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按劳动者的性质大致可分为务农、务工、个体经营三种。“务农”群体整体年龄偏大,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以传统农业为生,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思想相对守旧,基本安于现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一方面,他们拥有的生产要素很少,加上农业基础条件差,抗灾害能力弱,很难保证有好收成;另一方面,若农产品不能与市场有效衔接,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因此,这个群体收入低、生活条件差,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致富压力大。“务工”群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以青壮年为主,大部分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有较强的创收欲望,但由于劳动力廉价,外出打工时间短、季节性强,收入难以持续,且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虽然生活相对宽裕,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从表3-2和表3-3可以看出,2006—2016年,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比例减少,导致乡村劳动力资源与乡村从业人员比例逐渐增大,临时劳动力或乡村老龄化人数不断增加。个体经营者是“三农”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一定文化程度,有能力从事经商、运输、加工、种养殖等经济活动,收入较稳定,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受农村软环境和硬环境的限制,市场发育不成熟,个体经营基本处于小打小闹、保本微利状态。这部分人群数量有限,经营收入占比不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这部分人群往往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或向城区转移,农村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往往被划归城区,留在广褒农村的大都是老人、儿童等留守人员,出现“空壳村”现象,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女性化和低质化趋向,造成部分农田抛荒,影响农业生产,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表3-2 福建农村劳动力情况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2016年福建统计年鉴》和《2017年福建统计年鉴》。(www.daowen.com)
表3-3 2006年和2016年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第二次(2008)和第三次(2018)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