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福建人出国概况:自建国以来的变迁

福建人出国概况:自建国以来的变迁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允许归侨、侨眷申请出国探亲、定居。因此,闽籍华侨大规模出国的现象已基本结束。因有关国家限制甚严,只有极少数出生于侨居地的归侨获准入境。1986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颁布后,福建因私出国的申请人数和被批准数逐年增加。此外,还有许多人通过各种途径出国务工,并取得所在国居留权,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式持续不断的出国热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允许归侨、侨眷申请出国探亲、定居。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独立的东南亚各国政府先后采取了限制华侨入境的政策。因此,闽籍华侨大规模出国的现象已基本结束。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大量归侨、侨眷由于夫妻或子女团聚、继承财产、照顾年迈的父母等原因需要前往东南亚定居。因有关国家限制甚严,只有极少数出生于侨居地的归侨获准入境。

改革开放以来是闽籍新移民出国的新时期。所谓“新移民”,一般是指改革开放以后移居国外的中国公民。1986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颁布后,福建因私出国的申请人数和被批准数逐年增加。许多在国外有亲属的公民申请出国探亲、团聚、定居;也有以旅游名义出国后转为定居的;到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自费留学者,不少学成后留居当地。此外,还有许多人通过各种途径出国务工,并取得所在国居留权,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式持续不断的出国热潮。

改革开放时期为中国公民移民的一个重要时期。1998年9月的《华声日报》报道,1949—1978年,因私出国者只有21万人;1978年以来,因私出国人数已达400万人,其中属于永久性迁移的有200万人以上。[1]199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简称“侨办”)侨情普查结果显示,1949—1996年全省移民53.35万人,其中90%以上的移民是在1979年以后出国的。按这个比例统计,1979—1996年的新移民数字是50万左右。1949—1982年,福建移民累计仅3997人。1983年以后呈增长态势,1990年达到32 500人,8年增长大约8倍;1990年前后掀起移民潮,1996年达到533 500人,6年增长17倍;2005年达到150万人,9年增长近3倍;2009年达到200万人,3年半增长约33%。[2]据《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新华侨华人总数达到637万,其中福建新华侨华人超过110万。

表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新华侨华人输出地新移民数量统计表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社《世界华商发展报告》课题组:《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09年,第6页。

新时期闽籍华侨出国有两大特点:第一,移民流出地更广。过去闽籍华侨的迁出地主要集中在福建沿海地区,特别是闽南地区。改革开放后,逐渐向北转移,福清、长乐、连江的出国潮闻名全国。同时,新移民的迁出地向内地延伸,除了闽西之外,南平、三明也出现了许多新移民。第二,移民流入地广。过去闽籍华侨有95%以上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虽然欧美也有闽籍华侨,但是人数不多,分布不广。由于除了新加坡、菲律宾等少数国家能接受部分新移民外,其他东南亚国家仍严格限制新移民入境,加上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不稳定,波动较大,因此,赴东南亚的闽籍华侨较少,更多的出国者选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西欧国家。还有两种情况使闽籍新移民的迁入地更广。其一,新移民选择较容易创业发展的国家,如南美的阿根廷就有为数众多的福清籍、闽清籍新移民,其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由闽籍新华侨所开的超市闻名全国;再如匈牙利、俄罗斯、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也有许多闽籍新移民经商。其二,先迁往容易取得居留权的国家,如非洲的莱索托,加勒比海地区的洪都拉斯,南美的苏里南、委内瑞拉等,一旦获得居留权便以该国华侨的身份移往他国。

欧洲的中国新移民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福州,那里有向海外移民的传统,但是没有赴欧洲的历史;还有一部分来自非传统侨乡,如三明,那里没有移民到海外的传统。福州向东南亚移民已有100多年历史。东南亚华裔向西欧再移民对该地区产生了影响,当地一些人通过这种“移民链”来到了欧洲。三明尽管处于福建北部山区,没有移民传统,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许多人因各种原因从传统侨乡移居欧洲,在改革开放后的“移民潮”的影响下,三明的一些人也开始出国。不过他们并没有像其他地区的移民一样依赖亲属网络来确定目的地,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确定迁移地,并最终选择了欧洲。这样,三明就变成了“新侨乡”,三明的明溪县甚至成为今天的“旅欧第一县”。[3]

