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兴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观点

新兴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观点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兴技术创新的战略问题正成为各级政府和学界探索的重要议题。总结起来,新兴技术创新战略存在以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观点:①打造先进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构筑全球竞争优势。②非线性技术范式重构、实现新兴技术创新产业“弯道超车”。沈灏等提出新兴技术创新是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俞荣建等提出,不论是从技术本位还是中国情境来分析,新兴技术创新都蕴含着区别于传统技术创新的全新战略路径。

新兴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观点

新兴技术创新的战略问题正成为各级政府和学界探索的重要议题。总结起来,新兴技术创新战略存在以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观点:①打造先进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构筑全球竞争优势。集中阐述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是从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合系统来构建战略,其主要逻辑是在继续提升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前提下,基于先进制造技术创新,构建制造业长远发展的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国家创新系统,构筑制造产业发展的持久竞争优势(魏江,2015;黄群慧,2013)。金碚(2012)指出中国制造“压缩式的工业化”快速崛起的进程,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根本特点,制造强国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黄群慧(2013)指出为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未来与发达工业国家在价值链各环节的“全面竞争”的挑战,未来中国需要在转型升级战略、全球竞争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国家信息战略等方面进行适时调整。②非线性技术范式重构、实现新兴技术创新产业“弯道超车”。从技术范式重构的视角,利用产业出现非线性技术范式转型或者重构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魏江(2015)用美国和德国汽车产业的例子,论述了非线性技术范式重构中的战略机会。美国以特斯拉公司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水平引领全球,技术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远超德国同类汽车产业。特斯拉正是凭借新能源技术的突破性创新,重构了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范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在传统汽车制造产业发展方面,德国传统汽车产业却远超美国,德国拥有的正是传统汽车制造核心技术范式的强大优势。③实施技术追赶战略,促进新兴技术产业渐进升级。以吴晓波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后发国家制造产业发展的技术追赶战略。李正卫与吴晓波(2004)较早地阐述了技术追赶与二次创新战略,可以通过合资方式吸引国外先进技术,但要避免技术能力陷阱,或者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追赶,但要避免技术范式转换陷阱与研发投资风险。吴晓波(2005)从技术差距、吸收能力方面分析了上海、江苏与浙江的技术追赶进程:上海吸收能力强,技术差距小,追赶快;江苏注重研发,追赶快,但是差距大;虽然浙江生产效率高,但是吸收能力差,技术差距在拉大。吴东(2013)认为中国企业的技术追赶实践是在转型的“所有制制度”、多样的“技术体制”、多层次的“市场空间”以及新兴的“全球网络”四位一体的中国情境下展开的。吴先明与苏志文(2014)运用扎根方法,发掘出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存在“并购企业初始技术能力”“关键技术缺口”“有价值的创造性资产”“技术融合”和“技术追赶”等五个范畴,构建了以跨国并购为杠杆的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模型。黄江明(2014)提出后发国家企业技术追赶的驱动因素呈现出复合的动态特征,企业选择跨越式的技术追赶路径存在极大的风险。喻登科(2012)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有单核、多核和星形等模式。

沈灏等(2017)提出新兴技术创新是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更好地丰富新兴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理论、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他们对新兴技术创新的内涵特征、理论视角、关键要素进行了评述,并扩展形成了多层次的新兴技术创新管理整合研究框架,归纳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和脉络;提出未来研究应当重点关注新兴技术创新的能力体系构建、开放式学习视角的引入以及新兴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动态资源管理等观点,并进一步结合中国转型经济环境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俞荣建等(2018)提出,不论是从技术本位还是中国情境来分析,新兴技术创新都蕴含着区别于传统技术创新的全新战略路径。俞荣建等(2018)基于技术迭代的新视角,界定新兴技术创新的生态特征,包括技术粒子多样性、迭代规则非线性与问题导向探索性等三个维度,建立了新兴技术战略创新路径选择的逻辑起源,并提出新兴技术创新的生态型战略路径。王伟楠等(2019)提出在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组织模式网络化、市场的服务导向和价值共创等趋势下,传统创新生态系统所嵌入的技术情境、组织情境和市场情境发生了转变。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缺乏对研究情境全面、系统的关注。因此,他们的研究以系统性评述为基础,整合应用文献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识别出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焦点主题、理论发展、应用方法,以及由文献簇涌现的研究情境(包含技术情境、组织情境、市场情境),并从情境视角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启示。(www.daowen.com)

李星宇等(2017)从知识视角出发,构建了新兴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竞合共生模型,分析新兴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稳定共存的条件,采用仿真方法研究新兴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兴技术协同创新系统之间竞争的最终结果只与系统间竞争系数和成员企业贡献系数相关;核心企业学习能力和初始市场占有量影响了协同创新系统竞争初期的竞争优势;新兴技术协同创新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分别与竞争系数之差成反比,与成员企业贡献系数之差、初始市场占有量之差及企业学习能力最小值成正比。因此,系统中创新主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深化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强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是促进新兴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黄鹏等(2017)以协同融合和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结合第九届科技进步论坛暨第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论坛的研讨成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创新、创新生态治理理念和方式、科技创新瓶颈和价值困境破解、创新治理体系机制构建以及创新发展的对策路径等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创新生态、创新治理与新兴技术创新进行理论诠释,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创新生态、创新治理与新兴技术创新之间非线性效应影响机制模型框架,展望创新驱动及创新生态研究趋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