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金融扶贫实践与产业发展

国内金融扶贫实践与产业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供给领先型”扶贫理念,甘肃省扶贫金融机构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创新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其中,金融市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单一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及辐射范围有限。在银行扶贫方面,河南省大力加强了扶贫贷款的风险防控。

1.贵州:多频共振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

近年来,贵州省先后开发了多种金融扶贫创新模式,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央行牵头、各方参与”的多频共振金融大扶贫格局。具体模式如下:第一,开发性金融引导模式。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通过完善机制、创新产品等方式,突出“一县一特色”,借助统贷平台、担保平台、管理平台和信用协会的渠道向中小企业提供大力的融资支持。普通农户、农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在财政贴息5%的基础上,分别可获得30万元、300万元和500万元的贷款额度。第二,“金融十三变”模式,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该模式引导农民入股企业,在解决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也为农户创造了分红和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实现了贫困户与扶贫主体的利益联结。第三,设立扶贫投资基金。贵州省政府委托财政厅采取“募集制”发起设立了脱贫攻坚基金。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风险可控”为原则,实行“统一设立、分包实施、成熟一包、实施一包”的做法,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第四,开启扶贫融资租赁合作业务。作为扶贫主体之一,贵州省农业龙头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利用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采用项目融资和融资租赁的形式,高效整合社会上的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低成本的长期资金支持,实现龙头企业、当地政府、金融机构、贫困农户多方合作的金融扶贫联动机制。

2.四川:“再贷款+N”模式撬动金融资源

四川省通过“(扶贫、支农)再贷款+‘政担银企户’精准扶贫贷款”和“(扶贫、支农)再贷款+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的新型扶贫模式,充分撬动金融资源,提高农户自主脱贫意识和能力,实现了“救济式”扶贫向“参与式”扶贫的转变。所谓“政担银企户”,指的是“政府+农业担保公司十银行十农业生产企业+贫困户”合作构建的多方互动扶贫机制。这一模式由四川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在凉山州合作建立,有效引导了(扶贫、支农)再贷款的投向,加大对农业生产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农村贫困户提供了农业信贷担保和帮扶联结渠道,最终带动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同时,人民银行凉山支行与凉山州民宗委合作,引导再贷款投向,为凉山州内符合贷款条件的5家“十三五”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简化放款流程,提高金融扶贫效率。四川通过强化货币政策资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运用扶贫、支农再贷款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各商业银行也积极深入扶贫一线,引导扶贫贷款投向,加大投放力度,有效带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帮扶贫困户自主脱贫。

3.山东:“信用评定+信用互助”模式建设农村信用体系

山东青州市积极探索Ж“信用评定+信用互助”的新型模式,并推出了相关的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该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一方面,为符合条件的社员提供互助性信用合作平台,服务于合作社的生产流通;另一方面,构建高效完善的合作社信用评级机制,制定统一科学的农户信用评级标准,逐步建立起针对合作社与农户的信用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及时更新、专项评级,并在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推广普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社的担保、由托管银行进行整体授信、为农民分户发放低息贷款,有效满足了农户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

4.┆:“信贷+”模式开展扶贫金融产品创新

在金融扶贫攻坚行动中,甘肃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工作机制、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推出了四种新型“信贷+”金融扶贫模式,成了全国金融扶贫的典型样本。模式一:“信贷+产品创新”。基于“供给领先型”扶贫理念,甘肃省扶贫金融机构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创新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模式二:“信贷+大众创业”。基于“需求追随型”扶贫理念,甘肃省金融机构为满足当地农户和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和创业需求,来设计新型金融产品服务,助推贫困户脱贫增收。模式三:“信贷+互联网金融”。金融机构借助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利用互联网的高效率渠道,提高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易得性。互联网金融的普惠特征则降低农户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模式四:“信贷+新型城镇化”。甘肃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改善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发展、扶持特色产业提供了大力支持。具有甘肃特色的4种“信贷+”新型扶贫模式各有所长,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升了金融产业扶贫的成效。(www.daowen.com)

5.陕西:探索多元化资本市场扶贫模式

近年来,陕西致力于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基建扶贫实现脱贫增收,在贫困地区积极投资建厂,招商引资。其中,金融市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17年起,陕西省内3家证券公司、3家期货公司以及47家上市企业,以各类方式帮扶了3800余户贫困家庭,覆盖全省16个县区,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精准扶贫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了资本市场的“帮教”和“造血”作用。尤其是上市公司中的盘龙药业、陕西煤业、凯撒旅游、西部证券等企业,作为陕西省证券产业扶贫的典范,在推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岗位,提升了农民收入。

除了股票市场之外,陕西省还充分利用了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11月2日,“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2017年第一期扶贫中期票据”成功发行。作为陕西省首只扶贫债券,注册金额50亿元,首期发行20亿元,利率5.0%,期限5年。该基金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建设17条覆盖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的高速公路,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环境,为脱贫攻坚打下扎实的基础。2018年8月2日,“产业扶贫企业专区”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正式上线,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平台和资源通道。2019年,陕西省推出的苹果期货项目,为苹果种植户规避了价格下跌风险,将产业扶贫推向纵深。

6.河南:银保融合风控举措保障扶贫可持续

近年来,在金融机构的扶贫攻坚的工作中,存在着合力不强、服务衔接不畅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单一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及辐射范围有限。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南省创新性地提Ж“银行十保险”合作扶贫的思路,多角度强化了风险防控,形成了可持续的长效扶贫机制。

在银行扶贫方面,河南省大力加强了扶贫贷款的风险防控。具体来说,对于即将到期的扶贫贷款,要及时预警;对于已经逾期的扶贫贷款,要密切监测。河南省建立了切实可行的风控机制,针对扶贫贷款集中到期这一棘手问题,提早部署了相关的处置、续贷和展期工作。河南省内的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等主要扶贫金融机构建立了尽职免责机制和无还本续贷机制,减轻了扶贫机构压力,化解了扶贫贷款风险,也保障了已有的扶贫成效。

在扶贫保险方面,河南推出了“三保一助”4种产品,即脱贫保、就业扶贫保、脱贫融资保和行业捐助,有效满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避险需求。具体而言,脱贫保包括↙ 策性农业保险、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农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农户商业健康保险等;就业扶贫保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如保险宣传员、保险协保员等,为贫困户创造了持续的收入来源,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脱贫融资保包括“政融保”产业扶贫项目和“政银保”贷款增信项目,解决了扶贫工作中的资金匮乏问题。在行业捐助方面,当地政府引领保险行业为贫困地区捐助··量钱物和各类保险产品,如中国人寿河南分公司为贫困人口和扶贫工作人员捐赠了883亿元的保障,中邮保险河南分公司为贫困人口提供了142亿元的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保额等。此举进一步巩固了行业扶贫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