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梳理机的混合和均匀作用优化

梳理机的混合和均匀作用优化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影响混和均匀作用的因素盖板梳理机的混和、均匀作用的完善程度与锡林与盖板之间的分梳、转移作用及自由纤维量或道夫转移率有关;罗拉梳理机混和、均匀作用则取决于工作辊的分配系数、道夫分配系数。这有利于加大纤维在机内的储存量,完善混和、均匀作用。

梳理机的混合和均匀作用优化

(一)混和、均匀作用的意义

梳理机的混和作用表现为输出产品同喂入原料相比,在其成分和色泽上更为均匀一致;而均匀作用则表现为输出产品的片段重量比喂入时更加均匀一致。这两种作用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它是通过针面对纤维的储存、释放、凝聚、减薄等方式达到的。这实质上是各梳理辊筒上负荷变化的结果。

1.混和作用 如前所述,纤维在梳理机的锡林与盖板(或工作辊)间的反复梳理和转移,促使在这些机件上的纤维不断变换,从而产生纤维层间乃至单纤维间的细致混和。同时,由于道夫从锡林上转移纤维的随机性,造成纤维在梳理机内停留时间的差异,使同一时间喂入的纤维,分布在不同时间输出的纤维网内,而不同时间喂入的纤维,却凝聚在同时输出的纤维网内,使纤维之间得到混和。

图4-12 纤维在工作辊上分布

在罗拉梳理机上,当锡林上一部分纤维转移到工作辊上时,由于工作辊的表面线速度比锡林的慢,之前分布在锡林较大面积上的纤维,凝聚、转移到工作辊针面上,从而起到混和纤维的作用。而当工作辊上纤维层通过剥取辊的作用返回锡林时,又和锡林带到此处的纤维发生混和,如图4-12所示,当锡林带着纤维进入工作辊的作用区时,锡林上的一部分纤维A被工作辊W1带走,余下的纤维B继续前行并通过工作辊W2,其中一部分纤维C再被工作辊W2带走。当W1上的纤维A经过剥取辊S1返回锡林时,与锡林新带向工作区的纤维实现了混和。影响这种混和作用的因素是工作辊抓取纤维的能力,抓取得越多,则混和作用越好。

图4-13 均匀作用试验

2.均匀作用 若将正常运转的梳理机突然停喂,可以发现输出的纤维网并不立即中断,而是逐渐变细。一般使用金属针布梳理时,这种现象可持续几秒钟,而弹性针布则更长些。将变细的条子切断称重,便可得到如图4-13所示的曲线2—7—8。如果在条子变细的过程中恢复喂给,条子也不会立即恢复到正常重量,而是逐渐变重,如图4-13的曲线7—6。可见在机台停止喂给和恢复喂给过程中,条子并不按图4-13中曲线1—2—3—4—5—6那样变化,而是按曲线1—2—7—6变化。这表明在停止喂给时,针齿放出纤维,放出量为闭合曲线2—3—4—7所围的面积。在恢复喂给后,针齿吸收纤维,吸收量为闭合曲线5—7—6所围的面积。这种针齿吸放纤维,缓和喂入量波动对输出量不匀影响的作用,称为梳理机的均匀作用。(www.daowen.com)

从前面分析可知,当喂入量波动较小,且波动的片段较短时,梳理机有着良好的均匀作用,同时当纤维由锡林向工作辊或道夫转移时,由于锡林表面线速度通常是道夫表面线速度的20~30倍,因而产生20~30倍的并合机会,又使纤维得到进一步的混和、均匀,使输出条的短片段不匀较小。但当喂入纤维量的不匀(重量波动)片段较长,足以引起锡林负荷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出条的重量还是会发生显著波动,梳理机的均匀作用只是使其波动得到缓和。

以上所述及的梳理机的混和、均匀作用,只能在机器的纵向(原料在机内前进的方向)实现,不能在横向实施。若要实现原料的横向混和,必须安装专门的机构(如粗纺梳毛机上的过桥机等)才能达到。

(二)影响混和均匀作用的因素

盖板梳理机的混和、均匀作用的完善程度与锡林与盖板之间的分梳、转移作用及自由纤维量或道夫转移率有关;罗拉梳理机混和、均匀作用则取决于工作辊的分配系数、道夫分配系数。

工作辊分配系数较大,表明有较多的纤维被工作辊抓取。这有利于加大纤维在机内的储存量,完善混和、均匀作用。道夫分配系数(即道夫转移率)则正好相反,分配系数(转移率)小时,锡林上的返回负荷大,有利于加大纤维在机内的储存量,也有利于改善混和均匀作用。若适当减小工作辊与锡林间的隔距或减小工作辊速比(即锡林表面线速度与工作辊表面线速度之比),则能加大工作辊的分配系数,改善混和均匀作用;若加大道夫与锡林间的隔距,可使锡林的返回负荷增加,以增强混和、均匀作用,但这又与加强分梳有矛盾。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必须根据产品要求适当掌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