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创新多维策略的匹配,形成新兴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根据新兴技术创新组织内生态动力枢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对新兴技术创新的多维策略进行多重匹配,构建跨越式新兴技术创新战略,是实现新兴技术领域寻求突破性创新的必然路径(见图7-1)。
图7-1 新兴技术创新的知识动力机制提升策略图
新兴技术创新多维策略之间存在匹配效应。从生态动力角度来看,动力源泉、机制与系统存在多维匹配效应,具体包括:知识多样性与知识网络结构的匹配、研究者多样性与合作网络结构的匹配、知识多样性与研究者多样性的匹配,以及知识动力机制与团队动力机制的匹配。例如,知识多样性策略与研究者多样性策略的匹配,形成精英/知识多元化、人海/知识专业化、精英/知识专业化、人海/知识多元化等战略举措(见图7-2)。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的角度来看,存在数量突破战略、质量突破战略以及均衡突破战略等。新兴技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在新兴技术创新数量与质量之间选择。在不同的战略导向下,需要采取相应的组织内部生态动力匹配战略来支撑。例如,在寻求新兴技术创新质量突破的战略情境下,则宜采用精英/知识多元化战略与之匹配,牺牲一定的创新数量,以达成更好的创新质量。
图7-2 创新策略匹配形成突破战略图
1.由金字塔形的“阵地战”到生态型的“游击战”
技术迭代视角下,技术创新具有“技术粒子←→迭代规则←→问题探索”三位一体、共同演进的总体逻辑。传统技术创新的三个维度都相对明确而稳定,由此决定传统技术创新采取“窄而深”的金字塔形战略路径,打“阵地战”。资源方面,编制创新资源列表、集中国家力量集中资源进行攻关性质的研发;主体方面,确立明确的创新领导者,以领导者为主导进行核心技术攻关,相关创新主体协作进行辅助性的研发活动;机制方面,各创新主体按照既定的角色进行分工协作。
技术迭代视角下,新兴技术创新具有上述共演逻辑的理论属性,但同时也蕴含着新兴技术创新的独特路径和突破口。传统技术创新的资源基础,按照金字塔形进行组织,目标更加明确,资源更加聚焦,组织更有效率。但是,新兴技术创新具有的知识离散与多样性、过程跳跃与非线性和远景混沌与探索性等生态特征决定了生态型战略是新兴技术创新的战略路线。所谓生态型战略,即主导性的知识领域比重下降,丛林性的跨界知识探索成为常态;主导性的科学精英作用下降,来自不同领域和文化背景的大众科学家成为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构筑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新兴技术创新的技术粒子、迭代规则和问题探索共同演进的动力源泉,是必然选择。
2.提升新兴技术创新资源的生态多样性(www.daowen.com)
新兴技术创新的生态特征要求提升原创知识和创新人才这两大创新资源的多样性,蓄积具有生态属性的创新资源基础和生态网络秩序。这也是新兴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原创知识资源方面,需突破直接相关的知识边界限制,在多个基础科学领域设置探索性的研究任务和研发项目,强化新兴技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基础科学领域的原创知识创造,大幅度地提升新兴技术粒子的多样性水平。建立跨界知识整合机制,基于跨界寻求科学知识探索、利用、整合与再创造,走“博而深”而不是“窄而深”的创新路径。
创新人才资源方面,大幅度地提升创新人才多样性,运用多种灵活机制,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背景中利用各种科学人才,特别是打造跨文化的科学研究团队,利用不同商业背景、技术专长和个性特征的研究者在地理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打造新兴技术创新集群。这一点,在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先进信息技术企业的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阿里巴巴成立面向全球的达摩院,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在全球范围内多点布局,从事量子计算、机器学习,以及金融科技等涉及基础科学、颠覆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达摩院的研究人才高度全球化,来自世界各地、各个科学领域的顶尖水平创新团队,一举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兴技术研究推向全球领先水平。
从技术粒子多样性的视角来看,政府需要采用与传统技术创新不同的战略思维,理性看待各类新兴技术创新的指导目录,以及设置各类科技攻关项目。政府在宏观层面做的规划和指导政策,在一些核心技术命题相对明确、需要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的技术领域,具有相当的必要性。但是针对新兴技术而言,存在技术路线固化倾向和限制新兴技术创新的潜在风险,不利于企业进行异质性技术探索。特别是针对高端研究人才引进的一系列支持政策,诱导研究机构引进符合政府支持政策的专业对口人才。事实上,非对口的顶尖科学人才,恰恰会带来更加丰富的新兴技术突破机会。
3.构建新兴技术创新的生态系统秩序
多样性的原创知识和创新人才为新兴技术创新提供了生态资源基础,但是新兴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资源的生态系统秩序。生态性的本质在于自然法则、优胜劣汰。而系统性则要求在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规则的主观建构。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二重性,决定了将具有丰富多样性的原创知识和创新人才用无边界的动态网络结构组织起来,是新兴技术创新生态资源组织的有效框架。其中,“网络”是生态系统组织的基本形态,节点之间的多向联结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具有丰富的创新价值。在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双模网络,即原创知识网络和创新人才合作网络。“动态”则体现了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的生态特征,与传统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稳定不同,新兴技术创新网络具有更强的动态性和随机性。“无边界”要求新兴技术创新网络具有相当的延展性,网络中的节点进入与退出遵循着优胜劣汰的代谢规律。
与传统技术创新的利用性(Exploitation)处于主导地位不同,新兴技术创新的探索性(Exploration)至关重要。在新兴技术创新情境下,宜选择弱中心势、多结构洞的创新网络结构。一定程度的知识聚焦有助于新兴技术绩效,但是随着聚焦程度的提高,拐点会比传统技术创新更早地到来,过度聚焦会遏制新兴技术创新绩效。研究团队构建方面,构建扁平化、适度弱化研究精英的中心地位,实施“人海策略”,而非“精英策略”,更有助于新兴技术为创新。这与传统技术创新领域强调以政府、大企业或者权威科学家为主导,建立金字塔形的强大研发阵容以“打阵地战”为主的战略路径有着根本区别,新兴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垂直管理的同时,更需要大量小快灵部队的“游击战”。[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