从受教育程度看,福建新移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以初、高中或小学文化程度为主,不同祖籍地和移居地有一定的差别。美国的福建新华侨华人以福州籍人士最多,但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不足10%。[4]加拿大多属技术移民投资移民,文化程度略高于美国。日本的福建新华侨华人多数是打工者,文化程度和加拿大的新移民比较接近。20世纪90年代后到南美(如阿根廷)、非洲(如南非)以及欧洲(如俄罗斯、匈牙利、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福建新华侨华人,以打工和经商为主,文化程度与美国的新华侨华人相当。祖籍在福州市(连江县、长乐市、福清市和马尾区亭江镇)、莆田市、晋江市、三明市明溪县的新移民,以打工和经商为主,文化程度比较低。而福州市区、厦门市、漳州市、宁德市(除古田外)和南平市的留学生较多,文化程度比较高,在住在国有一定影响力。

就业和谋生情况看,福建新移民多数是打工、经商者。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从事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和其他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的数量迅速增加,个人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但在不同祖籍地各有差别。福州市的福清市、连江县和长乐市的新移民除打工、投资饮食业外,以超市为投资热点。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福州人以投资移民、技术移民方式进入阿根廷,其中70%经营超市。据调查统计,由福州人开办的超市占阿根廷超市总数的80%—90%。[5]厦门市、福州市区、漳州市、宁德市和南平市的留学生在住在国多数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或在大型跨国公司从事管理和技术开发工作。三明市明溪县的新移民在欧洲以务工和从事贸易为主,晋江市的新移民多在菲律宾经商。

表1-2 相关国家福建新移民增长态势 (单位:人)

资料来源:郭玉聪:《福建省国际移民的移民网络探析——兼评移民网络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15页。

福建赴阿根廷、俄罗斯、意大利的移民虽然出现较迟,也出现起初大幅度增长,十几年后就明显减速的现象。因为移民潮出现较迟,南非的移民2005年仍在大幅度增长,但最近已有减速迹象。

以色列是福建新移民的聚居地之一。新移民以务工为主,但较少为人所知,仅有李明欢在2008年撰文大致介绍了在以色列的福建人[6]有报道认为,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工中,90%以上为福建人,他们大都来自该省的福清、平潭、莆田、泉州、厦门等地。[7]另据香港《文汇报》报道,1992年中国和以色列建交时,以色列国土上只有10名中国人,十分“珍稀”。[8]然而,自中以建交并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以来,经过10多年的交往,在这片只有2万平方千米、硝烟炮火弥漫的土地上,每平方千米就有1—1.5名福建人。照此统计,在以色列,仅福建人可能达到2万—3万。上述数据的准确性自然有待考量,但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务人员中福建人的数量可观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表1-3 中国在以色列正式登记在册的劳务人员(1999—2004年)

资料来源:李明欢:《谋生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在以色列的福建人》,《世界民族》2008年第4期,第51页。

福建新华侨华人移居国外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合法出境、合法入境、合法定居;二是合法出境、合法入境、非法居留;三是非法出境、非法入境,但已取得合法地位;四是非法出境、非法入境,未取得合法地位,但已基本立足,等待取得合法地位。[9]其中,合法出境、合法入境、合法定居的大多属于家庭团聚类移民,特别是晋江、石狮等传统侨乡,由于祖辈、父辈、亲戚等早年移居海外,因而很多新移民通过投靠父母、兄弟或亲戚,或继承父母、兄弟或亲戚财产等方式移民;也有通过与海外同乡结婚或其他涉外婚姻的方式移民。此外,留学移民占9.8%,劳务输出占6.4%。[10]

从福建出入境情况看,1979—1998年公民出国人数是55.96万。其中办理因私护照出国定居的约5.6万,办理探亲、自费留学、旅游、劳务及其他因私护照生成新移民约20万,公派劳务滞留不归成为新移民的约2万,估计偷私渡和其他非法(持假证件、假护照)出境成为新移民的至少也有22万。[11]

福建新移民中,估计有三至四成属于非法移民,其中很多属偷渡者。福建偷渡移民主要来源地是长乐市、连江县、福州郊区、福清市和平潭县等几个县市。福清市的偷渡者一般去往日本;长乐、连江及福州郊区的偷渡者前往美国。从曝光的偷渡案件看,偷渡者的年龄在18—40岁,以年轻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性别以男性为多数,女性一般不超过30%;偷渡人员大多为无业游民、农民、下岗工人及单位不景气的在职职工。[12]

2002年3月至2004年5月,福建省侨办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对福建新移民的情况进行了联合调查,共调研福州市7个乡镇、三明市明溪县3个乡、晋江市2个镇。根据调查的初步结果,福建省新移民有90万—100万,占中国新移民数量的35%以上。福建省新移民输出地高度集中在福州,数量达75万—80万,其中约60万移民美国。福建省新移民中通过非正式渠道出国的占40%—50%。[13]

