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岩溶地区内涝灾害风险评估

岩溶地区内涝灾害风险评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应包括灾害发生和发展全过程及其各个方面的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等项工作。灾害风险评价是核定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加深认识灾害性质,进一步完善灾害安全防治的技术与措施。图4.27岩溶内涝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流程图4.4.4.3内涝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如下:分析和提供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内选定的主致灾因素的时间、空间、强度的参考数域。表4.11岩溶内涝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体系

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应包括灾害发生和发展全过程及其各个方面的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等项工作。灾害风险评价是核定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加深认识灾害性质,进一步完善灾害安全防治的技术与措施。

4.4.4.1 内涝灾害的认知概念

岩溶浸没内涝灾害认知概念的建立,是为了对灾害进行快速识别。建立灾害认知概念的一般步骤如下:

(1)确定灾害研究的范围,对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的放大与缩小要有一个适宜的尺度。在一定尺度的岩溶多重介质环境中,探寻灾害的危险源、致灾因素和承灾体。

(2)研究灾害的基本规律、梳理与扬弃致灾因素,对灾害作静态与动态分析,初定灾害风险程度。

(3)经环境诊断和灾情估计,划分承灾体范围(点、线、面),作出灾害危险强度分类。

(4)依靠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灾害认识一是推测原因,靠经验积累,凭主观作出初断;二是鉴别因素,加强现场监控,做实验选方案,比优劣定决策;三是建立灾害数学物理评价和预测模型,利用“3S”和计算机技术,求取最优识别。

(5)认识灾害的复杂性,把握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组构和功能性,对灾害事件整体行为进行不断探索,揭示其复杂行为的规律、本质及调控机制。

4.4.4.2 内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操作

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以岩溶多重介质环境中地表水系为主线,岩溶地下河系为支线,二者相互交叉组成的岩溶地表地下流域网络单元(部分或整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地质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和物质财富损毁的灾害过程。

(1)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的组构、功能和变化。

(2)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灾害多样性测度、灾害次生环境变化过程对岩溶地表地下结构时空配置的影响和响应。

(3)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内地表地下水系的灾害源、致灾动力、干支流间的物质和能量的配比与转换关系及其规律。

(4)岩溶浸没内涝灾害危险性分析。灾害危险性是表征灾害活动程度的标态,其分析应包括危险性构成和危险性评价模型等定性和定量两项基本内容。(www.daowen.com)

(5)岩溶浸没内涝灾害易损性分析,其内容包括划分承灾体类型,统计和核算承灾体内物质损毁数量、程度、价值等。

(6)建立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模型,给出灾害发生时间、空间、强度的可能性数值,提供灾害造成各种破坏的可能性数值,最后综合集成,作出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图4.27)。

图4.27 岩溶内涝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流程图

4.4.4.3 内涝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如下:

(1)分析和提供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内选定的主致灾因素的时间、空间、强度的参考数域。

(2)据致灾因素强度及时空域,估计灾前、灾中、灾后破坏的参考量值。

(3)据灾害破坏程度,推测出各种损失的参考量值。

(4)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集成,给出灾害风险评价的结果。

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过程中,应以定性为基础,定量是定性的深化与延伸,定性始终应占主导地位,以定性指导定量,用定量充实和完善定性,有限地引进和合理地消化当代数理科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行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是科学方法跨学科运用的最完美体现。科学方法跨学科运用有三种形式:直接利用(初级)、间接引用(中级)、理性使用(高级);科学方法跨学科运用并非万能,存在运用逻辑缺陷。科学方法跨学科运用如能使不同领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彼此交融、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才有可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科发展和技术方法创新。表4.11中所列的几种科学方法,是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学的主体。

表4.11 岩溶内涝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