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紧抓组织建设,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一是紧抓组织领导体系建设。设区市领导挂点深度贫困县,主要领导联系极度贫困县;深度贫困县分管扶贫工作的县级领导不分管其他工作。组织部门抓紧建设,采用党建促脱贫、纪实考察等坚持严管与宽爱相结合的原则管理第一书记,选准配强村级党支部书记,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农村优秀人才选任深度贫困村新一届村“两委”成员,成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火车头。调研资料显示: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村)的第一书记都是从资源较好的单位选派过来的,第一书记素质比较全面,办事能力较强。
二是强化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开展星级化管理、“村党支部建设年”、村干部轮训和农村党员大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
三是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变相侵吞等问题。
四是大力宣传扶贫政策引导群众。全面开展“感党恩·争脱贫——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活动,通过大力宣传扶贫政策,落实“八个一”举措。以精准识别、退出为契机,在群众议、村委评、乡镇核的基础上,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引导群众积极响应党的脱贫号召,激发争先脱贫的内生动力。
2.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破解民生资源瓶颈
一是全力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对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较大环境制约。2016年以来,广西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积极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大力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到2018年底基本实现了交通路网的“村村通”和“屯屯通”,使得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面貌大为改观。
二是大力加强饮水工程建设。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水资源缺乏,许多贫困村基本望天用水,产业用水奇缺,季节性缺水严重。脱贫攻坚任务实施以来,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积极勘探水源点,打好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歼灭战和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会战,巩固受益人口57.9万,解决2.79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9年上半年,饮水安全战役项目投资完成率56.9%,开工工程2507个、完工837个,解决了6022名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3.加大精准识别力度,严格落实扶贫精准
一是扶持对象精准。严格按照贫困县脱贫标准开展脱贫认定工作,精准确定所有符合标准的贫困村、贫困户,做好贫困建档立卡工作。
二是资金使用精准。确保专款专用,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对虚报贫困村情况的行为严格追究相关责任。(www.daowen.com)
三是项目安排精准。通过扶贫工作组对扶贫对象进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脱贫项目计划,再上报县级政府部门审批同意的工作切实落实到位。
4.狠抓产业脱贫,增加贫困户收入
一是搞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各贫困村都ī 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下大力气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通过能人示范带动村民致富。调研资料显示,所有被调研的贫困村,都ī 自身资源,成立了村民合作社,其中主要有养猪、养羊、养牛、养蚕等合作社,合作社贫困户覆盖率逐年上升,覆盖率高的村达到60%以上。如马山县里当瑶族乡龙桂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罗文权,成立了马山县里当乡鸿丰生态山羊专业合作社,黑山羊养殖示范成功后,与50户贫困户签订入股协议,合作养殖黑山羊200只,约定按5∶5进行收益分成,实现稳定收入,部分贫困群众2017年顺利脱贫。
二是坚持示范引领,带动特色种养产业规模化发展。长期以来,广西深度贫困地区没有规模种养产业基地,农民以自产自给为主,农业效益低下。为从根本上保障贫困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按照“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长短结合,种养兼顾;群众增收,集体壮大”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工程。注重培育种养产业经营主体,通过引导建设种养合作社,引进农业企业,建立“合作社(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打造了一批高效种养示范项目,吸引贫困群众入社,取得稳定收益。
三是抓好贫困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借贷、合作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少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集体经济收入高的贫困村达到3万元以上,多数贫困村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超过10万元。广西深度贫困村根据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和扶持专业合作社建设。调研马山县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马山县已成立了45个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深度贫困村合作社“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其中龙那村成立了9个合作社,龙开村合作社贫困户覆盖率高达60%以上;充分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入股种养专业合作社,按照入股资金的6%、8%或更多比例参与分红,实现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比如北屏村投入150万元入股或借贷企业或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已获得收益40971.38元。
5.改革创新,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一是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为解决居住在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发展空间问题,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紧紧围绕“搬离穷窝、斩断穷根、持续发展、共圆小康”的目标,严格落实安置点包点领导干部责任制,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实行包建设进度、包工程质量、包资金管理、包搬迁入住、包后续产业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包考核验收。一包到底,全责落实,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是对于不愿搬迁的村屯,加大政策倾斜支持。注重构建深度贫困村扶贫开发的大格局,动员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对于不愿搬迁的村屯,加大政策倾斜支持,特别是针对深度贫困村居住分散,不足20户的村屯,要调整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安排在20户以上村屯的做法,确保项目在小村屯落地。在深度贫困村开展生态、产业、教育、就业、金融、搬迁、项目、社会、保障等十大扶贫工作,形成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三是建立健全社会扶贫机制。鼓励返乡农民工、当地经济能人参与产业开发,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发动后盾单位、爱心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共建”,全面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