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新兴技术创新区别于传统技术创新的鲜明特点,梳理创新资源、创新网络、专利研究以及新兴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从三个方面对资源基础和网络嵌入两种观点进行拓展并融合,从理论上将新兴技术创新的组织内生态动力源泉结构化为知识/研究者多样性特征与知识/合作网络结构。旨在探索新兴技术创新的组织内生态动力机制,以及资源多样性和双模网络结构之间存在的多重交互效应。
1.新兴技术创新的组织内生态资源基础:知识/研究者多样性
资源基础观认为,技术创新是对组织的知识资源进行创造性再整合,以形成新知识的过程。这种观点通常将组织拥有的知识视作创新资源的主要形态和动力源泉,构成技术创新的“知识基”(Knowledge Base),包括编码化存储的显性知识,以及非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对于创新范式和技术轨道相对成熟的传统技术而言,编码化显性知识的逻辑重构,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
相比于显性知识,与研究者高度黏合的隐性知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更加关键的角色。此外,从技术创新的研究角度来看,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企业的专利存量、专利所属的产业分类等,来直接衡量其存量水平。但是,隐性知识却缺乏类似的知识表征,只能通过其载体研究者的特征来识别。因此,从新兴技术创新的特点来看,知识和研究者两种资源,共同构成新兴技术创新的生态基础。
作为新兴技术创新的两种生态资源基础,知识和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属性提供创新动力的?既往针对传统技术的创新研究,大多只关注创新资源特别是知识资源的存量水平。与传统技术创新更多地依赖创新资源存量不同,新兴技术创新资源的存量水平并不是决定性的,其生态学属性更加鲜明,新兴技术创新更多地取决于创新资源的多样性。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将新兴技术创新的资源属性,从存量水平拓展到资源多样性,借鉴技术多样性(Technology Diversity)和技术距离(Technology Distance)的研究,进一步将新兴技术创新资源的多样性特征结构化为三个维度:资源丰富性、资源异质性和资源动态性。正是这些多样性特征对新兴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成为新兴技术创新的生态动力。从总体上看,资源多样性对技术创新绩效正面作用处于主导,呈正相关或者倒U形关系(Rosenkopf,2001;Corey,2010;Turner,1997;Henderson,1996)。
2.新兴技术创新的组织内生态网络秩序:知识/合作网络结构(www.daowen.com)
揭示新兴技术创新的组织内生态动力,需要转变传统创新网络的研究路径(见表3-1):①从外部网络到内部网络。从企业外部网络聚焦到企业内部网络。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外部的组织间网络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复杂影响,但这种影响归根结底都是通过组织内部,对获取的外部资源加以整合后发生作用的(Paul et al.,2004;Russell et al.,2014)。既有研究对组织间合作网络结构的影响已很充分,但是以企业为网络节点,将企业视作“胶囊”,难以揭示企业新兴技术创新来自组织内部的动力“黑箱”。②从单模网络到双模网络。以知识和研究者作为网络节点,将组织内部的创新网络视作知识/合作双模网络,分别考察知识网络和研究者网络对新兴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③从自我中心网络(Ego Network)到整体网络(Total Network)。将企业内部的创新网络视作一个整体,从整体网络层面进行研究,而非自我中心网络。虽然Chunlei等人(2014)以企业内部的研究者或者团队作为节点,研究组织内部的合作网络,但研究的是自我中心网络,难以揭示企业创新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④以企业作为样本单位,有助于对新兴技术创新的组织内部创新网络进行比较。
表3-1 新兴技术创新的组织内生态网络秩序:研究的路径选择表
当前研究多从网络密度、网络结构洞和网络中心势三个维度,来刻画创新网络结构。由于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洞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大部分研究从这二者中选择其一。本书从结构洞和中心势两个维度,来刻画知识网络和合作网络的结构。网络结构洞用来衡量网络中节点之间的断裂状况,当创新网络中某个节点需要通过中间节点的过渡,才能达到另一个节点,则形成网络的结构洞(Burt,1992)。网络中心势是整体网络层面的概念,由网络中的节点中心度推理得到(Mia,2011)。节点中心度刻画网络中单个节点的联结数量,而网络中心势则刻画整体网络中所有节点中心度的离散状况,可以用节点中心度的标准差来衡量。近年来,大量研究检验了创新网络结构的三个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Christoph,2010;Ram,2014),但是由于研究路径和样本数据的差异,结论不一而足。
3.生态资源基础与生态网络秩序的融合
融合资源基础和网络嵌入两种观点,探索双重资源多样性与双模网络结构对新兴技术创新具有的替代或交互作用(Phelps,2010)。在不同的知识多样性条件下,选择何种知识网络结构来与之匹配?在不同的研究者多样性条件下,选择何种合作网络结构与之匹配可以优化新兴技术创新的团队动力?知识/研究者双模网络结构,实际上是企业对创新资源的组织策略,通过资源多样性与网络结构的匹配,优化知识动力与团队动力,达成更优的新兴技术创新绩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