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重大抓手的工作经验
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极重的省区之一,截至2019年,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还有935个深度贫困村、36.4万贫困人口。四川省注重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确保脱贫质量、防止脱贫后再度返贫的重要路径。其2019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的意见》就如何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45个深度贫困县,提出了一系列由省级层面统筹谋划的重大抓手工程。文件提出,针对彝区、藏区深度贫困地区,实施推进住房、产业、基础设施等“七大攻坚行动”,并将已摘帽的贫困县优先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支持范围。同时,还以大抓手、高奖补的方式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办法,每年评定10个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50个先进乡镇和500个示范村,分别给予6000万元、500万元和6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通过实施重大抓手工程,充分发挥了重大工程项目的牵引作用和考评机制的奖励激发作用,2019年四川省农业农村工作和经济形势“稳、快、进”,乡村振兴考评预申报先进县23个、先进乡镇100个、示范村1000个,申报参评数比奖励数多50%,有效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建、兴、赶、超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2.贵州省:产业革命的路径经验
2018年以来,贵州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党政主抓、聚焦脱贫攻坚、创新制度机制、突出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在优化产业选择上,贵州省立足自身92.5%的面积为丘陵和山地的土地条件,推广种植适宜在荒山坡地上生长的茶树、果树、木本中药材、刺梨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彻底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传统低效粗放的发展方式,在农村普遍推广“龙头企业十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使贫困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参与劳动获得薪金、入股分红获得股金等,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同时,将合作社使用的财政扶贫资金和龙头企业所需要的银行贷款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在推动产业兴旺上,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互助合作,有效整合村集体和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贵州省通过大力实施产业革命,产业选择从低效作物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交易模式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小农户从单家独户到产业发展共同体并向大市场高效融合,实现了农业产业的结构优化、规模升级、全面提质,带动了农村变革、农业兴旺、农民致富。(www.daowen.com)
3.广西乐业县:统筹推进的路径创新
贫困地区的乡村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短板。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推进,以变方式、变身份、变动力的“三变”路径,精准施策、综合发力,有效破解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困局。一是变方式,以“五个一”破解集体经济空、窄、小之困。通过构建“一村一门面”“一村一基地”“一村一公司”“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的“五个一”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统筹活转县域内城和乡的资源,用活闲置资产和赋闲农村劳力,整合分散的扶贫资金、集体资金和乡村产业,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单一化的瓶颈,实现了政府造血到乡村产业长期输血的有机融合。二是变身份,以“职业化”破解集体组织虚、散、弱之困。乐业县着力从转变村干部身份性质方面破题,探索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模式,以“职业化”优化农村“头雁”队伍和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探索推行竞聘社会化、岗位公职化、报酬工薪化、管理规范化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破除了制约乡村人才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障碍藩篱,建立了责、权、利相结合以及绩、奖、惩相统一的村干部队伍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了村集体组织凝聚引领农民群众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核心作用。三是变动力,以“五面红旗”破解集体主体“等、靠、要”之困。乐业县巧妙应对集体主体等资金、靠上级、要项目的依赖思想的困局,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争创五旗”活动为创新载体,深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源,有效激发了村“两委”和农民群众等集体主体的能动作用,促进村集体形成比学赶超的发展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