表1-4 福建省新移民主要来源地

资料来源:李明欢:《国家移民政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7页。

福州籍的华侨华人原来并不多,到1998年才只有72万人,主要集中在福清和闽清两个地方,还有部分是在闽侯、长乐和城郊。20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州沿海地区(马尾、长乐、福清、连江)新移民人数增长迅速,是中国新移民人数增长最多的地区,人数在75万—80万。移民美国的福建人主要源自闽江口地区,其中长乐市18万—20万人,连江县8万—10万人,福州市人(不含所辖县、市) 15万—16万人(主要来自郊区的亭江、马尾、琅岐)。[14]

近年来,福州人移民美国的现象举世瞩目,其中又以长乐人为最。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数据,长乐人口约68万,仅占福州市人口的9.4%,但在美国近60万福州新移民中,长乐人却占三分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在中国香港当水手的长乐人随船到美国后,就跳船上岸滞留下来,成为较早到美国的一批长乐人。这些“跳船”到美国的长乐人往往能通过勤勉工作得到雇主的青睐,再由雇主替他们申请绿卡。20世纪80年代以前,非法滞留美国的中国人较少,这些人通常只要有雇主的担保,办绿卡不太困难。他们有了绿卡以后再以家庭团聚为由让家人合法移民美国。1972年以后,中国政府在福建和广东开放侨眷和港澳同胞的眷属出境探亲,很多长乐人移居中国香港。不少原本有中国香港身份的“跳船者”的家属先移居中国香港,再从中国香港合法移居美国。少数男性到中国香港以后因没有美国亲属帮助其申请赴美,仍选择“跳船”的方式。这些长乐人成为合法的美国居民以后,就开始以亲缘、地缘为主的连锁移民,由近亲向远亲,由同村向外村不断扩展,使被带出国的人从长乐市向马尾区和连江县扩展,从而形成一个环闽江口南北两岸的新侨乡。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移民美国的福州人中非法移民所占比例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美国的福州籍移民中,以家庭团聚为由从福州直接合法移居美国成为福州人移民美国的主要方式,合法移民逐渐增加,约占一半。这些新移民以长乐人为主,包括马尾、连江人在内,同属福州语系,因此,他们在美国也被统称为福州人。

福建省侨办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在2002年12月和2003年12月两次在长乐进行了走访调查。(www.daowen.com)

表1-5 长乐移民出国时的年龄与性别结构 (单位:人)

资料来源:庄国土:《近20年福建长乐人移民美国的动机和条件——以长乐实地调查为主的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4页。

表1-6 被访长乐新移民出国时受教育程度统计 (单位:人)

资料来源:庄国土:《近20年福建长乐人移民美国的动机和条件——以长乐实地调查为主的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4页。

表1-7 长乐移民的主要分布地区(2003年)

续上表

资料来源:庄国土:《近20年福建长乐人移民美国的动机和条件——以长乐实地调查为主的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6页。
注:被调查的长乐移民共前往19个国家和地区,以上述5个国家和地区为最多,占94.7%。其余的还有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荷兰、中国台湾、中国澳门、西班牙、阿根廷、巴西、瑞典、丹麦、意大利和科威特,后14个国家和地区占5.3%。

从表中可以看出,长乐地区新移民出境时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6—45岁,性别以男性为主;出国的文化程度以高中、初中或小学及以下为主;出国前他们大多为农民阶层或无业青年,出国后多数是务工或经商。

亭江镇是福州地区赴美新华侨华人的集中地之一。1990年在美亭江人总数为3644人,1992年猛增至10 661人,此后移民美国人数持续增加。到2004年,根据亭江镇侨联统计,在美的亭江人大约有39 800人。

改革开放以来移民美国的福州籍移民的数量逐渐超过了广东籍移民的数量,成为美国最大的华人新移民群体。尽管迄今尚无关于福州籍移民人数增长的统计数据或相关研究问世,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福州籍移民人数的激增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的事情。虽然有人认为,大部分福州籍移民是通过非正式渠道进入美国的,但不少通过非正式渠道进入美国的福州人后来取得了合法身份,从而使福州籍合法移民的数量激增。至迟在1995年以后,美国福州籍合法移民的数量已超过来自中国其他省区的移民。[15]

根据日本法务省公布的统计,2005年在日本登记在册的来自中国的华侨华人有519 561人。据日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曾德深估计,如果加上非法滞留者,在日华侨华人近60万,其中90%是新华侨华人。在日华人中,福州籍达135 702人,约占在日华侨华人总数的22.5%。在日福州人主要来自福清,共94 819人,占在日福州人的70%。[16]

