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长效机制实践模式

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长效机制实践模式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总体思路及理论模式,并结合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实际,构建了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长效的八大实践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稳定投入保障机制。内生动力不足是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长效机制实践模式

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政策明确要求:要坚持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持扶贫同扶智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坚持脱贫攻坚与锤炼作风、锻炼队伍相统一,坚持调动全社会扶贫的积极性支持倾斜,以及广西对深度贫困地区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政策支撑保障,决战“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决策部署。按照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总体思路及理论模式,并结合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实际,构建了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长效的八大实践机制。

1.统筹谋划,构建稳定脱贫政府统筹机制

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攻坚阶段,各地脱贫攻坚工作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了确保稳定脱贫,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在现有政策文件的基

,出台一系列稳定脱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政策文件,完善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政府统筹机制(详见图6-2)。

图6-2 稳定脱贫政府统筹机制图

一是完善社会资源整合政策机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之间互惠合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

二是完善扶贫资源整合政策对接机制。通过完善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包括结对在内的多种共建模式,为扶贫地区输入脱贫动力。

三是构建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机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设计上本就具有协调性、兼容性,所以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中应该有效对接、无缝衔接。但由于二者在施政对象和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应该有预见性地寻找二者在政策上的对接方式,做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

四是创建区块链精准扶贫管理平台。引入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开放透明”等特征,以及“共识”“防篡改”“共监管”“可追溯”等原生机制,提高扶贫工作中扶贫对象识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绩效考核的精准性,创新精准扶贫的全过程管理机制、监管问责机制以及多方合作机制,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稳步、高效实施。

2.县域经济带动,构建产业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调研数据显示,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现有产业大体分为3种情况:一是资源型优势特色产业,二是东部转移产业,三是农民企业家回乡创业产业。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详见图6-3)。

图6-3 产业脱贫长效机制图

一是精准把脉深度贫困地区的优势特色资源。在自治区政府出台的相应产业脱贫政策指导下,由各级政府在相关专家的配合下,精准把脉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的优势特色资源,在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合理布局优势特色产业并引导形成规模,使得有优势特色资源的区域的脱贫拥有稳定长效的特色产业做支撑。如巴马健康旅游产业、ī 桑蚕和马山羊等生态种养产业;精准把脉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可以和需要承接的产业,千万不要盲目引进。

二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深度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中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依靠县域经济带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的稳定发展,为深度贫困地区提供稳定长效的就业机会,为贫困户提供稳定长效的经济收入。积极推广学习忻城县县城工业园区企业带头引导乡(镇)发展扶贫车间的工厂和以乡(镇)车间带头辐射到村、户进行生产的县域经济带动模式等。

三是加强引入或培育,做长产业链。在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广渠道招商引资,积极进行优势资源间的行业对接和平台对接,引入或培育高质量的规模龙头企业,带领相关产业稳定长效发展,做大做强做精做全相关产业,充分带动就业。

四是创新管理模式。以土地等各类有效资源入股的形式(破解贫困户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等瓶颈),推动土地流转(特别是旅游和种养产业需要大规模的土地资源),灵活管理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贫困区人力资源特别是贫困户进行灵活管理。

3.激发内生动力,构建教育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基本上处于广西信息闭塞的大石山区,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接受能力差,无过硬的技能,内生能力较弱,外出打工工作不稳定且收入较低,自我发展能力有限。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加强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提升,构建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详见图6-4)。

图6-4 教育脱贫长效机制图

一是树立正确的读书思想理念。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的家庭和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易受“读书无用”观念的影响,辍学率较高。应该从整个社会出发,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对学习好的孩子和家庭加大物资方面的奖励力度,树立读书榜样,破除安于贫困的思想,营造勤劳致富的风貌。

二是建立健全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稳定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各级教育尤其是中高职教育的资源供给,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进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切实提高深度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调研数据显示: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因学致贫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因学致贫的占比较大,一直保持在20%左右,所以要针对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小孩上学致贫的贫困户,通过各类助学机制稳定脱贫。第一是在现有各类助学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精准识别成立各种类型的助学基金保险,满足学习求学的需要,确保降低贫困户孩子的求学负担。比如延长希望工程功能(成立希望助学基金)。第二是建立因学致贫数据库,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形成全球范围的助学帮扶网络。第三是建立健全的助教基金长效机制,确保各类助教基金长效运行。

三是建立健全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内生动力不足是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内生动力不足而致贫的占比一直保持在1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许多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够或缺乏过硬的技能,谋生能力不强。因此一要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家庭学校教育之间的畅通机制;二要建立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机制,增强职业教育的精准性,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提升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4.打造美丽乡村,构建生态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广西石漠化的大石山区,调研显示:第一,石山面积占整个深度贫困地区面积的90%以上,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耕地资源缺乏的严重区域,很多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大多都是从石头缝里开掘出的东一块西一块的“望天地”。第二,水资源缺乏。如南宁市马山县一些贫困村基本望天用水、产业用水奇缺、季节性缺水严重,贫困村504个屯,有231个屯缺水严重。因此,要打造美丽乡村,构建生态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详见图6-5)。

