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文提过:就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来说,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功能性视角非常重要。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在证据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审查信息和观点,而不是靠直觉或预感。遗憾的是,很多团体并不鼓励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例如,梅耶斯(Meyers)等人发现,本科生团体的争论中,有近一半的时间充斥着简单的论断,团体成员很少引用逻辑规则,也很少以相关标准为准则。但是为了对方案进行彻底评估,团体必须努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团体对信息和推理都要进行相关评估。
信息评估
信息——事实、想法、观点、数据——是团体作决策所仰仗的原材料。团体最终决策的质量应与团体的输入信息质量不相上下。成员必须评估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以及它们与团体决策的相关度。
区分事实与推论
区分事实与推论,观点与个人偏好尤其重要。团体成员经常将观点当作事实陈述,从而误导其他成员接受可能含有谬误的结论。
事实(fact)可以通过真假来查证。事实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争辩的余地。事实性陈述是描述对某个事件观察的公告性陈述。如果天确实正在下雨,那“外面在下雨”这句话就是事实陈述。人们可以验证该事实(如往窗外看是否在下雨)。发生在当下的事件相对而言容易被查证。如果事实陈述指的是过去的事件,那么这件事必须是某人所观察过的。有的事实只有一个消息来源报道,与此相比,有几个独立的消息来源认定某一信息是事实的话,大家会更有信心地认定这个事实。
推论(inference)是指超越我们实际观察的观点。推论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是从事实到结论的跳跃。推论性陈述包括观点、偏好或结论。例如,“Springfield城区发展迅速”就是一个推论性陈述,它跳过了一个事实,即“在1980年人口普查中该地只有228 118人,而2000年人口普查时已有325 721人”。迅速是一个相对用语。这句话是否真实有效,取决于我们拿什么与该地的增长速度相比:是美国城区的平均增长速度,密苏里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面积相仿城市的最新增长速度等。因此,推论是有争议的。表9.3是一些事实和推论的实例及进一步描述。
表9.3 事实性陈述和观点与推论性陈述比较
评估调查和统计数据
人们需要对事实型陈述(factual-type statements),包括数据或调查结果,进行仔细评估以确认是否可靠。调查是个复杂的运作过程,问什么以及谁来问都会导致结果相差甚远。评估数据时,需要提以下问题:谁委托的这次研究?如何采集数据的,怎样分析的?问题是如何措辞的?尤其在你需要以那些数据为基础作出重要结论时,可能还得找个专家来帮助你评估并合理地解释统计数据。
评估观点来源以及观点的言外之意
我们第一次给大家介绍事实与观点的区别时,有些同学似乎认为观点性陈述在讨论中不那么有价值。实际上观点性陈述很重要!事实为讨论和辩论提供了基础。正如我们就问题类型所讨论过的那样,团体不仅要处理已经被验证的事实,还必须决定价值、道德、目标、众人接受的程序等之间的优先顺序。就选用各备选方案而言,团体成员会对此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推论。例如,关于艾滋病及其如何传播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某一个特定的教育委员会就此会采取什么行动,则取决于社区所接受的价值观、观点,以及对政策的判断。
所有的人都有表达观点的平等权利,但是,观点本身并非平等。评估观点可以从其有效性和是否适当地使用了事实等两方面进行。
首先要考虑观点的来源。
●此人(或其他来源)是否该议题公认的专家?该领域的其他专家对此人的看法如何?如果他们的观点有出入,该作何解释?
●该观点来源是否有可能影响其观点的既得利益?例如,对于政府是否该补偿自然灾害中灾民的全部损失,水灾受害者、保险机构、政客和纳税人会对此持不同观点。
●书面证据如何较好地支持该观点的来源?证据是否结构严谨,并有支持数据、图表和清晰的推理?
●该来源的观点与其表达的其他观点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话,有合理的解释吗?
