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分析

甘肃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分析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受社会环境影响,干部群众素质低于沿海甘肃革命老区的贫穷,不能单纯归咎于自然环境,人为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二)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集聚区落后闭塞甘肃革命老区是六盘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目前,甘肃革命老区尚有30%以上的村不通油路,贫困山区的村庄距离省道和乡镇距离太远。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的程度深是甘肃革命老区脱贫面临的困难。

甘肃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受社会环境影响,干部群众素质低于沿海

甘肃革命老区的贫穷,不能单纯归咎于自然环境,人为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从甘肃革命老区群众方面来讲,普遍对于发展事业态度消极,主动性差,过于知足,没有致富的强烈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动力,就没有干劲,就不会主动地学习知识,就不会积极地寻找机会,甚至不肯为此吃苦。与浙江人、福建人的勇闯天下,广东人、江苏人的实干精神、山东人、四川人的勤劳吃苦相比,甘肃人的差距不可谓不大。所以,有必要在甘肃革命老区的群众中树立一种以大胸怀和进取心为核心的新精神,让自己博大起来、主动起来、勤勉起来,如果长期满足于现状,抱持小富即安的心理,那么甘肃老区很难有大的发展变化。

从干部队伍来看,不少干部眼光浅、作风慢、业务差、官僚主义严重,潜规则甚多。眼光浅,就看不到大局、理不清大势,决策水平上不去;作风慢,必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人家一天做完的事,老区得耗上十天半个月;业务差,专业知识薄弱,就不可能把事情高质量高水准地办好;各种蛮横的罚款和收费名目繁多,随意性很大,一些官员玩弄潜规则更逼迫办事的群众行贿过关,使办事成本变得更高,办事周期变得更长。另外,令不行、禁不止的官场积弊,也严重影响了各种事业的开展。在甘肃办事,难度大,周期长,门槛高,成事不易。成事不易的结果,就是事业得不到发展,收入不可能增加,这样一来,贫穷落后与平庸无奇就会如影随形地陪伴着甘肃革命老区人民。

这几年,甘肃老区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由于东部产业转移的需要,由于省上的不懈努力,央企和东部各省对甘肃老区的投资规模、中央对老区的支持力度都在大幅度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够伴随着甘肃老区人观念的转变和干部作风的转变,那么两者的交融与合力一定会推动甘肃革命老区加速发展。

(二)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集聚区落后闭塞

甘肃革命老区是六盘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区域内庆阳市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北部半农半牧区、中部干旱区、子午岭林缘区等三个贫困片带和以塬边咀梢、山台沟底。平凉市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干旱山塬区、关山林缘区、黑河流域和少数民族乡村四大贫困片区。这些贫困人口集聚的地方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家庭积累薄弱,收入不稳定,生产结构单一,因灾因病因学因婚返贫几率高,发展资金和发展能力尤为不足。

对于革命老区的贫困,可以总结为:穷在“天”、困在“路”、贫在“人”。位于黄土高原的革命老区,区域内多丘陵沟壑,子午岭、六盘山、关山等全是崇山峻岭,山沟纵横,梁峁交错。老区属于传统旱作农业区,农民靠天吃饭,收入水平低,积贫积弱,贫困代际传递,农民基本技能差,缺乏稳定增收渠道,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差,这就是贫在“天”。目前,甘肃革命老区尚有30%以上的村不通油路,贫困山区的村庄距离省道和乡镇距离太远。这种偏远闭塞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农村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禁锢着贫困农民的观念。这就是困在“路”。在落后闭塞的社会环境下,农民观念落后,技能低下,缺乏脱贫的主动作为,等、靠、要思想严重。这就是贫在“人”。

(三)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扶贫开发以来,老区的贫困人口集聚区经济得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落实和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农民消费支出有了较大的提高,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正如上文分析,受到地理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演进、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甘肃革命老区仍然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的程度深是甘肃革命老区脱贫面临的困难。到2015年5月,老区16个县区还有1232个贫困村、101万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4,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生活在极度干旱区、深山区和林缘区的贫困农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部分地区仍然未解决吃水和住房问题,发展条件极为不利。[15]

(四)老区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扶贫层次低

近年来,甘肃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总体实力和社会事业进一步增强。目前,甘肃省在陕甘省际边界地区4个市(庆阳、平凉、天水、陇南)与陕西省的4个市(延安、咸阳、宝鸡、汉中)相毗邻,其人口占甘肃省的41.3%,但经济发展水平却仅占全省的24.5%,区际竞争力明显动力不足(许尔忠,曲涛,毛粉兰2015)。(www.daowen.com)

1.内部发展不平衡,总体经济水平低

甘肃革命老区总体上距省内政治、经济中心较远,再加上地形因素的限制,受一级中心城市的辐射少,发展趋于边缘化,故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老区16个县市当中,由于资源经济和基础设施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差异较大,平凉和庆阳之间有明显差距,而且两市经济总量和均量在全省所占比重较小,在区域的排名总体靠后(见表3-2)。以庆阳市7县区为例,综合经济实力指数和财政指数相差非常悬殊,说明经济发展在县区之间严重失衡。

表3-2 陕甘宁地区城市人均GDP排名[16]

续表

表3-3 庆阳市各县区2012年分项竞争力排名[17]

注:综合经济实力指数计算方法是:生产总值指数×40%+第三产业指数×30%+财政收入指数×30%

2.特色经济规模不大,品牌意识薄弱

所谓特色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格局,是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特色经济的良性发展将会使其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比如庆阳市宁县独特的环境使得此地出产的曹杏、大枣成为“供品”,它们都是传统的自然特色产品,为天然保健食品,但由于受人才、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整个产业处于弱小、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典型性不突出,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工业方面,实体经济发展缓慢,地方经济起不到主导作用,地方经济总量当中资源型央企所占体量巨大。受国内资源开采政策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税收收益有限;旅游方面,当地的旅游景点大多分布在县区,比较分散,而且各景点联系不紧凑,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抑制着红色旅游业的跨越发展,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

3.央企主导地方经济,地方产业体系不完备、发展层次低

老区的煤矿、石油产业为在地方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大。由于石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企业规模、生产能力及技术装配有较高的要求,地方企业由于进入壁垒过高而无法进入。2012年庆阳市工业增加值完成292.68亿元,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完成261.35亿元,地方工业增加值仅完成26.05亿元。平凉市2015年煤、电、建材三大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2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0.88%;煤炭行业工业增加值25.04亿元;电力行业工业增加值12.28亿元;建材行业工业增加值4.91亿元,增长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