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岩溶区水文地质结构和内涝分类分析

岩溶区水文地质结构和内涝分类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生浸没型岩溶内涝的水文地质结构主要为河谷岸坡型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径流总体垂直于河流,根据岩溶区河谷的特点,浸没型内涝主要发生在以岩溶管道为运移通道的岸坡型水文地质结构内。由于岩溶地下河系的发育,明暗交替,极易发生浸没性内涝。

河谷水文地质结构构成了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及空间展布规律,控制着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是研究地下水流系统的基础。水文地质结构控制地下水系的观点,既从本质上反映构造控水控制,又能表征地下水系统的特征,同时又为定量化研究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模型。

产生浸没型岩溶内涝的水文地质结构主要为河谷岸坡型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径流总体垂直于河流,根据岩溶区河谷的特点,浸没型内涝主要发生在以岩溶管道为运移通道的岸坡型水文地质结构内。

4.4.2.1 直接浸没型内涝

水库近岸地带的一些高程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岩溶洼地和岩溶盆地,由于四周被高山封闭不受水库直接淹没,但洼地底部管道发育,库水可以通过地下暗河回灌,使洼地成为库外库,而产生长期内涝。在封闭的峰丛洼地系统,没有地表排水出路,地下河常常埋藏较深,几乎所有的大气降水以渗入和注入的方式输入地下河系统。因此,落水洞、竖井、天窗、漏斗、地下河及地下河洞穴系统发育的形态和大小,决定着洼地系统的输水能力,影响着洼地系统内涝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大部分洼地系统的排水能力能够适应当地的降水量和降水强度,但是在大暴雨或连续降水量过大时,可能排水不畅而使洼地发生内涝。也有少部分洼地系统由于落水洞的过水断面小、地下河洞穴狭小或某一部位为瓶颈状洞道等内在因素,其排水能力有限,不适应当地的降水量和降水强度,一遇大雨即成内涝。如岩滩水电站水库的板华、长乐洼地和沿河一级阶地的洼地带浸没都属于直接浸没型内涝。如图4.24所示。

(www.daowen.com)

图4.24 直接浸没型河谷水文地质结构示意图

4.4.2.2 间接浸没型内涝

间接浸没型内涝是指某些底部高程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的岩溶洼地和谷地,水库蓄水后,导致本不产生内涝的洼地或谷地发生内涝或延长原有内涝时间。由于岩溶地下河系的发育,明暗交替,极易发生浸没性内涝。谷地内落水洞常常较多,有些直接与岩溶地下河系相通成为天窗,即起消水作用又起排水作用。每当汛期,谷地本身坡面流流入落水洞;与此同时,地下河系上游来水量大、速度快,迫使地下水从落水洞、天窗涌出地表,致使谷地被淹。若是附近存在河水、水库水的顶托,则内涝更加严重,间接浸没型河谷水文地质结构示意如图4.25所示。

如岩滩水电站水库巴纳片岩溶洼地内涝就属于此类,其岩溶洼地地面高程为290.00~300.00m,距库区岸边约12km,其周边为高程800.00~1000.00m的峰丛山地所环绕,板文地下河是其唯一的排向库区的通道。每年汛期暴雨,地下河排泄不畅,岩溶洼地产生内涝7~10天,内涝时间较短。岩滩水电站库区蓄水到正常高水位223.00m后,板文地下河出口淹没于库水位以下约46m,库水循地下河发生倒灌顶托,使地下河产生回水,其水力坡降减缓,板文地下河的排泄能力被显著减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