其次,考虑观点的言外之意。结论指向什么结果?这一结果能被团体接受吗?例如,有人提出“取缔私人拥有手枪,这样大家就不会成为枪支意外走火和持枪杀人犯的受害者”。这句话暗示什么呢?是指禁止市民拥有所有的危险器具吗?还是仅仅应该禁止市民拥有可能成为潜在谋杀武器的危险器具?还是最终所有有可能成为谋杀武器的东西都该受到限制?当团体决策取决于观点的时候,拷问这些观点中的假定和言外之意变得非常重要。
对团体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估只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个要素。对信息来源和团体成员来说,对根据该信息作出的推理进行评估也同样重要。
评估推理
有效的推理将信息和结论以一种恰当的、有理有据的方式联系起来。我们一旦对信息(原始数据)做过评估,就必须看看发言人和撰稿人是如何对该信息进行推理的。他们的结论符合逻辑吗?合理吗?这时团体决策就明显比个体决策具有优越性,因为通常一个团体成员能注意到另一个成员的疏漏或推理错误(又叫谬误)。在团体讨论中常见的谬误有:过度概括、进行人身攻击、不恰当的因果关系、提出假两难推理(posing a false dilemma),以及作出错误的类比。
过度概括
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指没有足够数据支持的结论。因为某事就一个或几个情况而言是真实的,就有人主张这件事对所有或绝大部分同类情形而言都是真实的。例如,若某人得出结论说因为有些大学生拖欠政府担保的借款,大多数或所有大学生都是不负责的,此人就是过度概括了。概括并非必然是错的。毕竟,统计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恰当地从相当小的样本到更大量的概括。但一旦我们过度概括的话,就会出问题。要检验概括是否过度,可以询问是否除了个人证词之外还有其他证据支持该概括,以及概括是在多少事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
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ad hominem attack)是指以人而非以其论点的瑕疵为攻击对象所进行的陈述。这种攻击转移了整个团体的注意力,导致成员们为某个人的是非而争论,而不为此人在这件事上的立场而争论。人身攻击可以是明确的(“你不能指望女性和少数族裔能公正地评估平权法案!”);也可以是隐晦的(“为什么你认为那种人能帮助我们呢?”)。在任何情况下,人身攻击都是一种微妙的中伤他人的方式。判断信息提供者的可信度很重要,但人身攻击是因个人的特征而对其进行非难,这与他/她所提供的观点是否有效或信息是否准确毫无关系。人身攻击根本无助于评估攻击者提出的论点,即支持还是反对某个提议。
暗示不恰当的因果关系
有时人们假定两起事件相关或发生的时间很接近,所以必定是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常识告诉我们,所有事件的诱因都是复杂多样的。暗示某一个事件导致另一事件几乎总是把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过于简化。例如,我们偶然听到一个新闻播音员说由于女子大学毕业生比男女同校的毕业生更有可能在财富500强企业的董事会任职,所以读女子大学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职业成就。这句话真是荒谬!一个人的职业成就受到数不清的因素影响。比如,很多女校收费昂贵且对学生精挑细选;学生通常聪明,并来自拥有500强或跟500强有关联的家庭,所以她们才上得起收费很贵的学校。在女校就读可能确实会给女性提供更多参与领导能力培养活动的机会。但更可能在于:天生的能力、经济资源和家族关系既是她们就读女校也是她们取得职业成就的原因。无论何时,有人假设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时,请找出把这些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其他原因。只有当其他可能的解释都被排除后,才可以暂时接受有可能正确的因果关系。
假两难推理(www.daowen.com)
假两难推理(false dilemma)提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这种提法错误地暗示可能只有两种行动方案。例如,要么学校修一个新停车场,要么学生们就得步行好几英里去上课。性教育要么由父母教,要么由学校教。这两个句子中的每句话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事实上存在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其他选择——换句话说,这个两难困境是假的。学校可以提供校车服务,把学生从很远的停车场接到教室,可以把课程时间提前或推迟以减轻某些时段的停车拥堵,或提供拼车服务以改善停车状况。孩子们可以接受性教育的地方很多:不但包括父母、老师、牧师、神父、拉比(即犹太教宗教领袖,通常为主持犹太会堂的人、有资格讲授犹太教教义或犹太教律法权威的人——译者注),还有由老师和家长共同组成的委员会、由神职人员和父母组成的团体等。不能仅仅因为别人没有提供其他选择,我们就一叶障目,看不到其他选择的存在。当别人给我们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时,我们要去寻找其他方案。
错误的类比
错误的类比(faulty analogy)指在比较时滥用了某种相似性。比较能帮助我们更形象地理解事情,但所有的比较都有局限性。作者Gloria的橘色斑猫可能外貌举止都像一只老虎,但它每天吃不了10磅肉,而且它跳到你膝上时也不会弄伤你。我们听到很多学生抱怨(我们自己也抱怨过):“在学校里,你不可能真正学会成为公共关系的专业人士。这就像跟着书本学游泳永远不下水一样。”乍一听,这句话说到了问题的实质,因为学校所学的知识确实有局限性。然而,更进一步仔细分析这个类比,就会发现很多课堂活动和作业都为学生成为专业人士提供了相关实践。公共关系专业学生练习针对不同读者的写作,学习图表设计的原理并为不同客户设计资料,做活力四射的口头演讲,为计划的项目写职位要求并做资金预算等。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公共关系人士职业生涯中要做的。任何时候当你听到某个类比被拿来做辩论时,要问自己三个问题:①放在一起比的是哪两件事?②它们在什么方面相似?更重要的是,③它们在什么方面不一样?哪些是无从比较的?务必要问一句:“这个类比能让结论靠谱吗?”