表1-8 1996—2004年福清新移民人数及增长率(部分国家)

资料来源:郭玉聪、庄国土:《福州旅日新移民的增长态势及其主要原因——以福清市为例》,《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第54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陆地区出国人数的增多,崛起了一批新侨乡。福州、莆田已成为福建华侨华人最主要的集中地;内陆山区的三明市、南平市的华侨华人逐年增多,主要分布在欧洲,由此形成新、老侨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明溪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偏北,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20世纪80年代之前,明溪从未有过人口大批出国务工经商的历史记载,县内登记在册的归侨侨眷寥寥无几,用他们自己的话说,80年代之前明溪的归侨侨眷都是些“过路客”,即大多是从闽南等地的老侨乡移居明溪的省内移民。明溪人迁移欧洲务工经商谋生始于1989年,第一位直接从明溪县出国的是沙溪乡沙溪村的胡志明[17]次年,在其帮助下又有16位沙溪人去了意大利。明溪移民的“雪球”由此开始滚动,明溪新侨乡由此开始起步。明溪出国人员落户谋生的目的地主要是欧洲,尤其是意大利与匈牙利。

据三明市侨联调查,全市华侨华人20 978人,其中1998—2005年新增出国人员13 153人。据2002年底的统计,明溪6000多出国人员中,70%集中于意、匈两国,再次为俄罗斯,约占出国人员的14%,另有约3%在保加利亚,其他数百人散布于欧洲的奥地利、德国、荷兰、法国等10多个国家。在欧洲以外的国家中,以新加坡较为集中,有200多人,还有少数则分别到了澳大利亚、南非、阿根廷等国。至2007年底,全县实际在外11 673人,分布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的4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5%集中在欧洲的匈牙利、意大利、俄罗斯等国。他们中90%获得合法身份,其中获得长期或永久居留权的有5500余人,占总数的50%;获得外国国籍的有60余人,侨眷5万人。[18]

表1-9 明溪县出国人口统计(2002年底)

资料来源:李明欢、江宏真、俞云平:《一个旅欧新侨乡的形成、影响、问题与对策——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新侨乡调研报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0页。

表1-10 沙溪乡六村出国人数统计表(1989—1998年)

续上表

资料来源:李明欢、江宏真、俞云平:《一个旅欧新侨乡的形成、影响、问题与对策——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新侨乡调研报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0页。

同属内陆的建阳市也值得关注。建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中心,武夷山南麓,下辖10个镇3个乡。建阳市并不是传统的侨乡。据《建阳县志》(1994年)统计,1988年底建阳市共有华侨147户,431人;侨眷124户,486人,90%的归侨、侨眷是来自沿海地区和省外濒海地区以及服从国家分配来建阳的工作人员。改革开放后,建阳市的一些镇陆续有人移民海外,且规模不断扩大。建阳市最早的新移民是苦竹坪村的胡友旺,1981年移民西班牙,是建阳新移民中开风气之先者。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初建阳市新华侨华人总数1130,主要集中在潭城镇、黄坑镇和莒口镇等。这些乡镇占该市新华侨华人数的71.89%。[19]

据《建阳市基本侨情和海外新移民初探》(2008年)课题组资料:福建省建阳市的新华侨华人平均年龄为31.34岁,其中,20—29岁和30—39岁年龄段占新华侨华人总数的66.36%。在该市1363名新华侨华人中,男性804人、女性559人,男女比例为144:100。建阳新移民的迁居地主要是欧洲,集中的分布地是意大利,以新移民最集中的黄坑和莒口两镇为例,近700名新移民中89.3%在意大利,其次是西班牙16人,德国、罗马尼亚8人,其余在英国、法国、美国、荷兰、匈牙利等国零星分布。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民,中青年人口占绝对多数。建阳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接收了大批温州瑞安、青田、文成、泰顺、永嘉等地迁来的居民。改革开放后,他们依靠温州的海外亲戚关系,首先实现向海外移民,是移民的开路先锋。新移民中将近80%祖籍温州,其余20%也与温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股新移民浪潮已经渐渐扩散到建阳当地人,甚至从四川、邵武等地迁到建阳的人中。移民逐渐成为建阳当地的一种社会潮流。[20]

跨境迁移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一个回流的过程,但跨境迁移的发展规模始终保持不变。一方面,不少尚有较强劳动能力的回迁者的再次迁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填补回流者空缺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作为填补回流者空缺的主体替代者则是来源于迁移者下一代的新迁移者群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