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单模网络到双模网络
借鉴Chunlei等(2014)的方法,将企业拥有的知识元素视作知识网络的节点,将两个知识元素在创新中的整合关系视为知识网络的联结。用企业发明专利的专利分类号,代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元素,两个专利分类号在同一个专利中同时出现,便表示专利分类号代表的知识元素产生网络联结。可以根据专利分类号在发明专利中的共现频次,运用软件绘制企业组织内部的知识网络图。将研究者视作合作网络的节点,用研究者之间合作申请的专利,来识别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根据专利发明者中研究者之间的共现频次来识别研究者之间的合作频次和强度,并据此构建共现矩阵,绘制企业内部的合作网络图(见图3-4)。
图3-4 双模网络示意图
2.双模网络结构洞
(1)知识网络结构洞。在企业内部的整体知识网络中,结构洞的存在阻碍了信息与知识的直接转移,降低了异质性知识整合的可能性,以及整体知识网络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从而制约了新兴技术创新的数量。Chunlei等研究者用美国一家大型的微处理制造商的专利数据研究表明:在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中,知识元素在网络中的结构洞变量与探索性创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知识网络结构洞会抑制研究者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恰恰是新兴技术创新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知识网络结构洞的存在,抑制了新兴技术创新的质量。
假设2a:知识网络结构洞与新兴技术创新创新数量和质量都负相关,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负相关。
(2)合作网络结构洞。合作网络结构洞的存在,意味着部分研究者之间缺少直接联系,需要通过中介节点才能形成联结,合作网络中存在联系盲区。以企业或者研究者个体作为网络节点的多项实证研究表明,网络节点的自我中心网络密度越大,就能提供更多知识和信息资源,节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越好。据此结论,结构洞的存在意味着较低的网络密度,限制了网络节点的知识和信息获取。对于新兴技术创新中的研究者来说,由于所处的创新情境远景混沌、知识资源离散,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和分享更为重要,结构洞影响了合作网络整体上的吸收能力,从而对新兴技术创新数量具有消极作用。同时,结构洞的存在也限制了对异质性知识探索的可能性,遏制了研究团队的创造能力和探索性创新成效,会影响新兴技术创新的质量。因此,合作网络结构洞与新兴技术创新的数量和质量都负相关。
假设2b:合作网络结构洞与新兴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都负相关,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负相关。
3.双模网络中心势(www.daowen.com)
(1)知识网络中心势。知识网络中心势越高,则说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元素中,中心势更高的部分知识元素在技术发明中重复性利用的频率就越高,表明企业在此类知识领域具有专长,并以此作为专攻方向,通过与其他辅助性知识的结合,来实现新兴技术创新。“术业有专攻”,企业在所拥有的全部知识领域中,选择专长领域进行深度挖掘,显然能够促进新兴技术创新的数量。同时,知识元素的中心势越高,说明企业在某一个或几个专长领域内挖掘的深度越深,由此更易产生质量更高的技术创新成果。
假设3a:知识网络中心势和新兴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都正相关,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
(2)合作网络中心势。合作网络中心势反映合作网络中研究者节点中心度的离散状况。中心势越高,说明部分研究者拥有更多的联结,与研发团队其他成员的合作频次更多,在研发团队中扮演领袖的角色。对于新兴技术创新来说,研发团队中少数个体在网络中处于权力、信息或者机会的优势地位,会在混沌情境下增进创新效率。对离散资源建立适度的组织秩序,有助于创新效率的提升,从而与新兴技术创新数量正相关。但是,由于个体认知能力和创造力的局限,中心势的增高会导致创新过程的程序化倾向,研究表明,研发团队明确的创新流程会遏制创造能力。因此,合作网络中心势与新兴技术创新的质量负相关。
根据Victor(2008)的研究思路,合作网络中心势(DC)会促进新兴技术创新数量,遏制新兴技术创新质量,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两式相乘:P1×P2=a0b0+(a0b1-a1b0)DC-a1b1DC2。
可见,合作网络中心势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因此,合作网络中心势对新兴技术创新绩效是把双刃剑。我们可以提出假设,合作网络中心势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见图3-5)。
图3-5 合作网络中心势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的倒U形关系图
假设3b:合作网络中心势与新兴技术创新数量正相关,而与新兴技术创新质量负相关,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