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侨乡受到华侨华人大量投资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侨乡受到华侨华人大量投资考察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福建华侨华人投资对促进福建的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华侨华人率先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了解内地情况,考察投资环境,最先开始与福建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1990年,福建华侨华人投资额仅达到20 301.4万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侨乡受到华侨华人大量投资考察

与其他海外华商一样,众多闽籍华商也把回国发展作为重要战略。闽籍海外华商和国际闽商一起,经过改革开放的锤炼,成为中国经济舞台上最活跃的商帮之一。以投资福建为例,据统计,海外闽籍乡亲在闽兴办的侨资企业已近3万家,侨资已是福建引进外资的主体,侨资企业已经成为福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至2012年底,福建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857.53亿美元,其中侨资占76.21%。[26]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旅外侨胞与国内乡亲的联系也日益频繁起来。邓小平曾多次指出:“我们现在搞经济建设,门路要多一些,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人也可以回来办厂。”[27]“我们欢迎海外华侨华人都回来走走,一是了解我们国家;二是看看有什么事情可以参与,可以尽力。”[28]在邓小平侨务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海外侨胞投资的政策,加上中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海外侨胞纷纷到国内投资,形成了投资热潮。1979—1993年,福建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合同9187项,合同外资金额130亿美元,实际到资36亿美元,其中来自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占60%多,台湾约占1/4。投资地区遍及全省60多个市、县,投资领域包括轻工业、电子、机械、化工冶金建材能源交通、房地产、商业、宾馆、林业、水产、旅游等行业。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近两位数的增长率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侨乡地区比其他地区保持了更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率。随着海外关系的恢复,侨乡充分显示了其极大的经济活力,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并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佳中介区域之一。所谓最佳中介区域,是指那些最易接受国际经济、技术、金融、贸易、信息等多方面的辐射,又能将其传递到后方区域的前沿地带。我国在加入亚太经济高速增长行列时,首先走向国际市场和接受国际市场辐射的是东南沿海侨乡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国外和国内的各种经济力量在这里聚集、展开,使原来的中介区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贸易中心,进而成为经济增长中心,最终促使整个地区率先实现经济起飞。

1.华侨华人投资福建的四个阶段

1979—2015年,华侨华人对福建投资整体上呈上升态势,且自1993年后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率达到67.18%。1999年和2007年前后出现两次增速减缓甚至下降的趋势。1998—2001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2010年美国“金融风暴”这两次金融危机导致华侨华人对福建投资的增长速度出现略微下降或平缓态势,年均增速分别为-1.64%和3.32%。

图1-1 1979—2015年华侨华人对福建的投资变化趋势图[29]

(1)福建华侨华人投资增长前的滑行阶段(1979—1990年)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在经历了漫长的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后,经济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资本严重匮乏。此时,福建华侨华人投资对促进福建的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海外华侨华人对我国开放政策的持续性仍有疑虑,对福建的投资环境、生产能力很不了解。一些华侨华人率先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了解内地情况,考察投资环境,最先开始与福建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他们往往是自己家乡的最早投资者,起着带头示范作用。1987年4月,榕籍侨领林先生回乡省亲考察,家乡的落后面貌深深震撼了他。出于深厚的桑梓之情,他向福清市领导提议,由福清籍旅外乡亲投资筹办工业区。同年6月,由旅外乡亲投资的冠源轻工业制品有限公司率先在这里落户,起了带头示范作用。榕籍乡亲还主动投资于基础建设,修建了渔溪融侨集装箱码头,修建福清至宏路的一级公路,解决交通运输困难问题;投资兴建融侨大酒店,解决外商来融的住宿问题,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筑巢引凤。正是他们的以侨引外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融侨工业区的发展。1992年,融侨工业区扩大并升级为国家级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福清乃至福建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1978年11月,祖籍福清的陈先生到厦门领取了第一号外资企业营业执照,创办了湖里工业区第一家外资企业——厦门印华地砖厂有限公司。“印华”与有关部门联系、商讨、协调、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后来者铺垫了道路,树立了样板。“印华”创立的顺利,也使一些观望、犹豫的外商信心大增,纷纷跟进。

此外,就福建省而言,各级政府,尤其是重点侨乡,大力宣传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省政府还专门颁布了《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的补充规定》,成立省人大侨务委员会负责有关侨务事宜的研究、审议和拟定工作,复办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负责吸收侨商投资,还成立外贸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侨商投资行为。随着1984年福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和马尾被确定为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侨商来福建投资办企业的项目和投资额大增。[30]据统计,1979—1990年,福建华侨华人投资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0%,达到177.95%。但由于福建吸引侨资的软硬环境尚处于初创阶段,该阶段的年均投资额仅占1979—2015年的年均投资额的1.80%,因此,实际利用侨资并不多。1990年,福建华侨华人投资额仅达到20 301.4万美元。

