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纤维变速点分布
图6-12 简单罗拉牵伸区内纤维的变速点分布
牵伸过程中纤维头端变速的位置称作变速点。由于纤维在牵伸区中的受力和运动状态不同,它们的变速位置也会不同,因而各纤维的变速点距离前钳口会形成一种分布,即为变速点分布。如图6-12中的曲线1所示。
纤维变速点的分布与牵伸区中摩擦力界的分布及纤维的长度均匀度等因素有关。纤维的长度均匀度好,则变速位置比较集中,如图6-12中的曲线2所示;反之则变速点位置比较分散,如图6-12中的曲线3所示。变速点的分布越集中、越靠近前钳口,则牵伸后须条的不匀就越小。
(二)理想牵伸
理想牵伸是指假设须条中纤维都是平行、伸直、等长的,并且设每根纤维都是到达前罗拉钳口线(或牵伸区中同一位置x)时变速,即所有纤维都在同一截面变速。
图6-13 理想牵伸时纤维的头端移距
设在牵伸区须条中的两根纤维A、B,如图6-13所示为其在原须条中的排列位置,若两者之间的头端距离为a0,这个距离称为这两根纤维的头端“移距”,当纤维A的头端到达变速点x时则A变速,即以快速(前罗拉速度)V1运动,而此时纤维B仍然以慢速(后罗拉的速度)V2运动,于是A、B两根纤维发生相对运动,移距开始变化。而当纤维B在t时间后到达变速点x时,也开始以V1速度运动,两纤维间不再有相对运动,此时,A、B两根纤维的头端移距为a,可计算如下:
则:
式中:a0、a——牵伸前、后两根纤维间的头端距离;
E——牵伸倍数。
由式(6-1)可见,在理想牵伸条件下,须条中任意两根纤维间的距离都是按照牵伸倍数放大了E倍,须条的条干不匀率没有因牵伸而变化,只是按牵伸倍数被抽长拉细。
(三)移距偏差
在实际牵伸中,喂入须条并非理想状态,须条并非都在同一个变速截面变速,变速点一般也不在前罗拉钳口,则须条经牵伸后,须条中任意两根纤维中的距离并非都是按照牵伸倍数放大了E倍,而是产生了一定的移距偏差,且任意两根纤维的头端移距偏差是随机的,所以须条经牵伸后不匀率总是增加的。
如图6-14所示,可得两根原始头端距离为a0的纤维A、B,分别在牵伸区中相距X的不同截面X1—X1和X2-X2处变速。
(1)当领先的纤维先变速。即A在X1—X1处由原来的慢速V2变成快速V1运动,B纤维经过t时间后,到达X2—X2处才由慢速V2变成快速V1。则牵伸后A与B的头端距离为a可计算如下。
图6-14 纤维头端在不同位置上变速时的移距
A到达变速点后,B到达其变速点(X2—X2)所需的时间为:
而在t时间内,A又由X1—X1向前运动了s距离,则:
因此,A与B的距离变为:(www.daowen.com)
(2)当落后的纤维先变速。即B在X1—X1处由慢速V2变成快速V1,而A纤维经过t时间后,到达X2—X2处,即也由慢速变为快速。此时,两者的头端距离可以计算如下。
B到达变速点后,A到达其变速点(X2-X2)所需的时间为:
而在t时间内,B又由X1—X1向前运动了s距离,则:
因此,A与B的距离变为:
由上述可知,任意两根初始头端距离为a0的纤维在牵伸后,形成的新的头端移距可归纳为:
式(6-2)中,a0E为须条经E倍牵伸后纤维头端的正常移距,±X(E-1)为牵伸过程中纤维头端在牵伸区中不同截面变速而引起的移距偏差,X为不同变速截面间的距离。当移距偏差为“正”时,表示领先的纤维先变速则牵伸后纤维的头端移距进一步拉大(比理想牵伸时大),且牵伸后的须条比正常值细;反之,当移距偏差为“负”时,表示落后的纤维先变速,则牵伸后纤维的头端移距有所缩小(比理想牵伸时小),且牵伸后的须条比正常值粗。
在实际牵伸中,各纤维的变速是波动的,有时是领先纤维先变速,有时是落后纤维先变速;此外,变速点间的距离X也是变动的,因此,纤维牵伸后,其排列比原来有所恶化,即条子的短片段(条干)不匀增加了。又由式(6-2)可以看出,牵伸后条子的不匀所增加的程度与变速点的波动和牵伸倍数的大小是正相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