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华侨华人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华侨华人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侨资引入是福建农村改革开放的重要催化剂之一华侨华人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自此,福建华侨华人在侨乡的投资进入发展时期,侨资成为了侨乡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不同住在国的华侨华人一方面依据自身业务专长对福建的投资行业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依据福建各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选择。这一理论有力地解释了海外华侨华人倾向于把侨乡作为重点投资地区的原因。

华侨华人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国际移民现象呈现前所未有的规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外交往日益频繁,中国移民在国际移民潮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向海外移民的速度骤然加快,兴起了新一轮跨国移民潮,跨国移民与侨乡的联系愈发紧密。侨资的引入不仅弥补了三农资本的不足,增加了侨乡农民就业机会,而且提高了侨乡财政和税收收入,促进了侨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华侨华人投资对于带动外资进入中国侨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侨资引入是福建农村改革开放的重要催化剂之一

华侨华人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福建针对华侨华人自愿在国内投资的情况开展引资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政府主要引导华侨华人将资金投放于国营的华侨投资公司银行,由地方财政部门统一掌握调配。在侨资企业[66]进入侨乡初期,投资户数激增,投资数额迅速增长,在充裕物质供应、改善人民生活、繁荣侨乡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1957年8月国务院对华侨华人投资提出优待办法,即华侨华人投资于国营投资公司的优待办法。该方案有力地体现了国家对华侨投资的关怀和照顾,促进了华侨华人对侨乡的投资。据有关部门统计,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成立后的13年内,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投资户数达11 000户,投资总额7000多万元,投资金额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华侨投资在福建工业金额的3倍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华侨投资工业金额约2000万元来算)。[67]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根据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和华侨的愿望,先后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福清、仙游、晋江、南安、永春、龙岩等27个市、县侨乡新建和扩建40多个工矿企业。这些侨资企业主要通过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以投资传统的工农业为主,且行业范围较窄,比较著名的企业包括福州造纸厂、福州玻璃厂、福州罐头厂、泉州糖厂、源和堂食品厂、永春化肥厂、福清糖厂、福清油厂、同安油厂、厦门罐头厂、厦门感光化学厂、厦门侨星化工厂、漳州罐头厂、龙岩发电厂等。[68]这些工矿企业的兴建和扩建在促进福建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福建大规模引进侨资是从1978年开始的。自此,福建华侨华人在侨乡的投资进入发展时期,侨资成为了侨乡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此时,侨资企业占三资企业的比例有增长态势,侨属企业的投资总额逐年增加,且投资的行业更加精细化。华侨华人主要通过侨眷、侨属,把自己在海外的积蓄投资于侨乡的餐饮皮革服装、五金制造、食品加工、塑料制品、家具工艺美术等一些能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资源型”项目。此类侨属企业大多“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找场地,自产自销,自负盈亏,自我管理”。[69]

表3-5 侨资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下侨乡产业的发展

续上表

资料来源:作者通过整理文献得到。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加大,政府积极引资,以及海外华人经济实力增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华侨华人资本开始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侨乡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产值的增加,侨资企业已初具规模,为国家创造的税收收入和外汇收入成倍增长,成为促进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侨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商品,而且带来了商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根据福建省侨办的数据,福建的外资主体为侨资,侨资甚至占到外资的80%左右。以东南亚为例,东南亚华商资本的分布并不均衡,其中第一产业占比9.3%,第二产业占比34.88%,第三产业占比76.74%,如表3-6所示。不同住在国的华侨华人一方面依据自身业务专长对福建的投资行业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依据福建各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选择。东南亚华商资本涉及服务行业的业务较广,但分布不平衡,房地产业金融业所占比例较大。表3-6的86家公司中,行业涉及金融的有32家,房地产29家,酒店、休闲、娱乐、医疗16家,分别或多项涉及以上行业的有57家,占比66.28%;其中包括13家综合企业。随着华商经营领域的不断拓展,部分华商已转向对地产、物流、跨境电商、中介、法律、金融、酒店等多个行业的投资。

表3-6 2014年“全球华商1000”中东南亚华商行业/产业分布

续上表

资料来源:根据《亚洲周刊》(2014年1月26日)“全球华商1000”整理。(www.daowen.com)

国际投资理论提出“文化共识”,认为投资方与受资方或受资方地区在语言、习俗、伦理等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共通的地方越多,投资行为就越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是说文化的一致性有利于促进投资。这一理论有力地解释了海外华侨华人倾向于把侨乡作为重点投资地区的原因。当双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偏好一致或相近时,更倾向于将对方界定为朋友而采取合作的态度。因此,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国内企业与海外华商网络更容易采取互利行为,也就更容易达成合作。[70]

(二)华侨华人是福建商品走向世界桥梁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经济发展层次较低,家庭工业资金少,设备简单,只能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小商品,商品行销网络也以国内市场为主。随着侨资企业初具规模,华侨华人投资已经从传统的餐饮业、服装加工业向国际贸易、高科技行业发展。华侨华人既熟悉国内货源网络,又在国外生活多年,洞悉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两方面的优势促使他们把福建产品推向世界。福建华侨华人在海外开设贸易公司数量的急骤增加,大都以中国小商品为主要货源,在福建组织货源,既带动了侨乡本地产品的出口,也带动了以农业为传统产业的侨乡经济转轨。

当前,福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企业共建的国际营销网络,是福建产品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福建产业的主要特点是小商品、大市场,即以面向广大消费者的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业为主,产品和服务总量巨大,销售方式主要是大型贸易批发集散地为主,利用人口的流动性编织起流通网络,构筑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渠道。

(三)减轻了侨乡剩余劳动力压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侨资企业的大量引入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农村人口的大量就业不仅解决了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拓宽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而且增加了在家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有利于土地合理流转和效益农业的规模开发,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村人口的减少,减轻了生态压力,改善了农村生态条件,有利于退耕还林、退屋还林,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侨乡劳动力、地价低廉,生产成本低,以及侨乡针对华侨华人的优惠政策等优势,促进了侨乡经济迅速发展。华侨华人成为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为侨乡经济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信息,也使侨乡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侨乡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接轨;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互补优势,使侨乡的优势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从而推动侨乡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五)提供发展动力,推动侨乡由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型

海外华侨华人的商业启蒙和市场启动对福建侨乡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福建侨资企业已逐步跨出早期规模小、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的传统行业,向高新科技、第三产业和自主研发的新兴产业转型,创建了大批高科技企业和生产绿色产品、进入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海外华侨华人凭借特有的全球华商网络和驾驭市场的经验,在国内开放政策吸引下,早期创办“三来一补”的加工工业,然后不断传导、渗透、蔓延、扩展、普及、帮助和影响侨乡企业家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把市场观念和意识传播到了侨乡,引导和传授同胞运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把诚实信用、讲究契约经营、重视产品质量等先进理念带回侨乡,在福建起到榜样和先锋的作用,为侨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平稳过渡转轨做出了贡献。他们积极探索,带动和促进了一批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的悄然兴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