(2)福建华侨华人投资增长的起步阶段(1991—2001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把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和保护华侨投资法规的着力点放在营造投资环境上,不断改善外资特别是侨商的投资环境。这11年间,福建华侨华人投资的年均投资额占1979—2015年年均投资额的69.02%,与1979—1990年的1.80%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资企业是外商参与投资的三种形式外资企业的简称,即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早期中外合作企业是三资企业的主要形式,例如1987年晋江三资企业实际投产数为60家,其中中外合作企业51家,占85%;中外合资企业9家,占15%。随着外商对当地投资环境的逐渐熟悉,以及为了经营和管理上的方便,中外合资企业及独资企业数迅速增加。到1997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2330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1265家,占54.3%;中外合资企业864家,占37.1%;中外合作企业201家,占8.6%。[31]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外合作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大多与乡镇企业嫁接。其中许多企业实际上是侨居在外的家庭成员与留居国内的家庭成员合办的,一个企业往往由父亲在国内任总经理、长子在海外任董事长、次子在国内任营业部主任,成为“三资”企业。一些企业的资金可能全部来自海外,中方只是名义上出资。一般来说,中方参与投资的比例不超过30%,其中不少还以国内原有的厂房、设备折价入股。

90年代以后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国内不少发展较快的企业邀约海外并无资金的亲属、朋友入伙,组成中外合作和中外合资企业,实际上“外商”占的是空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国内企业转变为“三资”企业。

表1-12 晋江市外资来源(1997年末累计数)

续上表

转引自俞云平:《侨(外)商投资企业在晋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载庄国土主编《中国侨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表1-13 晋江市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概况

续上表

转引自俞云平:《侨(外)商投资企业在晋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载庄国土主编《中国侨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3页。

(3)福建华侨华人投资总量的“稳步增长阶段”(2002—2008年)

2004年,中央政府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再次申明侨汇是归侨、侨眷的合法收入,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福建省人民政府也在同年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闽商大会,并在会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极大调动了广大闽籍海外华商回乡投资的积极性。

在实际工作中,侨务部门不断实现为侨资企业服务方式的创新,组织开展“百家侨资企业树形象工程”活动,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在全国首次举办侨资企业文化节,有力促进了跨国公司和华侨华人知名企业在福建的发展。2002—2008年,福建华侨华人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4.49%,增长水平明显低于1991—2001年的34.55%,但该阶段的年均投资额占1979—2015年的年均投资额的135.55%,与1991—2002年的69.02%相比,有了显著提高。[32]

随着国内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广大闽籍海外华商的爱国爱乡情结又一次激发了他们回国内投资发展的热情。他们在不同场合谈及为什么回国发展时,“爱国爱乡”几乎是共同的原因。2004年5月,马来西亚五杰集团董事长颜清文先生在宁德招商节上表示:“我的祖籍在宁德古田,这是我第三次到宁德,宁德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此次刚刚参加了首届世界闽商大会,又赶回家乡参加宁德招商节,我的感触是乡情浓,商机更浓!这次我准备把好的项目带回到马来西亚进行推介,为家乡的建设尽一份力!”

(4)福建华侨华人投资总量的飞速增长阶段(2009年至今)

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就强调“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党对华侨华人在国内权益的关注增强了华侨华人对福建投资的信心。这几年间福建华侨华人投资的年均投资额占1979—2015年年均投资额的258.79%,与2002—2008年的135.55%相比有了显著提高,但该阶段的年均增长率仅为5.85%,增长水平明显低于1991—2001年14.49%的水平。[33]

表1-14 福建华侨华人的投资历程(1979年至今)(www.daowen.com)

据统计,1979—2007年福建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41 665个,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223.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740.19亿美元。其中,来自海外华侨华人的资金约占75%,在福建省的一些重点侨乡,如泉州晋江等地,海外华侨和外籍华人占的比例更大,有的高达80%—90%。[34]以福州为例,截至2012年底,福州共有外资企业2000多家,其中70%以上为侨资企业,[35]不乏产值较高的大型侨资企业,其投资者大部分为东南亚的华侨华人。无疑,在一些重点侨乡,侨资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2.华侨华人对福建投资的特点

