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测量方法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测量方法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应用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可以有效改进HIY方法的测算结果,并进一步衡量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位置。库普曼等基于增加值的核算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以出口产品实现的增加值来解释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表6.2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度量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测量方法

(1)基于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10表)的宏观估算方法。最早衡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的指标是赫梅尔斯等(2001),他用垂直专业化指数(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VSS)作为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代理变量(HIY方法),用以体现一国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比重。VSS=VS/X,其中,X表示一国的总出口额,VS代表该国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即一国总出口中由进口的中间产品所创造的贸易额;0<VSS<1,垂直专业化指数越大表明该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越高。但是垂直专业化指数的测度是基于一国投入产出表,并不包括国际贸易数据,因而需要严格的假设,其测度结果也可能存在较大偏差。此后,在得到贸易增加值分解的数据基础上,约翰逊和诺格拉(2012)构建了增加值出口率(VAXR),即用增加值出口和总值出口的比率来衡量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然而增加值度量的贸易失衡与传统贸易失衡不同,尤其是中美贸易失衡要下调30%—40%。费利斯和泰林(2013)使用“离岸外包指数(index of offshoring)”测度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并用27个欧洲国家的数据得出离岸外包与经济失衡之间呈现显著正向关系的结论。

而应用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可以有效改进HIY方法的测算结果,并进一步衡量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位置。库普曼等(2008)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框架构建了多种模型用以分解一国的出口价值。

库普曼等(2010)基于增加值的核算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以出口产品实现的增加值来解释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库普曼等(2012)不仅发展了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国内附加值的估算框架,还提出了分离后投入产出系数矩阵优化算法(KWW方法)。KWW方法是从供给方视角来测量行业出口,一个行业的出口包括该行业的直接增加值出口和嵌入到所有下游行业的间接增加值出口。后来,王等(2013)发展了后向分解法(WWZ方法),从需求方视角来测量行业出口根据这种分解方法,一个行业的出口包括该行业的直接增加值出口及其他所有上游行业嵌入到该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并通过这种分解来衡量价值链分工地位。

安特拉等(2012)提出用“产出上游度(output upstreamness,OU)”指标来测度一个行业在全球生产中相对位置,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投入产出表将行业从产出到达最终消费阶段之前所经历的生产、价值增值环节纳入计算,通过测量产出与最终消费的平均距离以度量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若某行业的全部产出不经其他渠道而直接进入最终消费阶段,则该行业只经历了一个生产及价值增值环节,对应的上游度指数为1;若某行业的部分产出作为中间品投入到相对下游行业进行生产后再到达最终消费阶段,那么,该行业对应的上游度指数将大于1,其具体值取决于所经历的生产或价值增值环节的多寡,若作为中间投入的产出部分在流经相对下游行业乃至最终消费阶段这一过程中被分割成越多的生产或价值增值环节,则该行业的上游度指数将越大,分工地位越高。

表6.2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度量(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2)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微观测算方法。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以及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引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微观企业行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到的作用,中国经济学者越来越重视微观数据的开发和使用。其中,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行为和绩效的主要数据库。

但是,将企业层面的生产数据和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合并会面临一定的技术问题。两组数据库的编码系统完全不同,企业数据库中企业编号为9位,而贸易数据库中企业编号为10位,将两个数据库匹配起来是有困难的。目前常用的合并两个数据库的主要方法有:通过企业名称和年份进行匹配、邮政编码和最后7位电话号码进行匹配、将企业名称分为若干词段来匹配、代码表转换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