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门槛效应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设备的先进性、工艺水平会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提高,进而提高资源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在研发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捕捉到新的市场需求,通过有针对性地改良和创新产品,吸引更多新顾客,占领新的市场,获得企业竞争优势。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研发投入的增加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因为研发投入并非只是一种成本支出,也是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一种投资活动。
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投入高于阈值后,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故此,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的研发活动,高的研发投入不一定会获得高的收入。同时,研发投入还存在机会成本效应,当研发投入过大时,占用公司的更多资源,公司其他方面的投资必然受到影响。所以当研发投入超过一定的阈值后,研发投入的继续增加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递减,甚至会降低企业利润。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验证了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这种非线性关系,认为研发投入存在着一个临界值,当超过研发投入的这个临界值后,便不会获得同等比例的回报。故此,提出如下假设:
H1: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两者之间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低于一定强度的研发投入水平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但是超过阈值后对企业绩效便不再有显著促进作用。
2.专利申请数与企业绩效的门槛效应
发明者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拥有技术专有权,从而激励专利持有者继续进行研发活动。专利保护允许发明者将他们的发明商业化而不必担心被模仿,技术创新的收益更多地锁定在企业自身,公司独享技术垄断收益。同时,随着公司新技术的推出,原有技术被淘汰,拥有新技术的公司便会取代之前的公司,占据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此外,专利还可用于其他目的,例如,通过获得比实际需要更广泛的专利保护来阻止竞争对手,或改善发明者在与其他公司谈判中的地位。源自专利的竞争优势应该反映在公司的业绩中,其绩效应该高于类似的没有专利的公司。
加速化陷阱理论指出专利数量的激增,不能够转化为企业利润,布朗(1999)认为过度的研发、过多的专利并不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业绩,反而会适得其反。一方面,当专利数量达到一定的阈值后,企业绩效的提升更取决于专利质量,如果单纯追求专利数量的增长,而忽略了专利质量,就会导致专利的质量良莠不齐,因而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过快的技术产品更新,可能会超过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导致创新市场达到饱和状态,消费者持观望甚至抵制态度,不利于企业获取利润。此外,由于专利商业化的机会成本效应,如果将过多的专利转化为新产品,其他方面的资金运转便会受到限制,当专利数量超过最优值后,专利的继续增加并不会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甚至会有损企业绩效。有证据表明专利负向影响企业绩效或两者并无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李强(2016)认为由于成本等因素,当研发投入超过临界值后,反而会降低企业绩效,专利数量与企业绩效是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故而提出以下假设:(www.daowen.com)
H2:专利申请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两者之间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低于一定数量的专利申请数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但是超过阈值后对企业绩效不再有显著促进作用。
3.基于环境动荡性的视角,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的门槛效应
环境动荡性表示在动荡的环境下,技术、市场的不规律变化会导致环境不可预测,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变化,行业内的竞争格局频繁改变。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最初的核心能力很可能与现有的技术和资源发生冲突,企业将面临进一步发展的两难境地。在动荡的环境下,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大幅度地缩短,催生新的利基市场,并产生了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将是很好的洗牌机会。环境变化对企业来说既是一个威胁,又是一个机遇。为了成功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并将威胁转化为机遇,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创造新技术和新知识,因而在复杂的环境中,企业会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在较低动态的环境中,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可以保持较长时间,因此企业可以从改进和利用其当前的知识中受益。然而在高度动态的环境中,先前的知识和竞争力很快就会过时,同时企业中大量的非结构性问题由于环境过快变化而层出不穷。环境的变化将破坏企业原有能力的价值,企业的竞争优势也难以再保持。此外,企业出于谨慎性考虑,会采取保守方式,减少创新活动。故而创新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会下降,甚至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影响。故此,提出以下假设:
H3a:在环境动荡性的约束下,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环境动荡性低于一定强度时,研发投入强度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但是超过阈值后,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就不再显著。
H3b:在环境动荡性的约束下,专利申请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环境动荡性低于一定强度时,专利申请数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但是超过阈值后,专利申请数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就不再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