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多样性与研究者多样性的正向交互效应,是知识动力与团队动力以并行的方式来整合。如前文中对新兴技术创新过程的基本假设,新兴技术创新是研究者对知识的创造与整合。因此,团队动力机制对知识动力机制具有驱动效应。所谓驱动效应,是指团队动力在对新兴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之外,还通过知识动力的中介作用对新兴技术创新绩效产生间接作用。团队动力机制的各个维度对知识动力机制的各个维度分别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1.研究者多样性对知识动力机制的驱动效应
首先,研究者多样性不仅仅会强化知识多样性在新兴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还会直接影响知识多样性水平,知识多样性在研究者多样性与新兴技术创新的关系中,还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根据新兴技术创新作为研究者进行知识创造与整合的过程假设,多样性丰富的研究者通过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与差异化的知识专长,促使知识多样性更加丰富。同时,多样性丰富的研究者还通过丰富多样的知识创造与整合在既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知识的多样性。其次,研究者多样性越丰富,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基本的导向差异就越显著,所创造的知识元素种类越丰富,知识元素之间异质性就越强。这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整合难度增加,知识网络结构洞增多。因此研究者多样性与知识网络结构洞正相关。最后,因研究者多样性的增加,模糊了部分知识的核心角色,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地位相对扁平化,从而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指向性降低了,呈现出更多的不规则属性。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网络的中心势下降。因此,研究者多样性与知识网络中心势显著负相关。
假设7a:研究者多样性与知识多样性正相关,与知识网络结构洞正相关,与知识网络中心势负相关。
2.合作网络结构对知识动力机制的驱动效应
(1)合作网络结构洞对知识动力机制的驱动效应。研究表明,研究团队内部研究者之间基于特定知识范畴的合作关系,对研究者个体的探索性和利用性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Leila(2018)关注在加拿大和美国的纳米技术背景下,政府的研究资助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如何影响学术技术的生产;利用科学家的共同发明和合作关系网络来构建协作行为的指标,并研究网络的性质是否在学术技术生产率和质量中发挥作用。结果表明,技术产出有可能为各国政府提供关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学术赠款和合作有效性的有用指导。研究提供了证据,证明研究人员在联合发明和联合发表网络中的地位确实影响技术生产率和质量。
其中,部分实证研究检验了合作网络结构洞的存在,与团队内部既有知识的利用性挖掘和外部知识的利用性吸收影响不显著,但是显著地促进了研究者个体进行外部知识的探索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为团队获取更多新的异质性知识,从而促进了知识多样性。因此,合作网络结构洞与知识多样性正相关。同时,基于合作者之间非均衡的合作网络结构,知识在研究者之间的流动与聚合也按照非均衡的方式进行,从而强化知识网络结构洞的产生。在相互隔离但是通过第三方产生间接联结的两个研究者节点之间,他们各自掌握的知识并不发生直接的聚合,而是需要通过第三方中介节点的桥梁作用,才能产生间接的聚合。于是,知识结构洞便得以产生。因此,合作网络结构洞与知识网络结构洞也正相关。
假设7b:合作网络结构洞与知识多样性正相关,与知识网络结构洞正相关,与知识网络中心势负相关。(www.daowen.com)
(2)合作网络中心势对知识动力机制的驱动效应。整体网络层面的合作网络中心势,体现了合作网络中研究者节点高中心度与低中心度的离差状况。如果部分研究者拥有更多的自我中心联结,与研发团队其他成员的合作频次更多,在研发团队中处于领袖的地位,那就说明研发团队中少数个体在网络中处于权力、信息或机会的优势地位,对知识探索与利用等学习行为具有主导性作用。这使得团队的知识基建立在高中心度研究者知识范畴的基础上,知识的获取与动态演化也受高中心度研究者的意图主导,从而抑制了知识多样性。因此,合作网络中心势与知识多样性负相关。高中心势情境下,作为高中心势节点的其他网络节点之间的知识交互行为相对稀少,就产生了更多的知识网络结构洞,因此合作网络中心势与知识网络结构洞正相关。由于个体认知能力和知识范畴的边界局限,高中心势必然会导致创新过程中知识边界的相对固化,使得知识网络也具有高中心势的倾向,部分知识元素会成为高中心度节点。因此,合作网络中心势与知识网络中心势正相关。
假设7c:合作网络中心势与知识多样性负相关,与知识网络结构洞正相关,与知识网络中心势正相关。
本章研究假设汇总见表3-2所示。
表3-2 研究假设总结表
【注释】
[1]此部分引用俞荣建、李海明、项丽瑶:《新兴技术创新:迭代逻辑、生态特征与突破路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年第8期。俞荣建和李海明共完成0.4千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