何处理人与水、经济与水、社会与水、发展与水的关系,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和伦理问题。认清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必要的,采取辩证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和与水资源环境的冲突,才可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才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资源是天赐之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甚至随意开采,任凭使用和浪费。在我国近3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经历了供大于需、供需基本持平到供小于需的水资源危机过程。从当前看,水资源危机不仅没有缓解,还呈现出更加严峻的趋势。水资源危机的产生,与水资源量及时空分布较之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平衡有关,更与人们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指导思想、政策和措施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在我国引发水资源危机的原因和类型前述分析可归纳为:①由于人口、工业、商贸经济、旅游娱乐等发展需水超过了水资源及其环境的承受能力,造成资源匮乏型缺水;②随着社会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各项建设活动和人流、物流等的加速运转,而缺乏对用水活动的有效管理,各种废污水随着用水增加而剧增,并随着用水种类的多样化而日趋复杂,水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水资源产生和存在的空间,造成水污染型缺水;③在一些平原地区,由于地表水不足,地下水埋深浅,水质欠佳,优质淡水埋藏较深,补给更新慢,储量有限,构成缺乏合格供水水质型缺水;④在一些中小城市,由于开源供水工程或给水管网配套设施建设不足,造成因供水工程不足型缺水;⑤在开发利用水的历史中,水的管理常被理解为管理河湖水和已建供水工程,需水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管理主要是寻找水源和建设新的供水工程,扩大供水成为追求的目标,缺水时不首先从开发利用水的行为中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太注重水资源的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缺乏有力的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水资源的战略措施,造成盲目开采、用水浪费、环境污染,从而引发重开源、轻节流、重污染、弱管理型缺水。
综上所述,今天日益严重的缺水危机,无论是因自然、工程、社会经济原因引起,还是由于社会经济规模超过了水资源及其环境的承载能力,其核心问题是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忽视水资源条件的限制性作用,忽视对水的有效管理,忽视水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忽视水源—供水—用水—排水及水处理回用间的系统性、循环性和相互激励性关系。由于这些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发生水资源危机成为必然现象。
二、对水资源环境与人类关系的认识
水资源具有可再生性与有限性,时空分布不均与广泛社会多功能性,同时,水资源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更有易破坏、较脆弱的特性。水资源不仅与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水存在矛盾,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的行为的限制及影响,没有良性循环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有可供持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也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所以,水资源、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在存在与发展关系上,处于有机的辩证统一体。今天面临的诸多水环境问题、水社会问题,水成为制约人类和社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要素问题就是忽略了对这一辩证统一体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处理。
在人与水的关系认识上,人们的注意力和着眼点仍是更多地放在开源上,努力寻求如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用水要求,忽视水资源及其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的客观容纳能力,运移变化规律,开发利用水资源既缺乏对资源环境成本的重视,也忽视对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协调处理。发生缺水时,也多不从供、用水行为中寻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导致破坏了资源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系统的和谐。
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工业时代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的行为盲目性,过高地估计了技术、经济的能力所致,没按客观事物生存发展的规律办事,没有认识、协调好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及有机性的关系。
在我们重新审视生命之源——水时,围绕自然与水、人与水、生产与水、经济与水、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由单一关系向多元化转变,由依赖转向制约,就必须探讨其间的辩证关系,从思想观念到理论技术,到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总结出一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行为间和谐地相依相伴、相生相长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思辨关系的转变
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代和后代,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都需要发展,如何发展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严峻课题。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必须革除发展中的“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人类高消费”的模式。人类社会的发展应纳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这个开放复合系统中,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利用潜力作为这个系统的约束机制,人的思想观念、经济技术能力是保障和促使整个系统如何协调运行,并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人类的生活生产质量的动力。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适当立法,即人类在了解掌握自然规律之后,为了改造自然,使自然按照人的目的有序地进行而建立某种体系和评价原则。在立法中应遵循天道原则、人道原则、自然与人类和谐的原则。天道原则系指人的立法活动应有利于维护自然演化的正常秩序,而不是导致和促使其恶性循环,应有利于保持自然系统的稳定进化,而不是引起和加剧其突变和退化;人道原则系指人为自然立法活动应着眼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遵循人类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合乎人道主义精神;自然与人类和谐原则系指人在为自然立法过程中,不仅要同时兼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自的发展规律,而且要遵循自然与人类的共同规律和相互作用机制。人的一切行为都要维护和促进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和谐。(www.daowen.com)