图6-5 生态脱贫长效机制图

一是要构建针对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的生态维护机制,避免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情况重现。首先是合理规划易地搬迁种养区,让易地搬迁居民合理种植蔬菜,合理养殖家禽,维护好易地搬迁安置小区良好生态环境;其次是合理规划并建设安置小区绿化区域,让易地搬迁居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

二是加大对没有易地搬迁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优先安排深度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加强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的保护治理,开发增设生态公益岗位护林员、草营员等),增加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的务工收入。

三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依托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引入“碳普惠”机制,构建“林业碳汇+精准扶贫”“扶贫光伏碳减排十精准扶贫”“户用沼气碳减排十精准扶贫”等碳普惠生态扶贫新模式,建立基于碳市场的生态补偿扶贫的长效机制。

5.“买卖双赢”,构建消费脱贫长效机制

从扶贫经验来看,“直接给钱”式的扶贫,只能解决眼前问题,不能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要充分发挥深度贫困地区“绿色、生态”的优势,大力发展消费脱贫(消费脱贫长效机制详见图6-6)。

图6-6 消费脱贫长效机制图(www.daowen.com)

一是灌输“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由于特殊地理位置,“绿色、生态”的优势非常明显,要充分利用生态、长寿、富硒等优势资源,大力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通过提升深度贫困地区产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价格,促进贫困户有效长效增收。

二是大力加强电商建设,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大力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物流环境,推进农产品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通深度贫困地区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

6.消灭相对贫困,构建精准兜底脱贫长效机制

调研数据显示: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因健康、伤残致贫的占比比较高,基本保持在50%左右,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难以自身脱贫,需要兜底保障。针对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实际,构建精准兜底脱贫长效机制(详见图6-7)。

图6-7 精准兜底脱贫长效机制图

一是成立专项兜底保障基金。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成立专项兜底保障基金,对因健康或伤残等原因而不能够恢复劳动能力的个人或家庭实施兜底脱贫。

二是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合理提升农村医保额度(特别是贫困户的医保额度),除基本医疗保险外,还应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叠加保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贫困户就医压力

三是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提高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保健水平至关重要,切实加强医疗资源供给向贫困地区倾斜,提升乡镇、社区医疗实力,解决农村就地就医困难的问题。

7.精准“防返防增”,构建防返贫长效机制

通过全面识别返贫原因和因素,从预警、救助和联动等几个方面构建防返贫长效机制(详见图6-8)。

图6-8 精准防返贫长效机制图

(1)创设精准防返贫保险。

聚焦因病、因学、因灾3个易致贫返贫原因,聚焦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制定出台《精准防返贫工作实施方案》,创设精准防返贫保险,精准划定防返贫保障线,采取更加精准的措施防止新增贫困人口和已脱贫人口返贫。

一是精准聚焦关注特殊人群。非贫户因患大病、读大学、遭意外等导致家庭收入锐减而致贫的人群,以及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户,但因家庭成员发生大病、子女考上大学或遭遇车祸、火灾等情况导致收入不稳定而返贫的人群。

二是及时创设救助金。对于因病、因学、因灾而易致贫返贫的重点人群,成立精准防返贫服务中心,安排专项资金创设“精准防返贫救助金”,保障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防贫保障线。

三是坚持精准划定防贫保障线。组织扶贫、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教育、交警等部门,针对国扶系统中收入连续下降的脱贫户数据及各乡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防贫保障线,凡低于“防贫保障线”的均纳入防贫监控范围。

(2)全面启动近贫预警。

全面掌握农户因病、因学、因灾情况,及时给予救助,防止新增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返贫,全面启动防贫预警,通过国扶系统大数据筛查、“回头看”深度排查、网格化全面排查等3种方式,对农村所有非贫户、脱贫户进行排查,将存在致贫返贫隐患的农户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并实施定向跟踪。

(3)四方联动,精准落实防贫救助。

实行县、乡、村及保险公司四方联动,从近贫预警到防贫救助金发放全过程,做到不错、不漏,精准落实防贫救助金。

(4)“一户一策”精准帮扶。

坚持物质帮扶“输血”和精神激励“造血”一起抓,针对农户不同的致贫返贫潜在因素,并结合各户劳动力情况、发展意愿等制定“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筑牢防增、防返的防线。

8.压实基层党建,构建组织保障长效机制

脱贫攻坚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党性。因此,通过精选第一书记,选优配强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构建组织保障长效机制(详见图6-9),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稳定脱贫的组织保障。

图6-9 组织保障长效机制图

一是建立支部引领机制。明确第一书记为总队长,统筹整合实施国家和省市县扶贫项目、资金、政策,实施精准帮扶;推行“支部+”稳定脱贫模式,让支部成为引领脱贫攻坚的“火车头”。

二是建立党员带动机制。建立“党员大户十贫困户”帮扶机制,推行党员创业带富行动,构建基层党建云平台,动员各界党员开展帮扶活动。

三是建立区域党组织深度融合机制。统编区域规划,联建基础设施、共育特色产业,建立“强村+弱村”“富村十穷村”的联合党总支试点工程,促进区域党组织深度融合。

四是建立健全以稳定脱贫为导向的考核保障机制。把稳定脱贫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和季度点评内容,合理提升考核权重;树立风向标,提拔重用在脱贫攻坚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加大问责力度,出台并落实《脱贫攻坚问责办法》,实行第一书记召回制度,对违纪违规行为严肃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