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识别标准单一,程序缺失影响精准识别的优化方案

识别标准单一,程序缺失影响精准识别的优化方案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识别指标单一,令识别结果偏差目前,甘肃革命老区在扶贫对象的甄别过程中,基本上均以家庭平均年收入来判断。人民网报道了河南省扶贫对象识别工作经验,对于甘肃革命老区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河南提出识别标准“两条杠”,一条是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上年度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基本依据,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整户识别。

对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目前,甘肃老区贫困户识别是根据国务院扶贫办2012年底统计贫困人口总数时按照人均纯收入2300元来区分的。然而,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是根据抽样调查而来,尚不能对所有的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目前甘肃革命老区扶贫对象识别主要是按照家庭收入扣除各种经营性和消费性支出之后的家庭成员平均收入计算的。这种单一的识别标准不能精准识别真正贫困的扶贫对象。

(一)部分农民隐瞒务工收入令收入统计困难增大

精准扶贫难在贫困户的识别。以前贫困户的认定是村干部甚至乡镇干部上报的,上级政府很难进行鉴别,存在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少真正的贫困户和低保户被排除在外。近两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引导下,老区市县两级政府不断完善扶贫对象识别标准和程序,强化识别过程的公开和监督,使得对象识别工作有了执行标准。

在判断扶贫对象时,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年收入无法准确核算,导致扶贫对象识别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针对这种情况,有些地方的村庄实行了民主评议并公示的办法来识别贫困户和低保户,这种自下而上的识别效果很好。然而由于部分农村由于自然村干部害怕面对群众在退耕还林款、低保推荐、公款使用等问题的质询,不敢召开会议,而是以代表会议的形式来选举产生扶贫对象,代表会议产生的结果争议和矛盾很大。

(二)识别指标单一,令识别结果偏差

目前,甘肃革命老区在扶贫对象的甄别过程中,基本上均以家庭平均年收入来判断。但是农民收入统计非常困难,家庭支出变化在不同年份变化较大,令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异常艰难。

人民网报道了河南省扶贫对象识别工作经验,对于甘肃革命老区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河南提出识别标准“两条杠”,一条是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上年度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基本依据,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整户识别。另一条是统筹考虑“两不愁三保障”因素。即不愁吃,口粮不愁,主食细粮有保障。不愁穿,年有换季衣服,日有换洗衣服。义务教育,农户家庭有子女上学负担较重,虽然人均纯收入达到识别标准,但也要统筹考虑纳入扶贫对象。基本医疗,农户家庭成员因患大病或长期慢性病,影响家庭成员正常生产生活,需要经常住院治疗或长期用药治疗,刚性支出较大,虽然人均纯收入达到识别标准,但也要统筹考虑纳入扶贫对象。住房安全,农户居住用房是C、D级危房的,虽然人均纯收入达到识别标准,也要统筹考虑纳入扶贫对象。[1](www.daowen.com)

学习河南省扶贫对象识别经验,甘肃革命老区可以在识别标准方面有所突破。在当前人均纯收入判断的基础之上,增加家庭生活标准判断方法。即从衣食住行方面来判断,通过村民评议推荐。这样可以避免人均纯收入标准所带来的识别误差和腐败。

(三)实际执行的识别程序缺失导致识别误差较大

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识别都是按照一定程序和指标综合衡量识别出来的。基层组织甄别时少数村干部把扶贫对象做人情,产生了“富人戴帽,穷人落选”的“人情贫困户”、“关系贫困户”现象。

第一,扶贫对象由村干部制定。调查发现,革命老区有的地方在贫困对象识别阶段宣传动员力度不够,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有些行政村只是组织自然村队长开会部署,队长不开群众大会进行推荐就直接确定对象。有些自然村由于无法解释公款使用、退耕还林款等专项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愿意召开大会,而是通过联系几个与村干部关系密切的代表推荐。

第二,脱贫户继续占有扶贫名额也对扶贫对象识别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调查发现,老区部分县区存在着脱贫户通过向村干部上缴部分扶贫款而长期占有扶贫名额,令扶贫对象识别程序名存实亡。

第三,贫困户档案管理存在问题。虽然建立了贫困农户档案,但总体缺乏连续性、全面性。个别地方没有做到精准识别要求的“动态管理”,贫困人口识别规模与民政救济范围不能有效衔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