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兴技术与创新发展

新兴技术与创新发展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兴起,新兴技术的外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指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代表的新兴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所不同,战略性新兴技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牵引和支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高新技术集合体。

新兴技术与创新发展

新兴技术是指那些在技术范畴层面与既有技术显著差异的技术或知识(Henry et al.,2014),其技术范式尚不明确,存在多种技术创新的潜在路径,往往是新材料的运用或者新知识的集成。新技术创新往往蕴含着多层次的市场反馈,会诱发相关知识的创造与创新(Alexander et al.,2012)。新兴技术创新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新兴技术创新往往更多地出现在科学范畴而非商业情境下的技术范畴。20世纪90年代以模块化生产为代表的先进制造开始兴起,伴随着制造技术革新和全球制造产业演进的步伐不断拓展与深化,总体上历经“新兴技术本位创新→新兴技术功能创新→新兴技术模式创新→新兴技术生态系统创新”的演进脉络。

1.新兴技术的基本范畴

20世纪90年代,美国根据本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增长,首先提出了《国家先进制造技术战略计划》,先进制造的概念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先进制造技术也成为当时语境下的典型新兴技术(邹元超,1997;呼江超,2003;等等),包括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兴系统。现在,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兴起,新兴技术的外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指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代表的新兴技术。从外延上看,新兴技术产业首先指先进制造技术产业本身,如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技术等代表的新一代技术的产业;其次指采纳先进制造技术后实现了产业升级的传统产业,如传统产业采纳了工业机器人实现制造技术的革新和制造高端化。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日趋紧迫的背景下,我国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出“三个阶段、四个内容”的战略目标,“九大战略任务”和“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及一系列战略工程,对中国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性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确定了七个领域(二十三个重点方向),分别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所不同,战略性新兴技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牵引和支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高新技术集合体。每个领域的战略性新兴技术都是一个由众多单项技术或单元技术所构成的技术体系。对战略性新兴技术进行结构分析,目的在于通过专有技术开发中的主要难点辨识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确定一定时期的主攻目标。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制约的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环节。因此,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浙江省编制了《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导向目录(2011年)》等文件,为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外延范畴提供了官方依据。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技术动向研究》(甘绍宁,2014)、(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14)(世界经济论坛,2014)、(Six converging technology trends)(KPMG,2013)、(Ten IT-enabled businesstrends for the decade ahead)(Mckinsey,2013)等新兴技术趋势与专利动向的研究报告,也是新兴技术范畴界定的重要参考。

2.新兴技术创新的演进脉络(www.daowen.com)

新兴技术创新分为三个方面:①新兴技术本位创新。先进制造的概念逐步拓展到制造功能先进性方面,邹元超(1997)提出了先进制造模式中必须实现零件标准化、部件标准化、产品模块化;呼江超(2003)提出应用先进制造模式可以加快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制造,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张曙(1993)提出了精简化生产的典型模式——独立制造岛;方剑锋(2003)和胡国强(2007,2008)研究了在先进制造模式下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李全喜等(2004)和伍建军(2005)指出了在先进制造模式下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特点和实施方法。②新兴技术模式创新。主要是从模块化框架来研究先进制造模式,罗璟等(2004)提出了先进制造模式下要注重产品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块化制造模式成为研究的主流,学者们对模块生产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先进制造模式的互联网化代表着先进制造发展的最新模式,全球家电领导企业海尔就开始了基于互联网生态系统的众创组织变革战略,基于互联网与云计算平台,构建面向消费者和用户的创业型、生态型制造模式,“互联网+”甚至成为先进制造模式的代名词。③新兴技术生态系统创新。近几年来,人们注意到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来自制造产业系统。李放(2010)提出“产品开发为龙头”“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体系”“价值链的模块化”“全球价值网络的构建”形成全球价值网络,这一逻辑正是华为崛起的战略路径。李晓华(2013)构建了包括创新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与应用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的产业生态系统框架,分析了要素供给、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政策体系等辅助因素,验证了相互依赖、复杂连接、自我修复、共同演化等特征与机制。魏江(2015)指出后发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持久的竞争力来自产业生态系统的先进性。

3.新兴技术创新的生态特征

随着生命科学、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涌现,在新兴技术领域寻求创新,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沿议题。传统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创新,具有相对明确的问题指向、技术边界和轨道特征等范式约束。相比之下,新兴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①远景混沌。不同于传统技术创新具有明确的技术问题指向性相比,新兴技术创新的指向性更加模糊,蕴含的技术远景十分混沌,很难预测新兴技术创新的明确进阶趋势,下一个创新会是什么,一项创新会在未来产生怎样的商业变革,都是一道道谜题。②过程跳跃。由于新兴技术处于技术生命周期中的婴幼儿阶段,往往呈非线性、跳跃性和不稳定的高速前进状态,新兴技术领域的突破性创新强度和频次,都要显著高于传统的成熟技术领域;对创新范式和技术轨道相对成熟的传统技术而言,编码化显性知识的逻辑重构,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然而,对于新兴技术创新而言,组织内部既存的显性知识积累水平有限,新兴技术创新更加依赖于非编码化、隐性的知识,需要研究者在混沌、模糊的知识丛林里,通过跨越知识界域探索潜在创新机会,在高度不确定和充满风险的情境下不断试错,寻求跳跃性的科学发现以创造新知识。③资源离散。新兴技术创新的知识边界模糊,很难确定新兴技术创新的潜在知识界域,与传统技术创新更多讲求存量知识整合以实现知识创造相比,新兴技术创新可能更多地来源于跨界的知识探索,知识等重要的创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离散,创新资源整合更多地以分布式的方式进行。资源基础观认为,技术创新是对组织的知识资源进行创造性再整合以形成新知识的过程,通常将组织拥有的知识视作创新资源的主要形态和动力源泉,构成技术创新的“知识基”(Knowledge Base),包括编码化存储的显性知识,以及非编码化的隐性知识。相比于显性知识,与研究者高度黏合的隐性知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更加关键的角色。此外,从技术创新的研究角度来看,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企业的专利存量、专利所属的产业分类等来直接衡量其存量水平。但是,隐性知识却缺乏类似的知识表征,只能通过其载体研究者的特征来识别。因此,从新兴技术创新的鲜明特点来看,知识和研究者两种资源是共同构成新兴技术创新的生态基础。作为新兴技术创新的两种生态资源基础,知识和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属性提供创新动力的?既往针对传统技术的创新研究,大多只关注了创新资源特别是知识资源的存量水平。与传统技术创新更多地依赖创新资源存量不同,新兴技术创新资源的存量水平并不是决定性的,其生态学属性更加鲜明,新兴技术创新更多地取决于创新资源丰富的多样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