我们提到的这些谬误都是最常见的,但推理中的谬误远不止这些。关键是,你和你的团体同仁应注意推理中的错误,以免被引入歧途。
评估网络信息和推理
不论是以什么方式获得,上述信息均适用于各种来源的信息。但因为任何人几乎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任何信息,评估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来源成了特别的问题。Adams和Clark提出了六条评估标准,分别涉及精确性、权威性、受众、目的、时效性和涵盖内容。
精确性
你怎么知道来自网络的信息是准确的呢?毫无疑问,你不知道。但有三个因素可以提供帮助。第一,对没有通过任何编辑审查的信息持怀疑态度。有些网络消息来源,由值得信赖的新闻机构如CNN等所提供,它所发布的消息是经过审查的。第二,判断同样的消息是否有多重来源证实。第三,用常识进行判断。如果某件事太好或太令人难以置信,以至到了让人觉得不太可能是真实的时候,不要一下认可这则消息。我们发现有个网站在做“人牛肉”的广告——把人肉当食物卖。这是个玩笑,但有些人就当真了。
权威性
询问一下信息的来源是什么,然后决定你是否信任该来源。集体或公司的权威,如CNN或美国医药联合会,发布信息的标准要比大多数个体严格。找到信息的主页,判断谁在发布信息,以及那里是否可能存在偏见。
受众
这些信息是为谁发布的?网站设计者脑海里有特定的受众群,信息是为了满足这些受众的需求而量身定做的。对你而言,可能会太专业,有太多术语,甚至可能太简单。为了引起某个特定受众群的关注,信息可能会带有某种倾向性。
目的
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什么?也许是为了告知、劝说、娱乐或倡导某件事。你可以从网址的末尾得到一些线索。例如,以.gov结尾是由政府资助的,可能就会为了告知;以.com结尾代表经商企业,可能是想卖东西给你。机构网站(.org)可能是提倡一项事业或鼓励人们采取某种行动。
时效性
这个网站有多新?网络允许信息即时上网,但有些网站得不到经常更新和管理。网站上的日期可能是创建时的日期,也可能是上次修改的日期——并不总是很清楚。很多网站有邮件地址,你可以提问或给网站所有人提供反馈,据此我们可以了解更多信息。
涵盖内容
报道的主题有深度吗?网络的速度可能不利于深度讨论,但多数情况下你可以链接到其他讨论该主题的网站。你应该使用多个来源以获得足够的信息。
这些建议并不确保有效,但是却能帮助我们评估网上信息的价值和用处。切勿因为信息是发布在网络上的就接受它。记住,在网上,就算是条狗在操作也没人知道。
要点回顾
团体在评估备选方案的利弊时,其表现会影响团体的解决方案或决策的质量:
1.批判性思维(对基于证据和推理的想法进行系统性检查)对团体有效地问题解决和作出决策至关重要。
2.在评估信息时,团体成员必须能区分没有疑问的事实和需要论证的推论(或观点)。
3.对调查和统计数据的评估可能需要专家的帮助,因为提问的方式和收集数据的方法都会影响到结果。
4.团体成员评估消息来源和观点时,应试图判断来源是否可信、没有偏见,观点是否有证据支持,以及该观点是否和其他专家的一致。
5.团体成员评估推理时,要当心谬误,即推理错误。
6.五种常见的谬误包括:过度概括(以一个或几个事例为基础就得出结论),人身攻击(抨击的对象是提出观点的人,而不是观点),不恰当的因果关系(假定因为两件事有关,它们之间就有因果关系),假两难推理(好像非此即彼,可实际上存在多种选择),作出错误类比(滥用比较)。
7.任何人都可能在网上发布信息,因此团体成员需要对网上来源的信息仔细评估。
8.要询问网上信息是否精确(在贴出来之前有没有经过某种检查或复核?),消息来源是否是可信的权威,信息的受众是哪些人,该信息的目的是什么(注意网站的结尾:如你可以猜出.com代表一个想卖东西的网站),该网站最近有无更新以及主题的报道(相关主题的报道)有深度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