(1)华侨华人投资地区由沿海侨乡逐渐扩展至内陆地区

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主要是由本地区的外资政策、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原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三个条件决定的。改革开放前,对福建投资的华侨华人主要来自于沿海侨乡,如长乐、福清、连江、晋江等。由于闽东南地区原有的经济文化条件较好,与海外的接触交流密切,侨乡县市多,加上对外开放后享有种种优惠政策,因此外资主要集中在闽东南地区。福州、厦门、泉州三市外资的协议投资额和实际投资额占全省的比例大多在70%以上,漳州、莆田也有一定比例,占15%左右,三明、南平、宁德、龙岩四市在10%以下。[36]在侨乡,海外闽南人多与“三闲”(闲钱、闲房、闲劳动力)相结合,建立“三来一补”企业。海外闽南人所参与创办的“三来一补”企业不仅为外资在福建闯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更为侨乡乃至福建本身的经济起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4—1985年,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福州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闽南经济开发区获批准建立,为海外闽南人的投资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随着新移民数量的增加及其经济实力的增强,华侨华人投资逐渐由沿海地区的老侨乡向内陆地区的新侨乡延伸。以明溪县为例,至2007年7月,明溪县有海外乡亲近1万人,近两年每年外汇约有3000万美元;华侨华人投资达到8840万元,主要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等。近年来,明溪县大力实施回归工程,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华侨华人返乡投资。截至2019年5月,出国人员回乡投资兴业,参与城镇建设、生态旅游、农业综合开发、娱乐、服装加工、水电开发、工业企业、第三产业等经济发展项目50多个,投资总额达10多亿元。2015年匈牙利明溪商会、意大利明溪华侨华人联合会的旅欧乡亲回乡投资8000万元建设欧侨文化广场,建成后将成为明溪地标性广场和欧洲名品一条街。[37]

表1-15 明溪县新华侨华人回乡投资一览表

资料来源:三明市明溪县人民政府,2007年8月,转引自林勇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0年)》,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年,第43-44页。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三明、南平、龙岩三市及宁德市下辖的福安市、福鼎县(今福鼎市)对外开放。龙岩地区利用石灰石和煤灰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外商投资水泥建材业。高先生与当地合资兴办一座年产62万吨的大型水泥厂,总投资达6300万美元,于1992年底动工兴建,被列入省重点项目。旅居海外数十年的范先生,在祖籍宁德市屏南县(今屏南市)长桥乡投资230万元,兴办合资林场,开发1.3万亩荒山,种植混交林。[38]

80年代中期,外资开始对福建服装业、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进行投资,其投资额约占外商投资总额的52.8%。[39]以“鞋城”闻名的莆田县(今莆田市),引进外资先后办起中外合资鞋革企业27家,1991年产值达12.2亿元,1992年共出口创汇1.745亿美元。[40]

进入21世纪初,外商直接投资已从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地区拓展。福州、厦门、泉州三市的外资额已从开放初期占全省总额的85%以上,下降到75%,三明、南平、宁德、龙岩地区的比例则由不到5%上升到近10%。[41]

(2)对福建投资的华侨华人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资产实力雄厚

改革开放前,闽籍华侨华人的95%分布在东南亚各国,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由于这批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商业发展,并已发展成大型的华商企业集中地,且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因此这部分华侨华人对福建的投资较多。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海外华人经济的崛起,企业经营结构日趋多元化,跨国经营也不断扩展。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形势下,随着福建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在福建的投资也迅速增长。如新加坡的丰隆集团、远东机构、置地集团、联合工业集团、大华银行集团,马来西亚的郭氏兄弟集团、云顶集团、丰隆集团,印度尼西亚的三林集团、力宝集团、金光集团,菲律宾的陈永栽企业集团、SM集团等都在福建开展投资活动。根据《福建年鉴》的资料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至1996年底,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来福建投资有2275人次,资金434.822亿元。[42]

改革开放后,福建华侨华人主要流向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发达国家。到21世纪初,除晋江人继续移民菲律宾外,多数移民选择转往其他国家,如福州长乐区、福清市和连江县移民主要移居美国、南非、莱索托、阿根廷和巴西等国,三明市明溪县移民主要移居匈牙利、俄罗斯等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移民范围不断扩大,福建人的海外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但相较其他国家,新华侨华人出国时间不长,正处于创业和积累阶段,实力比较有限,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对福建的投资仍较大。如美国华商的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七成以上的美国华商企业甚至没有雇员;欧洲华商虽然已超过178万,但经营规模仍较小。[43]