水作为人类所必需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从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看,既要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连续性和持久性,又要使开发利用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两者必须相互协调。没有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及其良性存在的自然环境,就无从谈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相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牺牲环境,耗竭资源为代价,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提高和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规范人类的行为,用先进的理论技术指导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战略和措施,则会反作用于水资源及其自然环境系统,影响甚至破坏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十分注意水资源环境与人、经济、社会之间存在的互馈影响和抑制作用。
四、解决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缺水势必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工业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以及环境卫生状况。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每上一个台阶都必须有安全的用水作为支撑,否则,不仅不能实现发展,还会影响和破坏原有已经取得的成效。不进则退,不用则废的基本规则,同样适用于水对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保障作用。正如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强调了解决我国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会减少1/5。在今后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增长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期,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要增长10倍以上,城市和工业需水必将大幅度增长,同样废污水排放量也将增加。若不能采取十分有效的措施解决水问题,即人水冲突、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冲突、生态环境恶化的水冲突,将会更加严峻。同时,还应看到,在这些冲突矛盾中,人、社会、环境建设总是处于次要的地位,被动的地位,人、社会、环境离不开水,但水可以离开他们。人类历史经验证明,在处理与水的关系问题上,运用“征服”和“战胜”总是不恰当的,事后的“惩罚”常是根本性的破坏,使多年的建设成就毁于一旦,并使人类陷入更难实现发展的泥潭。水污染、用水浪费、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僵化的水管理体制等问题,都与人总把自己放在冲突矛盾的主要地位有关,而难以达到与水、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水资源危机,保障人类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有力道路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粮食生产和工业发展等全球性问题,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1968)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认为地球的支撑力将会在下个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经济增长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其避免和解决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爱德格尔从哲学的角度认为现代技术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技术将人与自然的多样性联系给抹杀了,技术将自然变成单一的、齐一的、功能化的物质,使得人远离自然,使人自己丧失了人本质的多元性。马尔库赛从社会科学史角度认为现代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形式,使西方陷入“单向度”社会。罗蒂从文化角度认为科学是后神学时期的产物,自然科学取代宗教而成为当代人的文化中心。上述现代西方科技思潮对人在自然系统中的作为的评价,虽有些悲观和偏激,但也不能不引起人类的反思,养育人类的自然为什么成了限制人类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人应如何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发展,选择自己的发展,应如何辩证积极性地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蕾切尔·卡逊(Rechel Karson,1962)在著名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道路,容易被误认为是一条可以高速前进的平坦、舒适的超级公路,但实际上,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潜伏着灾难,而另外的道路则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惟一的机会。这“另外的道路”可以讲,由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1987)代表WCED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给予了明确回答,即可持续发展道路。1992年6月UNCED大会通过的《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更是人类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大会认为人类高举可持续发展旗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跨向新的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
对解决全球性资源危机,既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应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正如甘哈曼针对罗马俱乐部的悲观观点认为,要认识历史,要预测未来的历史,应采取历史外推的方法,人类的资源在人自己,没有极限的增长、资源无限。1996年《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的挑战》提出了有共识的4个基本准则,即:可持续发展;生态质量;考虑宏观尺度系统的影响;考虑变化了的自然和社会系统。因而,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道路,是革除水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人类高消费、发展高障碍的有力途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每一次划时代的科学发现,都改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与水的关系的认识及处理的科学技术方法,概不例外。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应该做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水资源及其依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是维持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是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措施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措施和管理办法,必须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水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并用动态的、辩证的观点研究这个开放复合巨系统的变化规律。
回顾近20年来我国在解决缺水问题上,经历了“开源为主、提倡节水”、“开源与节流并重”、“开源、节流与治污并重”以及在南水北调工程上朱镕基总理强调的:“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等几次战略性调整,都对解决各时期出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起到了方向性作用,并对今后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借鉴意义。就当前提出基本稳定农业用水,新增工业用水的一半靠节水来解决,适当增加生活用水的用水管理目标来看,今后用水量会有所增加,但是不会加剧水资源危机,除我国已开始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措施外,还加大了对水环境的治理力度,并在全国布局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相互连接的“四横三纵”总体格局,都会极大地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增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控能力,据柯礼聃分析:“预计到下世纪中叶,我国人口达到高峰前后,全国用水总量将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