印度尼西亚著名华商林文镜在福清老家独资兴建与管理的洪宽工业村是沿侨乡自然村而建的综合性土地成片开发区。1997年底,洪宽工业村的总产值达9亿多元,投资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额达2.8亿美元,企业员工逾1万人。在已批准设厂的60家企业中,只有一家是中外合资企业,其余均为独资企业。[44]

福建省侨办于1998年举办百家侨资企业树形象工程调查,福建省东南亚华商投资的54家样板企业中,新加坡华商投资的有18家,马来西亚华商投资的有11家,菲律宾华商投资的有11家,印度尼西亚华商投资的有14家。1992年前投资的企业有13家,其中投资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7家。1992年后投资的有41家,其中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22家。[45]1992年以来,投资规模明显加大,投资的企业家数也增多。

(3)华侨华人对福建的投资行业相对集中于服务业

不同住在国的华侨华人一方面依据自身业务专长对福建的投资行业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依据福建各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选择。外商在福建的投资以生产性工业为主,一般占50%以上。东南亚华商资本涉及服务行业的业务较广,但分布不平衡,房地产业金融业所占比例较大。另外各行业内部的投资结构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根据俞云平的统计,福建三资企业出口产品中鞋类、服装、塑胶制品等低技术产品占重要地位,反映出外商投资第二产业中,投资少、见效快的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仍占主要地位。[46]同时,欧洲华商的经济实力仍较弱,目前餐饮业、皮革业、服装业、贸易是欧洲华商对福建投资的主要产业。随着不同层次新移民的增加,华人经营的行业正不断开拓,部分华商已转向对地产、物流、跨境电商、中介、法律、金融、酒店等行业的投资。2018年旅泰乡亲张扬在南靖投资5亿元,兴建四季花开休闲精品酒店项目。

(4)华侨华人对福建投资的行业分布特点与福建当前和今后引资的行业选择方向较为契合

福建今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跨越发展,需要加大推动城镇化功能性行业发展的投资。东南亚华商在服务业上的资本优势,尤其是综合型企业对跨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占大比例的行业优势等,有利于福建在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方面引入市场活力,包括金融创新、房地产、医疗保健、职业教育等。

1986年,祖籍泉州市马个乡的香港和昌集团董事主席吴先生在家乡投资1.6亿元,兴办仰昌大学、丽佳种鸭场、金晶良畜有限公司和协昌饲料厂。以先进科技为指导,实行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从丹麦引进良种柏柳鸭,每年繁育3000万只商品鸭,经综合加工后,产品全部出口。其养殖场、综合加工厂和饲料厂均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年产值达3.5亿元,成为当时全省最大的肉食品出口基地。

政府部门和侨资农牧企业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2008年3月开始,国务院侨办和农业部联合启动实施“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活动”(简称“双万活动”),努力将海外侨胞捐助家乡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中来。在“双万活动”中,“万侨”既包括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也包括归侨侨眷和侨务部门;“万村”既包括自然村、行政村,也包括农村乡镇、华侨农场等;“万”字旨在体现“多”,引导千千万万的侨胞都来关心支持农村建设,使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的爱心撒播到农村的千家万户,“万”字还寓意着多层次、多领域;“助”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资金、物资,也可以是技术和智力。

2018年,福州举办“华侨华人项目成果(厦门)专场对接会”,共有12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达45.5亿元,签约项目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健康等多个领域。

表1-16 2014年“全球华商1000”中东南亚华商行业/产业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亚洲周刊》(2014年1月26日)“全球华商1000”整理。

当然,在总结华侨华人投资侨乡的经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看到另外一种现象。2012年在福清开展的侨乡调查中,将侨汇用于投资办厂或开店、做生意的仅占9%左右。为何他们将侨汇用于投资的热情并不高呢?这是因为许多新移民在国内的家人没有经商、开厂的经验,有些则因文化程度较低,故投资成功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投资选项目盲目跟风。据统计,福清酒楼最多时顾客与厨师、服务员总和之比为2:1,于是,一窝蜂跟着投资开酒楼。但是随着酒楼的数量急剧增多,不少酒楼又面临找不到客源的情况,只好关门,而投资一家酒楼最少也要15万元。[47]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跟风投资中,许多侨资不断地流失了。②投资项目没有前景。许多侨眷经验不足,选择的投资项目不仅没有创新、个性,而且缺乏广泛的市场前景,因此导致投资失败。③投资实业还需要有管理经验,可这些恰恰是不少侨眷所缺少的,因此一些本来还有一定市场前景和稳定投资回报的项目因管理不善导致投资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